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人身的三大天规,违反必有灾(不迷信)

藏於人身的三大天規,違反必有災(不迷信)

在一檔節目中,主持人倪萍說:

“很多人問我,從主持到畫畫到寫書,誰是你的老師,你不可能沒拜過師,特別是畫畫。我說,所有智慧高的人都是我的老師,如果非要找一個具體的老師,是我姥姥。”

倪萍從小跟姥姥一起生活,共度了50多年的時光。姥姥雖然不識字,卻總能說出蘊含道理的“大白話”。

“孩子,山上風大,爬上去不容易,你使勁了,你這輩子都不用後悔了。”

“心眼不好的人一輩子不知道什麼是甜什麼是香,一輩子不知道什麼是滿什麼是足,就像吃了一把鹽老得喝水,肚子裡脹的全是氣,氣多了人能好受嗎?”

“快樂你別嫌小,一個小,兩個加起來,三個加起來,你加到一百試試?快樂就大了。”

倪萍與姥姥約定,要寫一本書,把那些道理說給更多的人聽。

於是,2010年12月《姥姥語錄》出版。

初讀此書,被姥姥生活的睿智折服。再讀此書,被倪萍和姥姥之間的真情感動。三讀此書,突然有了全新的領悟:

保持平衡,是生活最好的狀態。

01

心態平衡,日子才順暢

姥姥說:“遺憾就是專門留下的,要不就沒有這倆字了。”

最知道心疼人的小兒子因救戰友而犧牲,這成了姥姥一輩子最大的痛。

姥爺也因接受不了現實而終日酗酒,甚至變得瘋癲。

有一次,他覺得小兒子還在蚊帳裡睡覺,於是就把家裡所有的蚊帳拿出來燒。

其他人要去救火,姥姥卻不讓,在她心裡“多貴重的東西都趕不上人貴重”,若是一把火能解開姥爺心中的郁結,她願意。

只可惜,姥爺的心結直到離世也沒解開。而面對這一切的姥姥,咬碎了牙硬撐了下去。

但其實,姥姥也一直在心底惦念這小兒子,不管做什麼都念叨小兒子兩句,就好像他從來沒有離開過。也正因此,那些遺憾雖然痛徹心扉,但卻沒有能把她打倒。

姥姥的心裝得下憾事,也容得下不平事。

年輕時,有個鄰居求姥姥幫忙,事後卻倒打一耙。

姥姥當時十分生氣,最終卻選擇了原諒,雖然日後來往少了,但從沒失過禮節。

姥姥說:“不必記恨她,她光記恨自己就夠受的。人出賣了良心和得了心髒病差不多,心停停跳跳的,憋得慌呀。”

過日子,最重要的是順心,可誰又能保證沒點難事兒?

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人生在世,真的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境。請不要把它們想成只針對自己。它們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事情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你怎麼看待它。”

困境未必能將人打敗,失衡卻會讓人陷入慌亂,越亂越找不到生活的支點。

遇到難事,不沉溺其中,把重心轉移到如何過好當下,眼盯一處,才能更好發力,或許一開始是苦樂參半,但終將迎來順暢的明天。

心態的平衡,其實就是看重與看淡的權衡。權衡出孰重孰輕,就能平衡出該走的路。

02

感情平衡,關系才圓滿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說:“生命是一種關系,生活也是一種關系。”

有些關系是生命的延續,有些關系卻源於生活,但無論是哪種,都少不了感情的維系。

倪萍不到兩歲的時候,母親因無法兼顧工作和兩個孩子,被長托在幼兒園,幾個月才接一次。

姥姥頭一次見到她時,她被布條綁在幼兒園的小木馬上,一副營養不良的模樣。

姥姥心疼小倪萍,把她接回了村裡,用賣了一對兒銀鐲子換來的雞蛋,慢慢使小倪萍健康起來。

倪萍在村裡住了四年,姥姥愛她,她也心疼小腳的姥姥。她六歲時,就開始幫姥姥鋤地、栽秧、收割,沒人能擋得住她幫姥姥干活。

倪萍和姥姥親如一人,對自己的母親卻並不親近。

她說:“母親的嚴厲、規矩使我很緊張,城裡的好生活讓我覺得不自由,總有客居他鄉的感覺。”

