『騎機車旅遊』把它看作一種生活,一種態度。

何謂''生活''? 何謂''態度''?

生活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總稱。

物質生活是人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精神生活則是人們在得到了物質生活後,所追求的另一種精神寄託。

.

'態度' 二字簡單的說,

態度,一指人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採取的行動;

一指人的舉止神情。前者明確而易於判斷,後者曖昧不明而難於捉摸。

對人對事的看法在語氣輕重、邏輯重音上的游移,

在言行舉止、神態眉宇間的表現,

包括身體語言;是一定好惡愛憎等潛意識感情、情緒的自然流露。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的圖片搜尋結果

何謂''旅遊''呢? 

我個人認為:''旅遊''係一種從事旅行遊覽的活動。

通常與居住社會有複雜的接觸行為,

如交通、住宿、購物、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法律等等都有關連。

人類透過旅行,增長見聞,吸收地方人文、風情、歷史、宗教等等訊息,

來滿足自己精神生活的提昇。透過經濟貿易活動,

品嘗到各地的美食、服裝、裝飾品、禮品等等,滿足了物質生活。

總的來說,也就是可以透過旅遊活動,從物質生活滿足,也提升到精神層面的滿足

.

.

何謂''機車旅遊''? 

從事旅遊活動方式有很多種,

如徒步旅行、自行車旅行、騎馬旅行、機車旅行、汽車旅行、火車旅行、飛機旅行、熱氣球旅行、輪船旅行等等方式。

其不同之處,在於交通工具相異而已。

這邊跟大家討論的是''機車旅遊''。

機車旅遊,簡單來說就是騎著機車從事旅行遊覽的活動,

透過一連串社會行為,獲得精神滿足的一種行為現象。

在台灣蕞爾小島,人口稠密,道路網四佈,騎機車旅遊是最方便的一種方式。

根據交通部統計,台灣機車總數約在1500萬輛,

幾乎每個家庭至少有1-2台機車代步。

因此可說,機車也是眾多交通工具裡面,最方便取得的旅行交通工具。

人類有了交通工具代步之後,可以走更遠,

參觀更多的地方,享受更多的精神生活之處請。

今天要介紹的是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的圖片搜尋結果

切‧格瓦拉,只是渴望他們可以擁有對於生命的熱誠與純真,只是希冀他們願意去構築屬於自己的夢想與旅程。

 一段旅程可以改變什麼,為什麼一個平凡的醫學院學生卻在一趟旅程之後改變了人生的方向,最末成為家喻戶曉的革命家。

如此巨大的改變著實引人玩味,而這部電影正好滿足了人們的好奇。

其深情地訴說著切‧格瓦拉的故事,那一幕幕的轉折與精彩,

不僅引發許多深刻的思考也讓人得以窺見革命者背後的熱情與純真。

是故,很慶幸這位革命者在當年的旅程中,不忘隨手記錄著心情的點滴,

才有幸讓這部電影得以產生。記得,幾年前,

也是先看了「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這本書,

才引發對於這部改編電影的好奇。

而這位曾經拍過「中央車站」的名導,也成功地在電影中,鋪陳著書裡所呈現的氛圍與感動。

故事是從格瓦拉與好友阿爾貝托計畫一趟摩托車之旅開始,

其路程為從阿根廷出發繞經智利而後往北,最末在哥倫比亞畫下終點。

這段漫長的旅程裡,倆個人所擁有的資源其實很少,

甚至在路程的中段便因車子報銷而採用徒步、搭便車等方式完成。

電影的鏡頭,從一開始著墨於倆個年輕人在旅程中的輕鬆自在,

而後隨著旅途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漸漸地開始在這兩個人心中發酵。

尤其是當他們遇到了一對到礦場尋找工作機會的夫妻,其土地被佔用、生命遭受迫害,

所以僅能設法遠離家園而致礦區尋找工作的機會以求基本的溫飽。

當這對夫妻,詢問著格瓦拉與阿爾貝托為何離家時,兩人答稱旅行後,

那漫長的沈默以及礦工夫妻深邃的眼神皆讓人印象深刻。

而迴盪在耳際的那句心虛的回應,「為了旅行而旅行」,

以及帶著某種困惑卻仍禮貌性地回覆的「祝你們一路順風」,這兩句話更是讓人坐立難安。

不斷地對比或許訴說著這部電影的核心信念,階級的彰顯、

不公平的發生往往會讓人對於社會、對於現狀產生非常大的懷疑。

格拉瓦、阿爾貝托在一開始與格拉瓦女友家庭的對比,

讓人訝然與貧與富的差距竟然如此巨大。然而,不過轉換個場景,

當這兩個人與礦工夫妻相遇,所呈現的雖然仍是富與貧。

但,讓人驚懼的是原有的貧,這會兒竟然是富,

這驟然而生的翻轉,不由得瞬間放大了階級的落差。

同樣關於階級的描寫,也可以在搭船時的區隔,

甚至在聖帕柏羅區藉由亞馬遜河將健康的人與生病的人隔開的方式清楚看見。

遊走於富與貧的角色裡,不由得彰顯了極富與極貧的現象,更凸顯了社會裡所存在的階級與分別。

路途中機車故障缺零件,於是兩人在秘魯的一個麻瘋病人村莊,作了幾個月的義工。

在這次旅行中,切·格瓦拉開始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貧窮與苦難。

他的國際主義思想也在這次旅行中漸漸定型。他開始認為拉丁美州各個獨立的國家,

其實是一個擁有共同的文化和經濟利益的整體,倘若要革命則需要國際合作。

離家8個月後,1952年9月,切·格瓦拉乘飛機回到了阿根廷。

此時的一篇日記中他寫到:''寫下這些日記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時,就已經死去。

我,已經不再是我。”切·格瓦拉在這次旅行中,所寫的日記後來出版。

1951年12月29日出發。行經路線為:沿著安第斯山脈穿越整個南美洲,

經阿根廷、智利、秘魯、哥輪比亞,到達委內瑞拉。

2004年這故事拍攝了電影【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的圖片搜尋結果

兩位好友出遊南美洲一趟,親眼目睹了國際社會平民生活實況,走出自己的象牙塔之後,所發現的,並不是美好的事物。

他想要去改變,讓更多人民掙脫貧窮困苦,進而轉變態度產生了革命的理念。

這轉變可不小啊~~這篇文章介紹這位人物,並不是要鼓吹革命,而是藉由他的機車旅遊生活,為何轉變成革命的態度去討論。

當醫生的人一次只能拯救一個人,如果可以醫治一個國家,

不就是可以拯救更多需要被拯救的人嗎?

國父孫中山先生,是醫生出身,切·格瓦拉也是醫生出身,

不同的國家領袖人物,卻有著相同的濟世懸壺慈悲心,

救人也救國啊!我們雖然是平凡小輩,談不上救國宏願,

但是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至少是自己願意且容易許多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的圖片搜尋結果

有人因逃避而環島。

有人因失業而環島。

有人因思念而環島。

有人因挑戰而環島。

有人因愛戀而環島。

有人因自己而環島。

那你呢?

最後套一句切·格瓦拉名言 

''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