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22/7」是由八位成員組成的「虛擬偶像」企劃,雖然沒關注過偶像本人和她們的歌曲,但動畫版的《22/7》我個人挺感興趣的。

建立在深崎暮人、渡邊明夫等人物原案基礎上,又被堀口悠紀子修成京都臉的幾位主角,真是越看越討人喜歡。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這次先不討論劇情和人物,我想重點分析一下OP(片頭)的分鏡演出。

OP的分鏡由導演阿保孝雄親自上陣,演出是新人和田慎平,兩人之前都參與了《盾之勇者成名錄》的動畫製作,後者是前者的「得力幹將」。

OP中除了有淡入淡出、遮擋轉場等常見技巧之外,還有一些效果很棒的混用方式。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首先是美羽登場,這三個畫面用到了兩次轉場,一個是用「鏡頭動勢轉場」,另外一個是「特寫、匹配、遮擋」轉場的混用。

保持鏡頭運動無縫插入下一個畫面,以及用匹配眼球形狀的圓形遮擋物來過渡,都能使前後的鏡頭關係更加緊密。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車內的美羽偶然看到了窗外的藤間櫻,通過「視線轉場」將車內的畫面帶到了車外。

但這裡的視線轉場,不是常說的那種「以主觀視角帶動鏡頭」的轉場方式,因為兩人相隔較遠用主觀視角反而很不方便。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與此同時藤間櫻有個回頭的動作,似乎是注意到了美羽。但是否真的注意到都沒關係,重要的是這一組鏡頭形成了一次很自然的情感傳遞。

之後是一組用「動勢轉場」的鏡頭,藤間櫻被一隻大手拉出了畫面,人物的運動方向是從左至右;此時丸山茜伸出的手,也保持了從左至右的運動方式。

這不僅是一次動作匹配轉場,伸手去隔空觸碰的行為,也構成了第二次跨越空間的情感傳遞。

在一個PAN UP(鏡頭上抬)之後,丸山茜回頭的動作又把鏡頭帶回了室內。選取這個構圖角度也是有用意的,俯視鏡頭拍攝到窗外馬路上的黑色高級車,是在為切入下一個鏡頭做準備。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這裡同樣是車內的人看到了車外的情景,導演很自然的規避了之前使用過的技巧,以避免使觀眾感到無聊。

齋藤在注意到河野都之後,緊跟一個Frame Out,被攝物離開了鏡頭,畫面中只剩下地面上的水窪和倒影。

之後鏡頭上抬,河野都的身影出現在了畫面的角落。前後幾個鏡頭,共同完成了使用「空鏡頭」轉場的操作。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而河野都到戶田純的這一組鏡頭就更有意思了,用到了人物視線與鏡頭動勢的雙重技巧。兩個畫面雖然不在同一時間與空間,但人物之間仍然形成了一次有效的情感傳遞。

這是因為鏡頭運動的方向與人物視線運動的方向剛好對應,將前後兩個畫面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其實上述所有的技巧,都是以「鏡頭運動」與「人物動作」的默契配合為前提完成的。鏡頭與人物、鏡頭與鏡頭、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所有動作都有規律可尋,這是這個OP最為出色的地方。

以這種方式串聯起來的一系列鏡頭,有一種一氣呵成的整體感。

作為一部角色眾多的青春群像劇,這種使用巧妙的轉場方式讓人物逐個登場,可能是最合適的分鏡和演出的思路了。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聯想到《無頭騎士異聞錄》的OP,這同樣是以高密度的轉場來安排角色登場、介紹人際關係。

兩者的區別在於《無頭騎士》更加直白,分鏡與演出的存在感很強,每個觀眾都會注意到這些技巧;而《22/7》採用的是一種更加低調、更加自然的方式,雖然不強調可能就會被觀眾們忽略,但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觀眾的觀看體驗。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鏡頭與人物的默契配合,《22/7》OP分鏡深度解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動畫的OP和正片中反覆地出現了鋼琴以及象徵著鋼琴的事物,比如車窗外的斑馬線,以及太陽下欄桿的倒影等等。

導演用這樣的鏡頭語言,在暗示著瀧川美羽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也許登上舞台、成為偶像就是她命中注定的道路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