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老人捡150吨垃圾,养40岁巨婴儿子:养废物,不如孤独终老

75歲老人撿150噸垃圾,養40歲巨嬰兒子:養廢物,不如孤獨終老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20年,“日本72歲孤獨啃老族爺爺”的新聞引起過不小的轟動。

啃老、靠父母遺產度日、不結婚不工作、20年不打掃房間......

當時,這位爺爺被稱為“史上最強啃老族”,但隨著他背後故事的揭開,大家也由最初的嫌棄,變成了同情。

失去了所有家人後,沒了羈絆的他,心灰意冷,主動按下了生活的暫停鍵。

即便如此,他仍告誡大家要把自己當成反面教材,好好生活,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至於自己,他說:

“真是很抱歉的人生啊。”

面對這樣一個啃老族,的確很難去批判些什麼。

但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位,便是另一番景象了。

2021年,韓國,某社區附近的街道上。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從一棟看似荒廢的二層小別墅裡爬了出來。

為什麼是用爬的?因為這個房子被150噸垃圾封得嚴嚴實實,要出入只能通過二樓的窗戶。

這位老人名叫崔紅植,今年已經75歲了,這些垃圾都是他的“傑作”。

他每天都在垃圾箱裡搜尋別人扔掉的東西,然後將它們帶回家當寶貝一樣珍藏,久而久之,他和妻子生活的地方便成了如今這番景象。

周圍的鄰居不堪其擾,尤其是夏天,空氣裡全是臭烘烘的味道,於是他們求助了一檔電視節目,希望他們可以來了解一下情況,並幫忙清理掉垃圾。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這無非又是一個囤積癖老人,只不過更為極端。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簡直讓人“三觀炸裂”。

節目組跟隨崔紅植回到家裡,除了目之所及的垃圾讓人驚恐外,從一個黑乎乎的洞口裡傳出的奇怪聲音,更是讓大家嚇了一跳。

這些聲音並不是老鼠發出來的,而是崔紅植的兒子——崔永宗。

只見他從垃圾堆中“蠕動”著出來,明顯有些神志不清,甚至開始胡言亂語。

崔永宗已經一整年沒有踏出過家門,他從大學畢業之後,就一直窩在家裡,不工作、不社交,生存只靠“啃老”。

這便是崔紅植瘋狂撿垃圾的原因,他需要養活這個40歲的巨嬰兒子。

這些年,崔紅植看著每天都在家無所事事的兒子,擔心他以後無法養活自己,所以只能焦慮地去撿點有價值的廢品,希望當兒子走投無路的時候,還可以靠賣垃圾為生。

然而,崔永宗看不到父親的無奈和用心良苦,依舊選擇賴在垃圾裡,習慣了“衣來張手,飯來張嘴”的生活。

雖然最後經過節目組的反復勸說,再加上老伴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崔紅植終於意識到了囤積垃圾的不良影響,同意將垃圾清理出去。

但沒想到,崔永宗卻成了最後的那個阻礙。

他不讓打掃房子,也拒絕走出房間,幾番交談後,才同意被抬出垃圾山,卻仍舊堅持“要留下有用的東西”。

最終,在所有人的努力下,這棟房子重新變得明亮整潔。

但沒了垃圾,日子就能變好了嗎?

崔永宗什麼時候才能走出家門,靠自己的雙手生活呢?

他頭腦裡的“垃圾”何時才能被真正清除呢?

這是崔紅植最想知道的,也是最無解的難題。

崔永宗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在豆瓣,有一個小組名為“家裡蹲自救同盟”。

小組成員互稱為“蹲友”,顧名思義,這是不願出去工作,長時間待在家裡的一群人。

他們有手有腳有工作能力,但就是因為種種原因不想離家。

有的人稱自己有嚴重的社交恐懼,有的人因為不可抗因素暫時待業在家,還有的人單單是因為不明白人為什麼要上班。

這些人年齡分布很廣泛,上至四五十歲,下至十七八歲輟學的高中生。

當然,名為“自救同盟”,也就意味著還沒到無可救藥的地步,其中也不乏有努力“脫蹲”的勵志故事——

“家裡蹲一年零七個月,正在尋求破局,拜托大家監督。”

“家裡休息了27624283分鐘,繼續跑外賣,今天辦好了入職。”

“17年開蹲到現在5年了,負債10萬,來做客房清潔了。”

人欲得救,必先自救。世間所有能渡的,都是願意自渡的人。

所以,這群“蹲友”還算清醒。

但是,在貼吧,還有一個名字更為簡單粗暴的“啃老族吧”。

裡面的人自稱“蹲子”,和“蹲友”們不太一樣的地方是,他們並不太想自救,反而將這兩個字看作自己的名譽頭銜。

他們分享著自己啃老的種種心得和趣事,將啃老作為談資,將多啃一天老作為目標。

在這裡,講究“論資排輩”,啃老時間長的,都會被尊稱一句“大神”。

猖狂到什麼地步呢?

