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懂原畫了嗎?很多愛好者忽略了這個基礎知識

如何看懂原畫“律表”

昨天在作畫愛好者群裡跟網友們討論了《進擊的巨人》這個鏡頭的作畫張數問題。

其實本來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事情,不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其實有不少動畫或者作畫愛好者,在關注原畫的同時,很容易忽略掉“律表”這個東西。其實這是個比較重要的基礎知識,正好藉此機會再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為了照顧新觀眾,我先解釋一下將要提到的一些詞:“原畫師”負責畫“原畫”,原畫表現的是關鍵動作。“動畫師”負責畫“中割”,中割又稱為中間畫,表現的是關鍵動作之間的過渡動作。

“律表”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所謂的“律表”,翻譯成英文是time sheet,顧名思義它本質是個確定“時間點”的表格。表格一般分為原畫、動畫、鏡頭三大欄,有時也會有填寫台詞的地方。

原畫欄(左)動畫欄(右)

我們先看一起來看一下第一欄,也就是“原畫欄”,它表示原畫出現的具體時間點。

字母“ABCD”代表的是原畫的分層,一般來說多個人物同時出現,或者是複雜的特效場景,都會使用分層作畫。豎向的小格子,每一格代表1/24秒。眾所周知,每秒24幀是傳統電視節目的固定規格,所以原畫和中割的繪製過程自然也遵循著這個習慣。

帶圈的數字表示的是對應分層中的原畫序號。而格子中的“丶”,代表的是“中割”的位置。這樣一來,某個時間點應該使用“原畫”,還是該插入“中割”,就一目了然了。

當畫與畫的間隔超過三個格子以上的時候,必須用波浪線或者是直線進行額外的標註。波浪線表示“在對應的持續時間內,當前的圖層不使用任何畫了”,而直線代表的是“這一張原畫在持續時間內重複使用”。

第二大欄“動畫欄”與原畫表示方法基本類似,不過動畫師要把原畫師標註的“丶”,再用不帶圈的數字“1、2、3”清楚的記錄下來。

我們可以看個實際案例,這是《EVA:破》的原畫律表。結合上文提到的內容再看這張原畫,是不是對整個鏡頭的構成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了呢?當然,表記的實際應用會根據原畫師們的個人習慣發生一些變化,比如這裡並沒有使用波浪線表示空白的圖層。

《魔法少女》小圓的幾張也是同樣的道理。另外注意右側,動畫公司SHAFT所使用的律表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需要寫上台詞的那一種。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在實際應用中,各個公司的律表也是不盡相同的,但只要明確標註方法,大家都可以很快就看懂律表。

另外,有時候在律表上會出現第三種標註方法。像上圖的這種用“三角”圈起來的數字,這個被稱為“參考原畫”,這是原畫師擔心動畫師掌握不了動作要領,而特意加上的。

參考原畫有時候跟普通原畫一樣,會將人物的細節全部畫好;有時候只會畫出難度比較大的部位,或者是人物的外輪廓,其他細節由動畫師來補充完善。

簡化的律表:“軌目指示”

有了這些基本知識,我們可以再來看一種直接表示在原畫上的簡化式律表。當然,正確的稱呼應該是“軌目指示”。

以冰菓為例,這一個鏡頭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分層作畫,兩個人物雖然是同框,但是分成了A和C兩層。原畫上這些像軌道的東西就是“軌目指示”,也是律表的簡單表示方法。功能和標註的方式與律表一樣,依然是字母代表分層、圓圈代表原畫,未標註數字的小橫槓代表中割。

“軌目指示”的優點在於簡單、直觀,能夠讓動畫師快速辨別中割的位置;缺點是不能像傳統律表一樣,精確定位到某一幀的時間點。所以即使是畫了軌目指示,原畫師仍然要填寫律表。

說了這麼多,我覺得終於可以回到開篇時的話題了,現在大家能看懂這張原畫上標註的指示了嗎?這裡的標註表示的是在30號原畫和35號原畫之間,插入了四張參考原畫,插入的時機從豎線的間距就可以判斷出來,最終呈現出的效果為動態圖所示。

結語:

我們可以從故事、角色、分鏡、配樂等很多維度去鑑賞一部動畫作品,但是想要深入探討的話,總要了解一些作畫的知識。隨著近幾年動畫愛好者的增多,喜歡鑽研作畫的觀眾也逐漸多了起來。

不過很多人似乎也陷入了一個誤區,他們傾向於直接去看“精彩作畫集錦”,並去刻意的記住原畫師的名字。他們對今井有文、田中宏紀之類的著名原畫師如數家珍,再不濟的也知道個“中村方塊”。

不過我覺得,以這種方式了解作畫有點急於求成的感覺。如果不是單純為了在評論區裡偽裝成“動漫高手”的話,大家最好還是先從基礎知識入手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