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誤人子弟?教教學術趴「少女漫畫」四個字怎麼寫

作者/ 格調

編輯/ 彼方、若風

編者按:

本文是學術趴的一位撰稿人基於另一位作者的文章進行的延伸與討論。

我們認為,有益、理性的討論是知識傳播與交流的基礎,這也是我們目前想要拓展的一類內容方向。(如對同一作品撰寫正反兩方面的評論)

如果各位讀者喜歡類似的內容,或者想要參與其中(如投稿),也歡迎積極給我們反饋,我們將在收集意見的基礎上,盡可能為大家提供討論的空間。

下面請欣賞學術趴內部的此次討(da)論(lian)~

在不久之前,學術趴發表的文章《中國產劇向《NANA》出手了,這些年都有誰慘遭毒手?》 (點擊文章進入鏈接)當中,有這樣一段評論:

文章認為《月刊少女野崎君》是一部少女漫畫,並以這一定義為前提,進行了後續的撰寫。筆者看到這裡有些許詫異,似乎與自己的一些相關認知產生了出入。

《月刊少女野崎君》是少女漫畫嗎?

懷揣著這個疑問,筆者查閱資料發現,《月刊少女野崎君》連載於Square Enix(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出版部門所屬的漫畫網站“GANGAN ONLINE"上,作品形式是四格漫畫

在這個漫畫網站上曾連載過的作品許多都耳熟能詳——《元氣囝仔》《男子高中生的日常》《我不受歡迎,怎麼想都是你們的錯》《歸宅部的活動記錄》《田中君總是如此慵懶》。

《男子高中生的日常》

《田中君總是如此慵懶》

從這些作品的類型可以判斷,這個漫畫網站並不是少女漫畫網站。其連載的作品風格包含戀愛、搞笑、勵誌等,多種多樣。從年齡分層到性別面向,分層都比較混雜,出版部門也並沒有將自己定位於少女漫畫刊物。

那麼,在這上面連載的《月刊少女野崎君》是少女漫畫嗎?

可能包含《國產劇向出手了,這些年都有誰慘遭毒手?》的作者在內,有不少讀者會覺得《月刊少女野崎君》中的男主人公是少女漫畫家,作品中的男女角色美型帥氣,且劇中帶有不少讓人心跳加速的戀愛橋段,這不就是少女漫畫嗎?

《月刊少女野崎君》

筆者對《月刊少女野崎君》是否是少女漫畫的考證,引申出本文對少女漫畫定義的思考,即:我們在認定一部少女漫畫的時候,判定標準是什麼?

是應該對作品本身內容主觀的感受?亦或是作品之外的行業相關的準則?

筆者想通過本文分享給讀者一些思考角度。

少女文化與少女漫畫的開拓者們

在討論定義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對日本的“少女文化”以及少女漫畫的歷史進行一些簡單的了解。

在日本,少女文化相關刊物從戰前到戰後的發展一直都較為繁榮,在二戰前的大正浪漫時代(1912—1926年),女校中的女孩子群體之間的“sister”文化(女學生間強烈的羈絆和浪漫友情)逐漸被社會所關注,面向少女的刊物需求開始增加。

在這個節點上,吉屋信子在1920年發表的《花物語》短篇小說集成為現代少女文化的奠基之作,隨後少女雜誌與小說飛速發展,在少女文化的繁榮中走出了一批如川端康成,太宰治等世界知名作家[1]。

日本少女小說的代表《花物語》

這種獨特的少女文化土壤延續到了50年代,此時眾多少女雜誌積極地進行面向少女的漫畫作品創作。

像長谷川町子所創作的《海螺小姐》倉金良行《甜甜小公主》等備受女孩子喜歡的作品,就是這些“少數派”當中最早期的領軍者,而《甜甜小公主》則是在《少女》雜誌上刊載的第一部少女漫畫。

這部漫畫不僅以女孩子為主角,作品中塑造的野丫頭的形象讓人耳目一新,但從如今的時代進行評判,即使《甜甜小公主》是描繪少女文化的作品,但卻未能讓少女漫畫這一派系進行立派。[2]

《甜甜小公主》

1947年,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蟲通過《新寶島》掀開了日本現代漫畫史的帷幕。

此後不少漫畫家爭先對手塚進行模仿,漫畫的故事風格與類型也逐步多元化發展。在這個魚龍混雜的浪潮裡,漫畫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性,以女性為主角且又能受女孩子歡迎的作品就頗為少見。

直到1953年,手塚治蟲於《少女俱樂部》上所刊登的《緞帶騎士》

成為了現代意義的少女漫畫的鼻祖。

《緞帶騎士》並非是第一部刊登在少女雜誌上的漫畫,而是第一部刊登在少女雜誌上,同時描繪少女文化的故事漫畫(story comic)

