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穷爸爸》:什么才是贫穷的根源?

《富爸爸窮爸爸》:什麼才是貧窮的根源?

有這樣一本奇書,剛開始發布的時候,無人問津,甚至作者不得不自己掏錢出版。

可之後的20年,這本書竟然以近5000萬冊的銷量,一躍成為世界級暢銷書。

這本書就是美國富翁羅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窮爸爸》,豆瓣評分8.5,被媒體譽為“掌握財富的起點”。

在書裡,窮爸爸是他的親生父親,雖然身為大學教授,收入穩定,卻一輩子深陷債務的泥沼

富爸爸是好友邁克的父親,初中沒畢業就混社會,卻打造起十幾億的財富帝國,是清崎崇拜的偶像。

清崎從兩位爸爸身上,看清了人類貧富差距的根源,並用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金錢的神秘運行規律。

清崎在書中寫道:“人之所以窮,不在於他能賺多少錢,而在於他的想法和行動。沒有掌握財富的底層邏輯,一輩子也只能打工。”

人類意識的流向,就是金錢的流向。

1

拴住人的“老鼠賽跑陷阱”

在書的開篇,清崎先講了一則童年趣事。

9歲這年,他去富爸爸的超市打工,每小時才10美分,他氣呼呼地找富爸爸理論,要求漲工資。

沒想到,富爸爸竟一口拒絕說:“如果我給你想要的薪水,你就會被這點錢栓死在超市裡,一輩子就是到點領工資,然後去消費。”

就像大多人一樣,陷入“起床、上班、等發工資、付賬單、再起床、再上班、再付賬……”的固定循環中。

這種職場模式,被清崎定義為“老鼠賽跑陷阱”

人們好似鐵籠裡的老鼠,小毛腿蹬得飛快,鐵籠子轟隆隆地轉,可第二天醒來,卻依然被困在籠子裡。

他們眼裡只有工資,認定只要拿到更高的薪水,就能買更多的東西,獲得更多的快樂。

可實際上,他們卻在循環式忙碌中看不到工作以外的商機,甚至連尋求改變的意識都沒有。

回到清崎打工的故事,富爸爸非但沒有給他漲工資,還勒令他無償工作,倒逼他從現有的平台上需找突破口。

清崎憋著一股勁兒回到超市,開始觀察和思考。

後來,他發現超市的連環畫根本賣不動,只能當廢品賣給回收站。

於是他用所有的積蓄買下幾百本連環畫,並在車庫開了間閱覽室,靠收取借閱費,小賺了一筆。

生活中,多少人陷入“老鼠賽跑陷阱”而不自知。

我們疲於奔命卻無暇思考,只能活成了“為錢工作”的生存機器。

然而,緊盯錢的人,往往賺不到錢。

想要從裡面把籠子打開,我們必須像清崎一樣,強行停止這種奔跑。

把奔跑的時間用來思考,才能找到破局之道。

2

盲目從眾的“固化思維”

心理學上,有個“社會時鐘”概念。

簡言之,就是大眾認可的“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

窮爸爸一直給清崎灌輸的理念是:好好讀書,考名牌大學,找份好工作,然後干到退休。

他也的確遵循著“社會時鐘”長大,可漸漸地,他感覺越來越不對勁。

他觀察身邊的同齡人,他們畢業後結婚,然後按揭買房,有孩子後花銷一大,就開始申請信用卡。

這些人看起來有房有車,生活穩定,可實際上沒多少存款,每天絞盡腦汁拆東牆補西牆。

一旦遭逢變故,可以說一點應對的能力都沒有。

他親眼看見一個朋友在被裁員後,拖著一家老小堵在公司門口,聲淚俱下地乞求老板的憐憫。

就連他的“窮爸爸”在經濟危機來臨時,也慘遭失業的打擊,找不到任何謀生的出路。

於是,清崎聽從富爸爸的建議,辭去穩定的工作,不再隨大流,告別單一固定的生存模式。

他廣泛接觸審計學、法學、會計學,做過服務員、建築工人、推銷員,在各大公司實習,熱衷於市場調研,後來創辦了一家地產投資公司,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富爸爸說:“無論你選擇何種職業,都要保持開放的頭腦。”

比階層固化更可怕的是意識固化,人生最怕一條道走到黑,最忌盲目從眾亦步亦趨。

財富是一種稀缺資源,它像真理一樣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擺脫從眾的固化思維,才能與財富狹路相逢。

3

缺乏大局的“短視思維”

書中,清崎有個女記者朋友,找他吐槽。

她說,自己的文章很受讀者的認可,然而她用心寫的書,卻一本也賣不出去。

她感覺自己懷才不遇,只能抱著報社的鐵飯碗混日子,拿一點微不足道的稿費,根本沒法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

清崎建議她去學一下市場營銷,誰曾想女記者一聽就惱了。

對方指責清崎不該把她和銷售人員混為一談,她絕對不允許自己涉足銷售這種簡單的工作。

兩人不歡而散,清崎只覺得可惜,如果她能跳出狹隘的事業觀,掌握市場運作能力,收入絕不可能僅僅是那點稿費。

清崎說,事業是一張網,需要我們做全局部署。

就拿他自己來說,他做船員的時候,學習了國際貿易;參加海軍陸戰隊的時候,學會了指揮軍隊;在施樂公司的那一年,掌握了管理技術;四處演講授課時,又建立了廣泛的人脈。

他的每一步,都是事業棋盤上的一個子;每一種技能,都是財富網絡上的一根線。

財富的流向像水一樣分散,只有你把局擴大,把網織密,才能兜住一枚枚活蹦亂跳的金幣。

自媒體人@九邊說,人生就是一個“加buff”的過程。

家境、能力、眼光、運氣都是幫我們賺錢的正向buff,而短視、狹隘、偏見、固執,則是阻攔財富之流的閘門。

商場如戰場,把視野放在全局的人,成功的幾率更大,也更能贏得財富的青睞。

4

懶惰的“戰略思維”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泰勒·科文曾揭露過當今社會一個扎心真相:

他說,有錢人不思改變很正常,可怕的是,社會的底層也十分老實,不願意發生改變。

書裡提到,清崎有位朋友,為了供4個孩子上學同時打了三份工。

他向清崎求救,覺得自己快累死,還是攢不出孩子們讀大學的錢。

清崎建議他直接辭掉忙碌的工作,花點時間學習投資知識,通過低買高賣小公寓賺錢。

果不其然,朋友在做出改變後,跨行成為投資高手,告別靠蠻力賺錢的苦日子,體驗到用腦子賺錢的快感。

清崎認為:“金錢,是一種觀念,如果你想賺更多的錢,就得改變你的觀念。”

他並非讓所有人都辭去工作背水一戰,而是倡導思考致富,認清努力致富的荒謬。

財富自由,無法通過機械性勞動實現,只能通過多學習,多思考,多實踐。

窮人們並非不努力,而是缺乏戰略思維,用戰術上的勤奮,代替戰略上的思考。

他們寧願在現有崗位上吃苦受累,也不願接受新領域的挑戰;他們寧願進行重復性勞動,也不願接受新知識的洗禮;

就像媒體人古典說的:

“我們親手搬磚把自己圍起來,勤奮卻低效,掙扎卻無路可走。”

而真正的高手,絕不會埋頭苦干,而是在思考中求新求變,實現破局。

恰如富爸爸在書裡所說:“工作的穩定不是一切,不斷思考才是一切。”

5

缺乏行動力的“內耗模式”

在書裡,清崎講過一個小雞的寓言故事。

農場上,其他動物都在悠哉地曬太陽,只有小雞不停地圍著谷倉轉,大喊著:“天要塌了,天要塌了。”

他說,很多人像小雞一樣杞人憂天,整天活在恐慌與焦慮中,從而錯失良機。

有一次,他和朋友路經一個加油站。當得知油價上漲15%後,朋友先是破口大罵,進而開始分析油價上漲的原因。

他認為經濟危機要來了,像故事裡的小雞一樣,不停地告訴自己:天下要大亂了。

反觀清崎,他同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卻在第一時間買進了一家小石油公司65%的股票。

三個月後,當他們再次經過這個加油站,清崎因股價上漲狠賺了一筆,而朋友的資產卻縮水了一半。

究其原因,是這段時間,朋友一直憂心忡忡,無心工作,任由財富像水一樣蒸發掉。

心理內耗,是清崎在書裡總結出的致富大忌。

我們時常因為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就惶惶不可終日;時常是危機尚未來臨,就先把自己嚇死。

就像清崎的窮爸爸,他總是思前想後,怕失敗怕損失,最終認定“我不行”;而富爸爸不會想太多,而是立馬采取行動,達成目的。

美國ABB公司原董事長巴尼維克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成功,5%在戰略,95%在執行。

上天不會因為你想什麼就給你什麼,只會是你做什麼才給你相應的獎勵。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6

本末倒置的“添柴”悖論

清崎在書裡,還講了一個“添柴”悖論。

一個人抱著柴火坐在寒冷的夜裡,沖著大火爐喊:“你什麼時候給我溫暖,我什麼時候給你添柴。”

殊不知,只有他先添柴,火爐才會燒起來。

其實,做生意也是一樣,你不能只想著“我要什麼”,而是要思考“別人要什麼”,你只有先付出,才能有回報。

窮爸爸和富爸爸在清崎筆下,都是很善良的人。

但他們有個最大的不同點:窮爸爸先己後人,有余力了才會幫助別人;富爸爸則先人後己,始終信奉“想得到必須先付出”的雙贏法則。

富爸爸哪怕自己盈利不多,也按時向慈善機構捐款;哪怕自己吃點虧,也要先顧全合作方的利益。

久而久之,富爸爸有了很高的聲望,人脈越來越廣,事業越做越大;而窮爸爸的路卻越走越窄,失業後,竟找不出一個可以幫自己的人。

西方有句諺語:“上帝不需要得到,而人類需要付出。”

遺憾的是,現實中很多人像窮爸爸一樣,一涉及利益問題,總把自己擺在最前面。

與人談合作,把自己利益最大化;和同行競爭,只想著讓對方慘敗。

沒有利他思維,我們一輩子最多賺點小錢,根本觸摸不到真正的財富。

做生意和做人一樣,是真心換真心的過程,先舍後得,大舍大得。

7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曾讓清崎遭受鋪天蓋地的指責與謾罵。

因為他赤裸裸地揭露了窮人的本質,不留情面地指出:未經思考的努力,才是我們貧窮的根源。

但時間是最公正的法官,20年來,不少人通過這本書變成了“富爸爸”,而清崎的財商智慧,也得到更多的認可與推崇。

這本書的真正用意是讓窮人覺醒,不要為錢工作,而要讓錢為你工作。

真正的資產,從來不是金錢,而是我們的頭腦;最棒的投資,不是市場,而是我們自己。

事業上,戰略轉折點不可能憑空而來;生活中,階層躍遷也只能靠思維與認知的提升。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