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小孩鬧脾氣! 孩子想要就給他的教養,是害他不是愛他

一個3歲小孩在商店裡哭鬧,吵著要扮家家酒玩具,媽媽不買給他,一旁的長輩卻說:「你們大人很奇怪,為何都要讓他哭成那樣,又沒多少錢的東西。」後來長輩就買給孩子,叫他乖,不要再哭了!

唉!不是錢的問題,是「原則」的問題:1、大人怕孩子哭,不能淡定處理孩子發脾氣,孩子日後會更用哭鬧來索討。2、一哭二鬧,大人就馬上改變原則,孩子日後的發脾氣會來的更快。孩子想要就有,是害他,不是愛他,希望這篇能給大家一些提醒

孩子想要又得不到,一直鬧脾氣,父母當下怎麼教?

三歲過後的孩子,語言表達會突飛猛進的進步,你會發現難搞很多,也很頭痛;每次只要一帶出門,不管去便利商店看到飲料、去百貨公司看到玩具,只要是他想要的東西,就是一直盧爸爸媽媽買。這時候如果大人說不行,就開始用哭的、鬧的、生氣的,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每當發生這情況,爸媽就很頭痛,當下應該要怎麼教呢?有三個方法妳可試試:

一、設法轉移孩子注意

當孩子盧不停,可以先將孩子帶離現場,離開原本執著的事物,也可以攜帶孩子平常最愛的玩具,讓他有個目標物轉移注意。在外面人來人往的環境,往往很難跟孩子好好的溝通,甚至有的時候會更不耐煩的處理;所以帶離現場,設法轉移孩子注意,除了讓孩子冷靜之外,有時也要讓大人有個喘息的空間,免得耐心盡失最後變成無效的溝通與教養。

二、同理孩子但不處理

讓孩子恢復冷靜的方法,一定要試著站在他的立場並同理,孩子情緒上來時,不可能馬上恢復冷靜。所以爸媽應給孩子一點點時間,不強迫他馬上安靜不哭鬧,讓他適當的發洩後,再跟孩子溝通。你可以先跟孩子說:「等你哭完比較好一點的時候,再跟我說,我會陪你,但我希望你用說的,媽媽才知道你要什麼。」

這時候通常孩子會選擇繼續哭,但情緒會平復一點,這時再慢慢的安慰他鼓勵他,孩子就比較能從情境中出來。倘若當孩子哭鬧時,爸媽跟著被影響,例如出現:被激怒、不妥協等情緒,就很容易讓孩子的負面情緒迅速增加,所以這也是考驗家長的功力。

等孩子冷靜點之後,可以讓他喝喝水,等孩子願意又說的而不是用「ㄏㄞ」的,再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鼓勵。當孩子知道,用說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才是最好的方式,而且你有給他機會宣洩、表達,一次二次下來,孩子哭鬧的頻率將會減少很多。

三、堅持原則態度理性

前面有提到,想要戒掉孩子盧小小的個性,絕對不可能一次就成功,有的可能3、4次就可以,有的10次以上還是會盧。但還是要提醒爸媽堅持原則,不要因為一次二次的失敗就妥協、就爆炸,任何方式都需要不斷的練習與累積,才能讓孩子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完整的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引導孩子「想要」跟「需要」的差別。

如果想要立即見效,當然你也可以使用嚴厲的處罰,但是相對的當它失靈時,同樣會淪為無效的教養,甚至會更適得其反,孩子可能會去頂嘴,甚至挑戰你的權威;所以,態度理性也很重要,等孩子能好好表達,接下來父母的功課,就是要教孩子「自律」,什麼是自律?自律簡單來說就是「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首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自律。

自律第一步:想要,不代表你就可以要

很幸運的,我的孩子有一個不但會教音樂,更會教品格的好老師。上週,音樂老師分享了自己從小的成長故事,每當他們家的孩子下課回家後,爸爸給孩子們的第一句話,絕不是現代家長的「快點給我去寫功課」、「快點洗手準備吃飯了」、「快放下你手上的遙控器」,而是「先把每天必要的事先做完,再做你想要做的事!」。這句話,真是訓練自律的法寶,原因有四個。

第一:了解「想要,不一定就可以要」的觀念,非常適合教4歲以上的孩子。4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多多刺激他們思考,而不是一直用吼的,讓他們一直處在被動學習,用吼其實會越耳背的,最後還是會照著自己的意思做。