日本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少女漫畫《緞帶騎士》

《緞帶騎士》裡的女主人公從衣著到性格上都煥發著男性的魅力,主人公是騎士或者王子一般男裝麗人,手塚治蟲在漫畫中對於寶塚情結的融入滿足了少女們的幻想(關於寶塚可以看學術趴之前的一篇介紹:《成立105年的日本女子劇團,塑造了日本動漫的少女之魂》)。

作為一部面向少女的漫畫,其在技法與角色形像上的立派對後時代少女漫畫家影響深遠。

《緞帶騎士》

在此之後,《周刊少女Friend》《周刊Margaret》《Ribbon》《好朋友》等少女雜誌上誕生了一大批活躍的少女漫畫家。

其中男性漫畫家如橫田德男,石森章太郎,赤塚不二子,手塚治蟲等,女性漫畫家如水野英子,渡邊雅子,牧美也子等,作為少女漫畫的第一批先驅,她們以少女雜誌作為陣地,對這個領域進行了耕耘。[3]

《水野英子》星星公主

綜上可見,回溯少女漫畫的萌芽發端時期,不論是《甜甜小公主》和《緞帶騎士》,亦或是其他作品,它們共同特點都是以刊登在少女刊物上而誕生的,至今這種傳統仍然沒有發生變化

國內對少女漫畫認知的混雜

那麼,為何很多人會認為在一部非少女刊物上連載的《月刊少女野崎君》是一部少女漫畫呢?無外乎是從主觀上,通過漫畫的內容和設定來進行定義。

而如果通過主觀感受去進行漫畫分類,其實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

比如當年非常純愛的校園系漫畫《草莓100%》,如果單看部分內容,可能會有不少讀者認為她是少女漫畫。

《草莓100%》

但其實他是連載在《周刊少年JUMP》的少年漫畫。

比如又黑暗又批判人性又燒腦智鬥的《死亡筆記》,很多人都覺得他是青年漫畫。

《死亡筆記》

但其實它也是在《周刊少年JUMP》連載的少年漫畫。

再比如像少女心爆表的《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按理說這很少女漫畫了吧?

《輝夜大小姐想讓我告白》

但是它依然不是少女漫畫。在日本小學館漫畫獎的評選中,《輝夜大小姐》實際上獲得的是一般部門受獎(即面向青年和成人),它根本就沒有被放入少女部門進行評選。

另外,《未來都市NO.6》這部含有耽美、反烏托邦等成人元素的作品,它的分類竟是兒童文學。

《未來都市NO.6》

國內讀者非常熟悉的《NANA》,這部有性愛、背叛、朋克少女、墮胎等內容的漫畫簡直少兒不宜。但它卻是少女漫畫。

《NANA》

由此可見,如果只是通過對內容風格的主觀感受去對作品進行分類,往往會出現十分曖昧模糊的情況。漫畫的內容與風格的拓展,其實屬於產品需求的變化,而並非產品定位的變化

即,對於一些觀眾所認知的少女漫畫的標誌性元素,是少女漫畫會包含這些元素,而並非包含這些元素的就是少女漫畫,這不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

那麼在國內為什麼會對少女漫畫產生產生錯誤定義呢?

少女漫畫的多維度發展

少女漫畫的定義之所以產生歧義,其實是因為少女漫畫在數十年間,其內容、技法、審美等眾多層面都進行了天翻地覆的迭代。

如今讀者所看到的大部分少女漫畫,與上述文章中提到的渡邊雅子,水野英子等第一批少女漫畫家的創作,其實已經有著不少的差異。

筆者以70年代以後的少女漫畫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變化趨勢為線索,來介紹少女漫畫在觀眾需求層面的變化,由此,便可以解釋為什麼國內讀者對少女漫畫的定義會如此模糊。

花之24組代表人物荻尾望都的作品《なのはな》

談起70年代後的少女漫畫家,便不得不提到被譽為“花之24年組”的少女漫畫家們。“花之24年組”是對昭和24年前後所出生的一批少女漫畫家的稱呼,如竹宮惠子,荻尾望都,山岸涼子,大島弓子等人,她們開啟了少女漫畫的黃金時代。

