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近年的「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用大人的視角去看兒童讀物,難免能找到「毀壞童年」的視點,但有些是真的挺令人訝異的。

1

最近一本叫《小熊過生日》的童話書在網上廣泛流傳,故事中,小熊要過生日,請了很多朋友來玩,結果一轉眼小雞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書上一邊問小朋友「知道誰不見了嗎」,一邊餐桌上又明擺著一道香噴噴的烤雞。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不論這是有意為之還是自擺烏龍,都算得上是兒童恐怖故事了。哪怕小雞沒有失蹤,幾隻小動物一起吃烤雞,可能也是個讓人心有餘悸的畫面。

看了這張圖,除了笑之外,也有很多人覺得疑惑。童書基本上是給兒童閱讀,內容更應該謹慎斟酌,然而無奈的是市面上的童書龍蛇混雜,類似這樣的奇葩童書並不在少數。

有些童話故事看似很符合童書的定位,但可愛畫面的背後總有讓人「匪夷所思」的設計。

尤其是動物擬人化之後,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倫理問題,比如讓豬吃紅燒肉、開肉店,聽起來就有點喪心病狂。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而擅自將經典改寫,也很容易弄出狗血故事,比如在新編醜小鴨《一隻醜小鴨的悲劇》中,鴨教授為小鴨子們講了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後,有隻小鴨子堅信自己就是天鵝,還為此離家出走了。

沒想到最後遇到了一位路過的大嬸,直接把牠做成了烤鴨。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這個故事的寓意可以理解為人要有自知之明,或者不要隨便離家出走;也可以理解為,即使再有理想,鴨子終歸逃不掉被煮的命運。

這樣腹黑的情節,真的要把童話變成黑暗童話了。

雖然童書一般在畫面描繪上會比較克制,但過於負面的情景出現在童書中仍十分刺眼,哪怕兒童未必懂得那些詞語的真實含義,但讓他們暴露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之中,讓很多家長感到緊張。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有些童書的情節讓大人看了都有不適,自然也十分擔心孩子看到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尤其有的童書在編寫時完全不負責任,錯用、亂用詞語的情況時有發生,偶爾搞出幾句網路流行語,讓家長對童書的信心徹底跌至谷底。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除童話書之外,兒童科普讀物有時候也讓人迷惑。

有些童書試圖讓還沒認識世界的孩子灌輸高深的知識,像是《兒童經濟學》、《兒童成功學》都要從小讀起。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祖克柏曾提到一本叫做《寶寶的量子物理學》的書,還發了一張自己讓一個月大的女兒看書的照片,致使很多家長跟風購買。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這套書涵蓋了物理學的許多內容,有光學、牛頓力學、量子資訊、量子糾纏等等,雖然書中以簡化的形式去解釋了一些物理學知識,不過很多家長表示連自己都看不懂,更不知道要如何講給孩子聽了。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不過《寶寶的量子物理學》至少是為兒童做過簡化的,多數由簡單的圖畫組成。

只是還有些科普讀物本身內容就存在問題,比如教小朋友說果子狸可以吃。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童書的特殊性質決定了人們對它有更高的要求,但很多童書的不專業程度,實在讓人堪憂。

隨著人們在親子教育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童書市場注定成為一片雷區。

2

奇葩童書防不勝防,著實讓家長們操碎了心。於是很多家長傾向於選擇公認的經典童書,比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認定這些久經考驗的經典,總不會出錯吧?

然而不少家長逐漸發現即使是這些經典,有時候也會讓人產生很多問號。就拿《一千零一夜》來說,原著其實有很多O方面的描寫,只是中譯本一般都是和諧後的版本。

而除了上面提到的《小熊過生日》,最近網上還流行著另一個《老鼠小鳥和香腸》的童話故事:

老鼠、小鳥和香腸分工明確本來過著快樂生活,有一天小鳥覺得自己比另兩個人辛苦,要求互換工作,結果香腸去撿柴被狗吃了,老鼠去煮飯被水燙死,小鳥去打水墜井身亡,最後全部都領便當。

這本童話讓不少人看了之後相當吃驚,這樣殘忍的故事能給兒童看嗎?

但這個故事並不是瞎編出來的,而是取自《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很多人小時候可能也聽說過。

如果你細品,會發現經典童話故事中有不少奇怪的地方。

比如安徒生童話裡的《打火匣》,士兵幫女巫找回一個打火匣,士兵問女巫打火匣是做什麼的。女巫不說,士兵就把女巫宰了奪下了打火匣。

後來士兵到城裡花天酒地,很快揮霍一空。某天晚上,他用打火匣照亮,意外發現打火匣能夠召喚出三隻忠實的狗,能滿足他任何願望。

於是士兵讓狗把漂亮的公主帶回來,結果被國王發現要處死他。故士兵又召出狗大開殺戒,自己當了國王,迎娶了公主。

這故事彷彿並沒有傳達什麼積極的價值觀,反而告訴我們有權力和錢就可以為所欲為。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之類的童書中,有不少是靠暴力解決問題的,有些還映射了社會的殘酷、人性的扭曲,完全不是想像中美好童話的感覺。