第二:指令明確,每天必要做的事,孩子一定知道,不用吼罵,把家長自己的情緒弄得很糟。

第三:有要求,也有目標,讓孩子更有動機,為了想要的事,趕快做必要的事。

第四:用先後的次序感,去訓練比較沒有時間感的孩子。

早期教育,有5件事很重要,「生活自理+語言力+思考力+專注力+情緒力」,這些發展的好不好,是將來孩子自律及與人社交互動的基礎,比認識很多字卡重要,希望大家能引導孩子盡早養成。

教自律,要從想要及必要做的事,先開始了解

隨著社會形態轉變,家庭組合模式也漸漸由大家庭轉為核心家庭,在少子化的影響下,現代父母無一不將孩子捧在手掌心,舉凡生活用品、學習環境等,皆經過重重精挑細選。但您可曾想過,當孩子習慣了無虞的日常生活、習慣了爸媽替自己安頓好一切瑣事,是否會導致他們在無形中失去培養某些重要能力的機會?

若孩子從小習慣於被父母餵吃飯,從未試著練習使用湯匙、筷子,即便年齡增長,仍無法熟練自己吃飯的技能。同樣道理,家長經常擔心孩子做不好、做不對,而急忙代替孩子完成他們應嘗試犯錯、學習的機會,這種教養模式可能造就孩子日後凡事仰賴父母,人際關係也受影響,甚至連帶拖累學業表現。

因此,為了讓孩子從小培養奠定日後各方發展領域的基本能力,身為家長,更應著重於5大能力養成,協助您與孩子一同面對未來人生中的種種挑戰。

對於孩子練習自理,家長應多鼓勵及放手

3Point!自律寶寶養成之道培養個性獨立的自律寶寶同時,父母難免會存在一些擔心,過度掌握自己生活的孩子,日後會不會變得固執難溝通?家長的心態又該如何調適?掌握以下3關鍵,讓爸比媽咪在教養過程更得心應手。

Point1 :允許錯誤發生

在教養過程中,成人經常比孩子還要著急,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溝通與等待,讓孩子無法體會在混亂中出錯的經驗是相當可惜,因為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井然有序,每個孩子都是從混亂的玩具堆中學習收拾;從混亂的餐桌上學習吃飯技巧;從一堆衣服與鞋子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件。

當這些東西我們都替孩子準備完善,或是動手幫他們做的時候,將降低孩子挑選及收拾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孩子將來進入幼小銜接的學習力,透過日常生活周邊的處理,把一片混亂調整成有秩序、有邏輯的思維,將助於未來的學習能力。家長不但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試著做做看,更要相信他們其實可以做得很好,多一些鼓勵及讚美,允許錯誤,才能造就充滿自信及自理能力的孩子。

Point2 :聰明拿捏標準

要提醒家長的是,讓孩子勇於嘗試是好事,但若超齡訓練、揠苗助長,則失去教養的本意,爸媽應理解孩子每個年齡的發展表現都有限制。舉例來說,面對2歲以下的寶寶,普遍家長都知道要放手讓孩子學習吃飯,可是在表現的標準上,卻往往過於嚴苛。

一般2歲以下的孩子,吃飯時經常將桌面弄得凌亂不堪,或是有坐不住的情況發生,面對這樣的狀況,家長可能會大發雷霆。此時家長應將標準放低,因為孩子的手眼協調正在發展,他們對手部的穩定度及手掌、嘴巴的協調,甚至是吃飯工具的使用技巧尚未成熟,導致其無法將「自己吃飯」這件事完成得如此理想。

另外,2歲以下的孩子注意力維持時間不長,享用餐點時,僅能把握前10分鐘的黃金關鍵時間,如果為了要訓練自理,每頓飯都吃1個小時,那也破壞內在的飲食動機。根據上述原因,適時放寬對孩子的標準是聰明父母的作為。

Point3 :提供適當自主權

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動作越來越成熟、認知越來越進步,面對已具備自我思維的寶貝,親子之間難免會發生爭執,此階段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彼此各退一步,商量互相都可接受的處理方式,例如:孩子在吃飯時擁有自己挾菜的權利,可以決定哪道餐點吃少一點,哪道餐點吃多一點,但是不能全盤挑食。

孩子能力變高,意見也會變多,有主見的轉變可能會讓父母不知所措,對於孩子的對抗,家長若採取硬碰硬的方式處理,孩子反而會耍賴、反抗、唱反調,透過理性溝通,與孩子協商合理的期待及要求,讓大孩子在訓練自理能力的過程,掌握適當自主權與彈性。

無論是在各方面的教育上,家長經常比孩子還要急迫進行,其實尊重孩子、親子間保有一定的距離、耐心陪伴,才能讓爸比媽咪與孩子以最輕鬆舒適的步調,進行每一項能力的養成與提升。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