倪萍時常數落母親的種種不是,覺得母親偏心哥哥,姥姥從不打斷,她哭姥姥也哭,她笑姥姥跟著打哈哈。

後來她才明白,這是姥姥有意讓她宣洩。

不光如此,姥姥還挖空心思讓倪萍感受母親的愛意。

從小到大,家裡臉盆的架子都是最適合倪萍的高度,姥姥告訴她,當媽的用就會變得彎腰駝背;倪萍嫌棄母親拿煎蛋的油給她煮白菜,姥姥就說,當媽的只吃撒鹽粒子的白菜幫子。

這個世上有兩種母親,

一種是孩子一出生就相伴不離,另一種是為了孩子的生活而在外努力

倪萍說:“我慶幸上天給了我兩個媽,前者是姥姥,後者是母親。”

享受到雙份母愛的倪萍,卻因為父母早早分開,沒能與父親生活在一起。

姥姥怕倪萍缺少父愛,常常偷偷打電話給她父親,說說倪萍的近況,又勸著倪萍多去探望父親。姥姥充當了父女之間關系的橋梁。

倪萍會給父親買柔軟寬大的羊絨衫,盡管沒有喊過“爸爸”,卻從沒有憎恨。

其實,倪萍不覺得缺少父愛,她從姥爺、舅舅們、親戚長輩們那裡得到的疼愛,足以填補這個空缺。

人與人之間,相互付出真心,彼此收獲真情,感情的天平才不會傾斜,關系才能長久而親密。

就算有些關系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也不必糾結不放,經營好那些親密的關系更為重要。

讓自己始終處於感情的收支平衡中,亦是一種圓滿。

03

自我平衡,生活能從容

倪萍說:“平衡在姥姥的日子裡是軸心……我們缺少的往往都是這樣的平衡……對生活的期望過高,對日子信心又過低,都是因為沒有了生活的平衡。”

姥姥的平衡就是接受,無論是苦、甜、窮、富,先接受,後面對,有問題就化解,絕不堆積。

缺吃的時,姥姥把沒長好的玉米掰下來煮了,寧願少收些糧,也不能讓孩子們餓肚子;

院子裡的瓜果蔬菜數著日子種,一個過季了另一個又好了,養著雞鴨也都是算好的,為的是鍋裡總有點蛋花;

門前總有兩堆怒放的月季,到了冬天就掛上五顏六色的碎布條、舊繩子、玉米葉。過日子,不僅要喂飽肚子,也要讓眼睛不餓;

衣服洗白了、穿舊了,買包顏料自己重新染染,就又是一件新衣服。一輩子沒穿過裙子的姥姥,把圍裙當裙子。

姥姥養育了一堆兒女,還照顧了七八個孫子、孫女、外孫女。

家裡人多時,她說興旺,人少時,她說清淨。

人多擠小房子的時候,她說“暖乎”,住大房子的時候她就說“一人一個屋,敞亮”。

你問她最喜歡哪個子女孫輩,她表示“誰缺喜歡,她就喜歡誰”,一點兒不偏袒。

堪稱“平衡大師”的姥姥一輩子就沒被難倒過,不僅自己不倒,還幫倪萍挺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困境。

倪萍的孩子生了重病,可她卻一直瞞著姥姥。

聰明的姥姥從看到倪萍抽煙的那一刻,就猜到了事情不對。

但姥姥什麼都沒問,只是試探地勸她別抽煙,倪萍謊稱工作上有愁事,姥姥就不勸了。

姥姥覺得幫不上忙,主動提出回老家,臨行前還叮囑倪萍:“孩子,記著,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倪萍記著姥姥的話,帶著兒子踏上十年求醫路,終於熬到醫生說“一切很好”的時候,其中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

畢竟,自己的生活唯有自己能平衡

想要的生活千姿百態,擺在面前的卻未必可愛。

埋怨上天不公,嫉恨他人命好,賭氣躺平擺爛,結果都只會愈發失望。

不管生活的模樣如何,接受了,再想辦法跨越,才有機會朝著向往的生活邁步。

都說人心中有一桿秤,這桿秤不是去衡量別人,而是用來自我衡量。

在想要的和能抓住的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才能不急不緩地前行,得入佳境。

04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寫著《姥姥語錄》,解讀著姥姥的一生。姥姥是一個不認字的老太太,一生都在翻閱著人生這本大書,她是一個用功的學生,她是一個用功的女人。生活的書本指導著她的日子,‘書本’的知識改變了她的命運。”

姥姥以生活為書,我們以姥姥為書。

這似乎也是一種人生的平衡。

聽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幸福的秘密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生活未必一帆風順,人生無法預知前景,我們總要去努力找到生活的平衡,才不會因為失衡而被生活拋棄。

但願每一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法則,從容地走過人生。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