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中獲得成長,從《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看岡田麿裡的人物塑造

近年的日本動畫,通常有兩種類型會被觀眾們以獨特的「簡稱」來指代。一類是京都動畫的作品,它們常被稱為「京O」,比如《紫羅蘭永恆花園》被稱為「京紫」,《吹響上低音號》被稱為「京吹」。

至於另一類,是編劇岡田麿裡參與的作品,比如《機動戰士鋼彈 鐵血孤兒》被稱為「岡彈」,《飛龍女孩》被稱為「岡龍」,《道別的早晨就用約定之花點綴吧》被稱為「岡花」。

至於《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雖有《無限》這樣簡潔的官方譯名,但有些粉絲們依然喜歡稱之為「岡​​貓」。

 用「岡」字為作品冠名,本質上是編劇岡田麿裡的個人風格突出、且被觀眾認可的展現。這種穩定而強烈的個人風格,使岡田獲得了不少忠實粉絲,並親切地稱其為「岡媽」。

本文想從《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這部作品入手,來簡單解析岡媽的人物塑造方式。

愛的先天缺失:

「平凡的生活被打破,主角不得不想辦法進行應對」,這是日式動畫中最普遍的創作思路。而在岡田麿裡的作品中,在隨劇情而來的挑戰發生之前,主角就已經陷入「問題」之中了。

這種角色設定層面的、先天的問題,往往展現在親情的缺失、溝通能力匱乏、不被他人接受、對過去抱有懊悔等具體的方面。

岡田麿裡的老搭檔長井龍雪對她的評價是:「善於在作品中展示真實的自我」。她許多的創作靈感,都來自於親身經歷。

青少年時代過得並不順利,3歲時父母離異,她一直與母親和外公一起生活,親情的不完整也讓她的性格變得孤僻,不善於表達內心想法。

在學校經常被欺負,從五年級開始便頻繁地輟學。

岡田麿裡曾經說過:「所謂腳本,就是把赤裸裸的自己展現在觀眾面前」。正因如此,她筆下的主角,往往都帶著她自己的影子,這些角色相互重合的部分,就是岡田麿裡本人的寫照。

從《真實之淚》到《好想大聲說出心底的話。》再到《知道天空有多藍的人啊》,我們總是能夠找到角色們的共同點。

再說回《無限》,女主角笹木美代在十歲時父母離婚,她平淡而刻意地維持著與「新母親」的關係。在學校被旁人疏遠,還得到一個「無限大神秘人」的外號。

愛的缺失,從側面促成了她對日之出賢人的狂熱追求,狂熱到被一時的衝動沖昏頭腦,失去了身為人的面具。

愛與親情的缺失,是岡田麿裡增強人物感情的一大法寶,也是讓故事成立的有效前提。這種缺失導致主角往往會不顧一切地追逐戀情,在角色的價值觀中,愛的意義會被放大甚至成為角色本身存在的意義。

在這樣的條件下,陷入愛情中無法自拔的角色,就像被逼上了絕路,觀眾容易對這樣的角色產生同理心,進而不忍心看到他們在愛情中受到挫折。

但是岡媽卻樂此不疲地用複雜的人際關係,給予角色一次又一次考驗,甚至會讓他們的愛情陷入不可挽回的失敗。這也是每當提到岡田麿裡的作品,觀眾都喜歡評價一句「看得胃痛,需要準備胃藥」的原因。

內心的封閉與解放:

岡田麿裡筆下的角色往往會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或是只在一個有限的小圈子中活動,他們與外界的互動往往是消極的、被動的。

其中有的角色會從內心世界中走出來,像《好想大聲說出心底的話。》的成瀨順那樣敞開心扉、擁抱他人,獲得「成長」;而有的則會像《真實之淚》的石動乃繪,自始至終被困自自己的小世界。

根據岡田麿裡在自傳中的描述,在輟學在家的那段時間,仍然有好友會與她分享校園的趣事,她對於校園的印象,很多是憑藉他人的隻言片語想像出來的,而在作品中塑造出的世界,也是圍繞著少數幾個人建立起來的

即使在設定在國破家亡的大背景下的《約定之花》,岡媽也只用了很少的篇幅去介紹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

在社會和世界被嚴重簡化,甚至剝離的故事框架中,岡田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篇幅去打磨人物情感,去創作更複雜的人際關係。得益於這種創作風格,她的作品也常常被調侃為「貴圈真亂」。

但這也暴露出了她創作的短處,一旦角色需要敞開心扉,需要與社會、與小圈子之外的他人、與整個世界互動的時候,劇本往往會向蠻不講理的方向發展。

《知道天空有多藍的人啊》加入了一場毫無徵兆的山崩,只為把劇情強拉入高潮,為主角創造了一個敞開心扉的封閉空間,這是一種典型的機械降神式的創作思路。

《無限》同樣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最後一幕中,幾隻萍水相逢連名字都叫不上來的路人貓,不辭辛勞地專程跑來,幫助主角奪回了面具,僅僅只是出於同情和後悔之類的單薄動機。

他人、社會、世界,這些原本不應該為主角意志驅動的事物,統統成為了岡田麿裡筆下的工具。似乎主角只要敞開心扉,就可以得到世界的熱情回應,這是岡田的一廂情願,同樣也是她獨特的浪漫。

認識自我的途徑:

正如上文所說,相比起刻畫人與社會、人物世界的衝突與互動,岡田麿裡更擅長描寫人物內心的矛盾。

在《無限》中,女角一方面希望與男主打好關係,即使不以貓的樣子出現,也能得到男主的愛;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從貓變回人類之後,已經建立起的關係被打破,男主會討厭身為人類的自己。

岡田筆下很多人物的內心鬥爭,都可以概括為想要表達真心,又怕關係遭到破壞。這樣的心理鬥爭會齊頭並進,但難以分出勝負。

單靠人物自身是解決不了這些矛盾的,需要有外部力量來幫助讓人物走出這種窘境,於是岡媽選擇讓角色去親自確認對方的心意。

這類情節往往會作為故事的高潮出現,在《真實之淚》、《龍與虎》、《來自風平浪靜的明天》、《慌亂時節的少女們》中都有女孩逼著男孩說出他真愛之人的橋段。

這種明知會被當面否定,依然鼓起勇氣詢問的行為,在旁人看起來彷彿是一種「自虐」行為。

而在《無限》中這種「自虐」又被岡媽玩出了新的花樣,愛搞惡作劇的同班男生對女主是有好感的,這種用欺負的方式去表達「難以啟齒的喜歡」的行為,在學生時代太常見了,但當他從情書中知道了無限的心意之後,便為毫無機會的自己皺起了眉頭。

而男主因為過於害羞,說出了「討厭你」這樣的違心話,同時傷害了自己和女主角。

在這場搶奪情書的戲份中,受傷的其實是三個人,在相互傷害的過程中,兩位男生明白了自己的心意。而女主角則因為得到了男主的答覆,內心中「做人」與「做貓」的平衡被打破,也做出了衝動的抉擇。

在愛情中獲得成長,從《無限》看岡田麿裡的人物塑造

總結:

對愛情與親情的追求,是岡田麿裡作品的外在主題,同樣也賦予了角色目標與動力。

但愛情故事的背後,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一個先天缺少愛的角色在遇到真愛後,看清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嘗試敞開心扉與世界接觸的心理變化。

這種在愛情中尋找真實自我,最終獲得成長的創作思路,正是岡田麿裡作品的核心與其浪漫的地方。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