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海外人才的回流引人矚目

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海外人才的回流引人矚目

時間: 2017-6-16 03:46

摘要: 美國《科學》雜誌6月1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佈了中國量子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太空分發“一步千裡”的世界跨越;上個月,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奏響“冰與火之歌”;去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成為中國“天眼”……這些世界紀錄讓中國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一次 ...

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海外人才的回流引人矚目_圖1-1

南海可燃冰試採

美國《科學》雜誌6月1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發佈了中國量子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太空分發“一步千裡”的世界跨越;上個月,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奏響“冰與火之歌”;去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成為中國“天眼”……這些世界紀錄讓中國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一次次被刷新。

為什麼近代科學舞臺上,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如今能屢創佳績?國內外專家的觀點可以歸納為天時、人和、地利: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發展,海外求學的人才資源大量回流,中國遼闊的地域也是一個特殊的優勢。

國家重視投入

“經過30多年積累,科技發展從量變到質變,已到了突破的時候,”在談起這些成就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霍國慶説,科技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國家科技中長期規劃,還是國家科技五年計劃,都引導了科技突破。”

國際著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也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的一個成功因素是將資金、資源和人才投入科研時一直有明確目標,並有長期計劃。”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傳統科技強國近來在面臨經濟問題時,往往想到的是拿科技經費“開刀”。安諾傑就提到:“當世界上許多國家科研資金增長乏力之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助推了研發投入的大幅增長。過去20年,中國研發投入每年都有兩位數的增長。”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誕生在中國就是一個很好案例。中國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早年在奧地利師從量子研究大師安東·蔡林格。蔡林格等人曾在歐洲申請發射量子衛星,但一直未獲批准。潘建偉回國後,中國的量子衛星項目很快推進,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新成果。

人才資源回流

人是科研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中國科研屢創紀錄離不開科研隊伍的成長和奉獻。霍國慶認為:“出現了一批戰略科學家,他們的眼界與視野影響了突破。”

在這方面,海外人才的回流引人矚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撐起了這個大時代,也撐起了更大的夢想。

潘建偉的回國,推動了中國量子通信事業的發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曾留學日本,領導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曾在歐洲和美國工作。

辭去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的終身職位,放棄500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談起多年前的回國決定,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曾表示,“那只用了一個晚上”,“很多人認為我錯了,認為我瘋了……” 

施一公回歸的祖國,早已不是那個剛從積貧積弱中爬起的國家。從科研環境,到機制和人才建設,都取得長足進展。但和施一公等人一樣,中國許多科研人員的歸國都源自那份對祖國難以割捨的情感。愛國者,欲其國之強也。

安諾傑特別強調了這一點:“中國政府在過去20多年,大力擴大科研人員數量,這包括推出了‘千人計劃’等各項措施,鼓勵海外華人優秀人才回國,成功地將‘人才外流’轉變為了‘人才流入’。”

遼闊地理優勢

在國家重視和人才回流之外,中國科技的許多突破還得益於一個人們較少探討的優勢,那就是擁有遼闊的國土,使得許多科學實驗能有合適的實施地點。在貴州平塘縣建設的“天眼”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那裡有得天獨厚的喀斯特地貌大窩幽窪地,並且少有電磁波污染,這一獨特條件讓它迎來了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南山南、興隆北,麗江古城醉;德令哈,雲在飛,阿裡天空美”,這首根據民謠《南山南》改編成的《南山南-量子星》中的歌詞,出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從事量子通信研究的副研究員張文卓。其中提到了中國量子衛星的5個地面站:新疆南山、河北興隆、雲南麗江、青海德令哈、西藏阿裡。

這5個站點中4個在大西部。據了解,這既有量子糾纏分發遠距離傳輸的需要,也因為那些地方的空氣品質好,鐳射傳輸不易受霧霾等因素影響。所以,中國遼闊的地域也是量子衛星項目得以開展的一個獨特優勢。

在青海德令哈站,似乎能看到中國科技為何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這裡地處偏僻,從小城德令哈開車到地面站都要1個小時,但因地理位置適合量子衛星觀測,國家前幾年投資在這裡專門建設了量子通信實驗專用觀測樓和相關設備。這裡的科研人員因觀測需要而堅持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每天工作時間一般從下午6點到淩晨3點,但這些天輪值的李雙林説:“已經習慣了。做完實驗睡得香,倒是哪天不做實驗可能會失眠。”

天時地利人和,使得德令哈產出了重要實驗數據,小站的名字也隨著此次中國量子衛星團隊創下量子糾纏分發的新世界紀錄而傳遍全球。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