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女一號在小時候突然去世,男一號曾經是小團隊的核心人物,喜歡女一號的男二號怪責男一號,男一號接鍋並就此沉淪,另外還有喜歡男一號的女二號,一個普通友人女三號,一個環遊世界的男三號,多年之後死去的女一號突然出現,世界重新開始轉動,故事就此展開。

這既是著名編劇岡田麿裡的力作《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也是"銷量史上最大最惡絕望公司"Lerche旗下傳說中的傳說,以58份的BD銷量將《雙星陰陽師天地鳴動篇》以及《火之丸相撲》等作品推下神壇的——《昴宿七星》。

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作為2018年的7月新番,《昴宿七星》堪稱是業界的一股"清流",雖說在2018年誕生的日本動畫並非全是精品,但BD銷量要崩得只有58份也的確有些難度,畢竟這58份當中恐怕還有不少是製作組貢獻的。

要說《昴宿七星》是史上最崩動畫那肯定不至於,因為世界上還有因為接不到預訂直接停產BD的作品存在,但如果範圍縮小到出了銷售數據的作品中,那《昴宿七星》肯定就是獨樹一幟的級別了。基於這個BD銷量,我們也不用討論中日兩地觀眾對於爽文或是網文是否有什麼審美上的不同了,因為這片就是在兩地都混得不怎麼好。

那我們不妨從中國觀眾的角度出發,看看這部Lerche負責製作的這部《昴宿七星》到底是如何締造傳奇的。

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如今國內動畫觀眾有三個應激雷區,一是抄襲、二是套路、三是邏輯不通。

這三個應急雷區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模棱兩可。它們有時候難以界定,有時候很容易使討論者各執一詞,有時候大家的寬容度忽高忽低,所以實在不是什麼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問題——但是《昴宿七星》的TV動畫把這三個雷區全給踩了一遍。

先來看看抄襲,抄襲這個詞本身就是"應激"的一種體現,因為《昴宿七星》肯定是不能被界定為抄襲的,只不過許多觀眾都覺得從這部作品身上看到了兩個熟悉的身影,那就是《未聞花名》和《刀劍神域》。

要說《刀劍神域》掀起的網游和VR世界熱潮是一種套路那沒有什麼毛病,但你要說《未聞花名》是一種套路可就有點說不過去了,雖然岡媽這些年來搞了不少騷操作,但畢竟也不是隨便一個誰就能把她那一套當作套路給順手拈來的,即使是出版過多部小說的田尾典丈也不行。

《昴宿七星》有沒有借鑑《未聞花名》我們無從考究,但你要說開頭那一大段關於人設和人際關係的描述純屬巧合恐怕也沒人相信。只不過觀眾也不怎麼在乎這個問題,他們在乎的是《昴宿七星》能不能帶來哪怕一點和《未聞花名》一樣的感動,於是就有了第一個炸鍋點。

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再來是套路和邏輯,網游題材大多都是離不開一個爽字,《昴宿七星》也不例外,所以就有了一個全員由小學生組成的頂級遊戲團隊"昴宿團",並且他們強大的理由也有一個十足公式化的"外掛"設定,那就是星象。

這個所謂的星象,正是大多數觀眾忍不住吐槽的部分。按照原作設定,星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屬性,沒有星象的人甚至無法成為《UNION》的玩家,而玩家角色的強力與否也直接與星象掛鉤,並且還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

簡單地總結一下,《UNION》就是一款限號公測,無法刷初始號,遊戲體驗全憑開號一抽,角色強度還會隨著玩家年齡增長而降低,並且死一次就直接銷號的遊戲。

這基本等於把遊戲運營的睿智操作全都給用了一遍,就是當年如日中天的暴雪娛樂也沒這麼狂過,打個比喻就像是沒有防沉迷系統的《王者榮耀》還給12歲以下用戶加了個30%的傷害增益Buff,那中國玩家集體發狂接著怒噴一頓真的是再正常不過了。

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另一方面,中國觀眾看不起這群小學生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女一號在去世之前擁有整個遊戲玩家都趨之若鶩的能力,那就是預知未來。具體反映到遊戲裡,就是可以看到敵對目標接下來的攻擊動作——那不就是DBM嗎?

認識到女一號寫作預知未來讀作DBM的能力本質之後,那她在MMORPG團隊中的定位也就十分明確了,可不就是團隊指揮嗎。

明確了這個定位之後,再回頭看看這個"頂級團隊"的團滅過程,即使不細究這個遊戲是不是沒有地下城手冊可以查的問題,女一號作為團隊裡唯一有DBM的玩家,卻沒有起到任何實際的指揮作用,一路喊著"小心"和"不可以"糊弄隊友,就這樣也想拿世界首殺確實有點異想天開了。

如果覺得《魔獸世界》和日系MMORPG的差距有點大,那還可以讓《最終幻想14》玩家來評價一下這段劇情。

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但到了這個地步,《昴宿七星》就一定是純粹的蠢嗎?不一定,而且還很有反轉餘地。即使日本的在線遊戲文化再如何不發達,要讓邏輯崩到如此地步依然是很難想像的,《昴宿七星》的設定和開篇劇情簡直渾身都是伏筆。

比如說星像到底是什麼?《UNION》是如何把星象和遊戲結合到一起的?為什麼《UNION》的開發公司如此看重人們與生俱來的星象?女一號當年的死和《UNION》以及星像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女一號會在六年後的《Re:UNION》中出現?這些顯然都是十分有操作空間的部分——只不過TV動畫裡一個都沒提。

於是在《昴宿七星》的動畫版裡,星象就成了"不講道理,不多解釋"的官方設定外掛,這又進一步引爆了中國觀眾對於小學生玩家群體的應激反應。

這部動畫創下BD銷量史上的傳奇,具體數字有點迷,成本估計都不夠

這麼一輪分析下來,就可以發現Lerche被稱為"銷量史上最大最惡絕望公司"真的不無道理,他們愣是用《歡迎來到實力至上主義的教室》和《昴宿七星》給觀眾分別演示了一遍,輕改動畫改劇情與不改劇情都可以達成暴死的方法。

也許Lerche在2017年7月因為《實教》暴死而認識到瞎改劇情惹怒原作黨不可取,於是他們就在2018年7月就將《昴宿七星》原封不動地搬上了屏幕,伏筆一個不刪,劇情一個不趕,最終就有了這部觀感極其詭異的輕改動畫,也順便在平成結束之前留下了一個BD銷量傳奇。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