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進擊的巨人》第四季,霸權社新作《大欺詐師》的「優勢」與「極限」分析

由網飛投資,知名動畫公司WIT STUDIO負責製作的動畫《大欺詐師》已經率先在日本Netflix開播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自稱日本第一欺詐師的枝村真人,在一次行騙中遇到了「技高一籌」的同行羅蘭,被對方騙走了錢包。

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枝村真人不惜跟他一同搭乘飛機前往了洛杉磯,兩人以錢包作為賭注,開始了一場以壞人為目標的、驚心動魄的「欺騙遊戲」。

詭計的無盡連鎖,談《大欺詐師》敘事結構的「優勢」與「極限」

層層遞進的詭計和連續反轉的情節,給了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本作的編劇古沢良太在動畫圈也許並不出名,但提到他的日劇代表作《LEGAL HIGH》和《信用詐欺師JP》,相信有很多人讚不絕口,甚至對他的編劇有深刻的印象。

本文將從已經播出的《大欺詐師》的前5集的劇情入手,嘗試分析其敘事結構的「優勢」與「極限」。

詭計的連鎖:

在正式開始解析劇情之前,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一位偵探在尋找真兇的時候,找到了最關鍵的「線索1」但無法證明這條線索的真實性,他應該怎麼做?

最可行的方法是找到「線索2」,驗證「線索1」的真偽。

那如果用來證明「線索1」的「線索2」真實性依然存疑呢?那就需要尋找「線索3」來驗證「線索2」了,以此類推,故事將會陷入一個無盡的連鎖。

其實這是由推理小說家法月綸太郎提出、並由作家笠井潔命名的「後期奎因問題」中一個主要的矛盾:偵探根據線索得出的推理,無法在作品中進行自我驗證,「線索的證偽」也屬於這個命題的一部分。

這種問題的存在,對於重視偵探與讀者「公平競賽」的本格推理作品來說是不容忽視的,但放在《大欺詐師》中卻剛好適用。

詭計的無盡連鎖,談《大欺詐師》敘事結構的「優勢」與「極限」

畢竟《大欺詐師》不是推理作品,更沒有所謂的偵探,也完全不需要考慮「公平競賽」。或者說觀眾就是偵探,觀眾的追求是根據已知的線索,推理出具體的手法。

而編劇追求的,則是通過敘事詭計和錯誤的線索,將觀眾的思路引導到一個錯誤的結論,之後丟出一個驚天的反轉,讓他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

這樣的反轉、或者說「詭計之上的詭計」,會在正片中多次出現,反複擺弄觀眾的情緒。

反轉的形式大體分為兩種,可以是提前埋好伏筆的、有理有據的「伏筆回收」;也可以是毫無徵兆的、不講道理的「自說自話」。

詭計的無盡連鎖,談《大欺詐師》敘事結構的「優勢」與「極限」

比如正片中出現的第一個詭計是典型的「伏筆回收」,羅蘭為了讓枝村真人心甘情願地脫離日常生活並加入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個巧妙的騙局。

在這個騙局中,枝村真人天真的以為自己是掌控全局的主導者,欺騙別人對他來說易如反掌。

但最後真相揭穿的時候,枝村真人才發現被欺騙的人全部都是羅蘭請來的演員,自己才是中招的那個人。而最明顯的伏筆,就是他們手上佩戴的金色手錶。

詭計的無盡連鎖,談《大欺詐師》敘事結構的「優勢」與「極限」

但是正片中同樣存在著大量「自說自話」式的劇情反轉,驚心動魄的汽車追逐之後,老闆輕描淡寫地告訴大家「其實對方早就被我買通了」。

老闆派人遠赴日本,到研究所確認枝村真人所扮演的博士的真實身份,眼看騙局即將被揭穿,但羅蘭卻絲毫不慌,因為他早就在研究所安插了內應;中途接手案件的女調查官,在對主角團進行了一波猛烈攻勢之後,突然表示自己與羅蘭是一伙的。

這些「馬後砲」式的劇情反轉,雖然沒有足夠的伏筆去支撐,本身並不具有說服力,但卻有著極高的自由度。

不受約束的戲劇性:

我們經常以充滿「戲劇性」來讚美一個故事,而這種戲劇性,直接來自故事從高潮到低谷的落差。

得益於上文提到自由度極高的敘事結構,《大欺詐師》可以毫無顧忌地將主角逼上絕路,不需要留下反轉的餘地。

因為不管再無路可走的絕境,都可以通過編劇的一句話獲得轉機,「這個人其實是我安插的臥底」、「沒想到吧,這就是我的逃生路線」。

同樣的手法也可以反過來使用,當對方以為自己勝券在握,距離成功只有臨門一腳的時候,編劇同樣可以將其拉入谷底,「前面的故事都是我們故意演出來的」、「你的手段我早就料到了,而且早已經準備了對策」。

詭計的無盡連鎖,談《大欺詐師》敘事結構的「優勢」與「極限」

當觀眾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反轉時,更傾向於賦予新的線索以合理性,並嘗試用新的線索去推翻舊的線索。很少有人會追求新線索的破綻與可行性,到頭來還是會被編劇牽著鼻子走。

直到下一個線索出現,故事再次發生反轉,觀眾還是會毫無察覺地樂在其中。

這種不受約束,而且無窮無盡的詭計連鎖,賦予了作品幾乎不會枯竭的故事內容與「戲劇性」,這是《大欺詐師》的敘事結構最與眾不同的優勢。

敘事結構的極限:

但《大欺詐師》這種「套繩」式的詭計連鎖,具有與「後期奎因問題」類似的局限性。回到開頭時我請大家思考的那個案例,「詭計之上的詭計」與「證據的證偽」過程其實是同一個道理。

隨著詭計的疊加,為了優化每次反轉的合理性,詭計的規模與參與詭計的人數必然會增加,這也會讓故事變得冗長而復雜。

其實這一點從羅蘭的行騙團隊就可以看出來,最終展示出參與行騙的成員,整整塞滿了一座大廳。

詭計的無盡連鎖,談《大欺詐師》敘事結構的「優勢」與「極限」

詭計本身是可以無限延伸的,但將其合理化的過程卻很快會被故事的合理篇幅限制住,這是《大欺詐師》的敘事結構中存在的天然極限。

同時站在觀眾的角度去看,這種形式單一的詭計連鎖,也很容易被總結出規律,以致失去編劇預期中的效果。

比如看過古澤良太《信用詐欺師JP》的觀眾再看《大欺詐師》,就已經很難再被同樣的手法誤導了。

詭計的無盡連鎖,談《大欺詐師》敘事結構的「優勢」與「極限」

另外,這種詭計的延伸也導致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大欺詐師》無法到達真正的終點。

看似功成名就的美好結局背後,也許還藏著更深一層的詭計,合作多年的伙伴,編劇只要動動筆就會再次變成敵人。

也許古澤良太根本就不想去探索故事的真正終點,並很直白地通過台詞提醒了觀眾,「我們並不是夥伴關係,大家都是各取所需,搞砸了就會棄之不顧,能信任的人只有自己」。

總結:

《大欺詐師》的敘事結構有著極大的自由度以及無限的可能性,有利於通過強烈的反差與主導者的地位交換,來營造戲劇性。

但這不是一種屢試不爽的萬能結構,它也存在著極限,隨著詭計的疊加,故事會難以避免地變得臃腫,而且這樣的結構幾乎無法變通,導致觀眾可能很容易陷入審美疲勞。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