他們將父母稱為“老東西”;將伸手要錢稱為“讓老東西爆金幣”;“我啃我自豪我驕傲”是他們的人生座右銘。

他們享受著不勞而獲的快樂,將父母的付出看作是理所應當。

將自己的廢柴行為合理化,認為自己看透了社會的本質,好似世界上只有三種人——資本家、被資本家剝削的傻子和“蹲子” 。

啃得開心快樂,啃得心安理得,啃得精神優越。

你以為他們的“肆意妄為”,是源於家境優渥?

並不是,他們中的大多數家庭,父母也只是工薪階層,並不富裕。

一個女孩,因媽媽不給自己買新款手機選擇離家出走,媽媽只好把爸爸留給娘倆的牛賣掉,換來5000塊錢,但就算這樣這也不夠買一部手機。

女孩並不心疼媽媽,只覺得“老東西的金幣沒爆夠”。

在他們眼裡,自己索取過多不是錯,父母給不起才是罪大惡極。

面對無法傾其所有的父母,“蹲子”們的做法是,先罵後打。

所以在這個貼吧裡,有一句備受歡迎的話:

“父母不賢,軍體拳。”

這樣的故事看得越多,越覺得憤怒又心酸。

我們常說沒孩子老了以後會孤單,但相比之下,這些明明有孩子,卻隨時要被迫接受“吸血蠶食”的父母,顯然更加孤獨痛苦。

那麼這些讓人憤怒的“啃老族”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先講個故事。

河北涿州有一個男子名叫李安,38歲的他吃喝拉撒全部倚仗父母,每當被問起緣由時,他都說:

“我都看破了,人嘛,就是吃飽了,玩,待著,沒別的了。”

更誇張的是,還有人對他誇贊有加,稱他為看透人生的“大師”。

其實,他的這種看似“清醒”,不過是對“自暴自棄”的一種美化。

他曾經也是一個積極進取的青年。

談婚論嫁時,因為拿不出彩禮錢用刀捅了丈母娘而入獄,出獄後又經歷打擊,努力工作幾個月,卻因工地老板病逝,工資全部打水漂。

接受不了落差,承受不住挫敗,這讓他逐漸喪失了對生活的希望。

這個故事,適用於大多數啃老族。

有一組數據,就將啃老人群分為了以下5類:

對就業過於挑剔的人;

頻繁以太累、太緊張為由辭職、跳槽的人;

想創業沒能力,還不願打工的人;

求職受挫,就不想再嘗試的人;

文化水平不高,覺得沒出路的人。

他們大多擔不起責任,心理素質又不過硬,害怕吃苦,又眼高手低。

於是,他們選擇從競爭殘酷的社會中抽離,逃到安全的地方去。這個安全的地方,便是父母無條件的庇護。

本就沒有追趕陽光的勇氣,父母又給足了乘涼的地兒,躺平便成了最優選。

就如喜劇演員史蒂文·賴特說的那句玩笑話一樣:“努力了將來會有回報,但是懶惰了現在就會有收獲。”

到這裡,根源問題便解開了。

孩子的問題,最初都是父母的問題。

8歲時,你沒教會孩子系鞋帶,直到20歲時他自己學會了。但20歲明明是該步入職場的年紀,他卻只學會了系鞋帶。

當然,時代在發展,啃老的定義也在變化。

在我看來,如果是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經濟方面不寬裕,父母接濟一下,不算啃老;房價高企,靠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太難,父母願意幫襯一些,也不算啃老。

有的人因暫時想不通和迷茫而啃老,只要加以引導,給予一些小壓力,他們也能“自救”。

真正可怕的,是如吸血鬼一般的“蹲子”。一天到晚無所事事,無休止地索取父母的錢財過他們自以為滿足的生活。

圖片來源:電影《不求上進的玉子》

老實說,靠這樣一篇文章,的確無法點醒這些“啃老族”,但那句話怎麼說來著,看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挫折教育和學會放手,便是今天最重要的課題。

有些路,注定要孩子一個人走,有些苦,也必然要孩子一個人吃。

如果你是一位年輕人,保持行動力,探索可能性,便不會誤入死胡同。

生活總會有風浪,你停在那裡,只會被窒息感蓋過去;先行動起來,意義感和目標感,才會抵消無趣和痛苦。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