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拜錯師,這4點可以分辨大師的【武術水平】。

平時我們總能看到不少詠春拳大師們吹水,大談詠春功夫、理論。筆者認為,詠春拳拳術文化的面紗經過2、30 年也快揭下來了—— 那些柔軟無力的動作真的能用於搏鬥?我問過不少人,大部份都覺得不可能,但又沒有能力解釋。其實,今天的武術在中國大陸都處於這種狀況:幻想。幻想著怎樣怎樣的厲害,特別是以前師父的師父怎樣厲害,而現實是基本沒力量更不存在技術。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能寫毛筆字的人很多,而寫得好的少,能成為書法家的更少。相信人們(特別是中國人)大致上明白寫書法的基本要求和執筆方式。這兩張圖,左圖是握筆寫書法。而右圖雖然同樣在握筆,但一看就知道哪個是不懂書法的。反之,如果沒接觸過書法的人則無法看出兩者間的分別。

「學武拒絕走彎路!」這4點可以分辨「大師」的武術水平

現在的中國武術大師好比右圖,特別是詠春拳。大大小小的宗師、名師,特別是那些嘴裡整天叫著“各師各法”的大師們就十足如同右圖的情況。其中,武術上最忽悠人的東西叫做“以柔制剛”,一種軟弱無力的狀態被神化出無限威力。大師們似乎很享受任意解釋“柔”的過程,故作高深,否則柔真不知怎能製剛?

本來武術是最現實、實際的,但在現在畸型體制下,變成了神怪荒誕的故事。筆者從小接觸武術,在整個嶺南武術裡從來沒有任何一個門派說什麼“丹田”,什麼“氣功”、“內功”這類東西,一直忠於真材實料的「鐵臂鐵橋」訓練,更沒有“以柔制剛”。嶺南武術的口號十分實際:一膽,二力,三功夫。武術首要是能打出力量,柔是永遠制不了剛的。.

「武術」的圖片搜尋結果

中國武術門派的起源往往不太明確, 大多數用“相傳”一詞開始, 而受小說影響,人們普遍相信武術的門派由某個人創立,其拳術也是某人因偶然機會看到某種動物活動有感而創。又或者某村裡某家人所創。其實,在現實裡這是毫無邏輯的,拳術是人體與人體間的搏擊動作,需要經過非常長時間的經驗積累才能形成。

「武術」的圖片搜尋結果

各個門派武術的基本體系大至如下:基礎性訓練,如有叫站椿、有叫紮馬。套拳動作,從淺入深,並在某階段開始加入使用冷兵器的學習和練習。

在練習武術套拳過程中,各門各派都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即是練習者或演示者在套拳結束時,落腳點必須回到起步點。雖然是很小的細節,但這是中國武術重要的文化標誌。其中包含了「落葉歸根」、「善始善終」的文化內涵以及嚴肅的技術約束。這裡,不多做延伸。

「學武拒絕走彎路!」這4點可以分辨「大師」的武術水平

那麼,我們如何觀察一個人的武術修行水平呢?從技術要求方面看有4點:

第一點,同上述所說,就是看演示者在表演套拳時,從起步演練開始到結束,能否準確地回到原來的起步腳印上。如果可以,首先能證明此人在武術上有一定修行,所謂有功夫。因為,我們看到他能準確地控制每個動作間的距離、步調大小,從頭到尾,精確控制。

第二點,動作的速度是否均衡。即是說,此人在打出的每個動作的速度快慢是否一致,而不會時快時慢或者中途停頓。在控制步法距離的同時是否可以準確地控制動作的速度。對於一個良好的武術修行者,這都是基本。

第三點,辨別演示者的功夫是否「練」到家,還可以觀察他的

「力量」是否能隨著動作的進行準確地投放在定點上 ——力量是否集中;力量是否在身體平衡下發出;力量與身體是否協調。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一點,就是動作、身形、精神是否一致。拳術搏鬥中一拳打出擊向目標,一定是眼睛首先發現目標,隨即鎖定目標進行打擊。這裡涉及了距離、速度和力量的把控。如果眼睛發揮不了它的應有功能,那麼大腦就沒法組織身體各部協調行動,就無法實現打擊。中國武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快速集中精神,大腦準確控制身體各個部位,按需要作出反應。(如同爬山時失足,大腦自然瞬間集中所有註意力以應對危急情況。)

上述是中國武術的現狀和特性,這些遵循人類身體特點並把人體潛在能力發揮到極限的系統性訓練方法是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而來,所以也絕對不存在某人獨創的情況。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