這其實有歷史因素在其中,在舊社會並沒有專門為兒童創造的故事,只有神話和傳說故事,很多經典的童話其實是民間故事改編的。

比如《格林童話》最初本不是為兒童編寫的,是格林兄弟蒐集的一系列民間傳說故事,原名叫做《兒童與家庭故事》。

而且為了學術的嚴謹性,他們還堅持不去修改裡面的內容,完整的保留了民間傳說中帶有的大量暴力、血腥、色O的元素。

在最初版本的小紅帽裡,大灰狼把外婆宰了,並把她的血摻在酒裡,把肉放在桌上,讓不知情的小紅帽食用。

然後,牠裝成外婆讓小紅帽脫掉衣服,和自己一起睡。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在最初版本的灰姑娘裡,灰姑娘的繼妹並沒有因為水晶鞋不合腳就放棄了王子,而是直接把自己的腳削掉了一塊,再去見王子。

後來有烏鴉告訴王子她的鞋裡有血,王子才識破了她的真身,讓烏鴉啄瞎了繼姐妹的眼睛,迎娶了灰姑娘。

後來格林兄弟考慮將這些故事改編成適合小讀者看的童話後,才對這些故事內容進行刪減,前後改了很多版,於是有了我們最熟悉的童話版本。

但即使如此,現在的某些故事仍有著讓人不適的橋段。

經典童話中經常會涉及現實生活、死亡和悲劇,有時候也能把孩子嚇得不輕。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童話中有一類是警告型的故事,比如《小紅帽》和《糖果屋》就是用有些恐怖的故事,來告誡孩子什麼不能做。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這可能就類似從前的人會告訴孩子「你再不聽話,妖怪就來抓你了」差不多。

現在這種手段不那麼常用了,一方面家長們的覺悟提高了,另一面孩子們也沒那麼好騙了。

3

大部分童書的內容會以現實社會為原型,因為夠真實的內容才能夠吸引孩子閱讀。但童書又必須去除現實社會中的污穢、殘酷的部分,所以就會有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

比如童話中不存在復雜的內心和人性,好人一定就是正義的,就一定會幫助人;壞蛋就一定是邪惡的,就一定會搞破壞,不需要什麼理由。

但當我們用成年人的視角去看這些故事時,就會發現那些小時候根本沒有想到的地方,這才有了童年崩毀一說。

只要你想,很多童年回憶都能解讀出不一樣的味道。

牛郎織女的故事裡,老牛告訴牛郎趁仙女們在河裡洗澡,去偷織女的衣服,然後逼織女和他結為夫妻。

而兩人竟從此真心相愛,還成為了愛情的象徵,也沒讓人覺得傳播了什麼正能量。

對於《寶可夢》的世界裡人們吃什麼,任天堂盡量避而不談,因為一談就會出問題,它的設定本身就是不能用常理去解釋的。

因為吃什麼並不是兒童的關注點,只有大人會去毀了自己的童年。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社會文化和我們日常接受的訊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的思維和習慣。

同一幅畫,孩子和大人看到的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樣: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如今我們覺得湯瑪士小火車的眼神異常詭異,天線寶寶的世界裡也不存在純真,看什麼都像兒童邪典。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說實話,看到下面這張圖你第一個想到的念頭是什麼呢?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圖下面的配文是:一個尷尬的清晨遠勝過一個孤獨的晚上

4

除了那些明顯粗製濫造的產品之外,一本童書是否奇葩,在不同的家長看來可能有不同的結論。所以如今買童書也成了一門玄學,好不好完全取決於家長信不信。

很多家長覺得《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是經典名著,不會有問題,畢竟那麼多人看這些童話成長,也沒產生什麼心理陰影。

而有的家長則拋棄了這些名著,據每日郵報的一份調查顯示,在2000名受訪家長中,有五分之一的家長已經不會讀《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給孩子聽了。

有一半的家長會跳過長髮公主的故事,因為裡面涉及綁架,還有不少人也不會講《小紅帽》,因為孩子被小紅帽裡的狼外婆嚇到哭出來。

而《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裡的侏儒,被很多家長認為是不好的詞彙;《灰姑娘》描寫了一個年輕女性每天只知道做家務,這種刻板形象被家長們認為是舊時代的糟粕。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美國作家大衛·香農的《大衛不可以》系列中,刻畫了一個成天調皮搗蛋的熊孩子大衛,他挑食、沒禮貌、到處惹麻煩,有的家長認為大衛會為孩子樹立不好的榜樣,教壞小孩子。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媽媽在平時對大衛說的最多的話就是NO,但在書本的最後,無數個No卻變成了YES。

在一些家長看來,這本書中表達對孩子愛和包容,才是他們要傳達給小孩的。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如果說「你就是你讀的書」,那麼反過來童書就是家長希望孩子成為的那個人。

從很多家長的童書選擇中,確實能夠看到他們對孩子寄予的厚望,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孩子並不是這麼堆造出來的。

在挑選閱讀書籍時,要注意閱讀的材料能夠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閱讀興趣,是孩子喜歡的,而不是家長認為應該讀的。

但如果讓孩子看到那種奇葩的童書該怎麼辦?我覺得這正是家長存在的意義,買書只是教育的開始,家長更重要的責任是陪伴、引導,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鑑別力。

每個人小時候都看過些奇奇怪怪的書,如果裡面真的有不好的內容,有父母的引導,也好過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為什麼感覺「奇葩童書」越來越多了?

家長應該有自信,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遠遠超過幾本不明所以的童書。

「童年陰影」在多數人的記憶中只是模糊一閃,常常在成年後成為了回憶和茶餘飯後的閒聊話題,真正陪伴孩子一生的,永遠是父母的聲音和背影。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