花之24組代表人物竹宮惠子及《竹宮惠子的萬花鏡》

她們學習手塚的漫畫,也繼承了大眼睛錐子臉星星眼等技法,但卻極具自我表現慾望,她們把少女小說中那種獨特的少女感性融入到創作之中[4]。

因此她們在少女漫畫中塑造出更多元化、更纖細、更複雜的內心世界,同時把性愛、同性戀、SF、幻想風等諸多大膽的元素直截了當的融入少女漫畫之中。

池田理代子《凡爾賽的玫瑰》裡女主從小被當成男裝麗人來培養,作品包含大量對婚姻,宮鬥與性別模糊的討論,並成為第一部直截了當的描寫性愛床戲的少女漫畫,成為一代經典。

《凡爾賽的玫瑰》

竹宮惠子《風與木之詩》中把少年之間的情愫與性萌芽描寫的糾結而深沉,成為少年愛題材少女漫畫的裡程碑。

《風與木之詩》

山岸涼子《日出處天子》裡,以古風幻想的元素,在古代政治鬥爭背景下描繪出一幅沉重而感人的愛情史詩,成為傳世經典。

《日出處天子》

70年代以第二批少女漫畫家為代表,在內容與形式上拓展了少女漫畫的廣度與深度,在手塚治蟲之後建立了屬於她們的時代。

在80年代前後約10年間都維持了這個黃金時代,由於花之24年組等人引領的少女漫畫熱潮,少女雜誌不斷增刊,日本經濟不斷發展,人們開始有更多的精力聚焦於日常。

因此像《LaLa》《花與夢》等面向不同口味女孩子的少女雜誌噴湧而出。女孩子們對作品的要求也愈發增高,期間最受歡迎的少女文化潮流​​轉為描寫少女日常感情生活的青春物語。

少女雜誌《花與夢》

以校園愛情為題材的少女漫畫開始蛻變,如吉田麻美描寫都市時尚的《尋找偶像》,松苗明美刻畫真實校園的《純情crazy blues》都引起了廣泛的熱議[5]。

即使是青年漫畫上,也有如高橋留美子的《相聚一刻》這種愛情漫畫的集大成之作,那個年代對愛情與青春校園的向往之情可見一斑。

高橋留美子的《相聚一刻》

進入90年代後,少女漫畫在年齡層上有了較大的拓展。如櫻桃子的《櫻桃小丸子》,武內直子的《美少女戰士》等漫畫,在低幼齡女孩中引起極大的熱議。

而像clamp的《聖傳》《東京巴比倫》《xxxholic》等作品,有著複雜的世界觀設定與沈重的情節,在偏大一些的女孩中廣為流傳。

同時,clamp,種村有菜等少女漫畫家在漫畫中所表現出的時尚、華麗、美型等設計帶動了新一輪的少女漫畫審美風向

種村有菜《尋找滿月》

clamp《xxxHolic》

少女漫畫數十年間的發展史之複雜,只言片語難以概括。但僅從上文的簡短概述中也可以看出,少女漫畫世代的交替,本質上都是對內容風格、表現形式,審美等藝術層面的變化與發展,由此拓展出了一個更為多元化的少女漫畫體系。

從受眾層面來看,少女漫畫的觀看者不一定只是少女,數十年來對作品年齡層的細化,拉寬了少女漫畫的受眾範圍,從幼女到青年。

甚至不止只受到女孩子的熱愛,更是有著大量的男性受眾,但即使如此,它們依然被認定是少女漫畫,因為其並未在定義上進行改革。它們刊登在少女雜誌上這點,從未改變。

結語:語義的偏移

事實上,日本ACG詞彙在國內發生語義偏移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

例如,21世紀後,對於“動漫”的定義,就成為了互聯網時代這十餘年裡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梗之一,常常成為所謂的“萌二”和“動畫愛好者”之間的口舌之爭。像——

“動漫是動起來的漫畫”

“成熟的叫動漫,小孩子看的是動畫”

“動漫就是動畫”

小山昌宏須川亞紀子所著的《日本動漫研究入門》裡,則直接把動漫一詞的語境變化作為日本動漫表象文化論研究的開篇序言,足以可見,一個分類詞彙的語義用法多麼重要。

諸多“舶來詞”在國內發生的語義偏移,事實上也向我們提出兩個重要的問題:

我們是否能忽視傳統少女漫畫的定義模式,而通過對內容的主觀感受進行重新定義?它是一種合理且順應語境潮流的語義偏移嗎?

筆者並不這麼認為,如上文所述,如果我們順應了這一潮流,根據主觀感受進行分類,那麼這種模式一旦套用在廣泛作品中,會出現大量模糊的認知,進而無法達成不同群體的共識,造成溝通隔閡。

而另一方面,如果根據主觀感受進行分類,其所認為的內容元素,可能僅是漫畫風格的冰山一角,無法代表整個少女漫畫派系,容易出現以偏概全。

最後的最後,回應文章開篇,《月刊少女野崎君》到底應該怎麼分類呢?

寶島社在“這本漫畫真厲害”大賞裡,曾頒給《月刊少女野崎君》女性向大賞。這裡可能讀者就會問了,那女性向不是少女向嗎?

那確實不是一個概念,女性向是比較雜的一個區間,它的評選作品中也有很多非少女漫畫。比如在這個大賞2008年的女性向大賞中,宇仁田由美的《白兔糖》也獲獎了,但幾乎沒有人認為它是少女漫畫吧?

2008年寶島社“這本漫畫真厲害”大賞

在日本雜誌協會官方分類裡,對少女向漫畫和女性向漫畫雜誌是有作出明確區分的[6]

因此從以上各個角度來看,筆者都認為,不能把《月刊少女野崎君》當作少女漫畫,準確的分類應該是女性向四格漫畫。

文章的最後,當下國內對漫畫作品分類其實是很模糊的。有很多作品的分類確實讓讀者們覺得不妥。

筆者也並非一味反對語義的偏移,但前提是要合理且合適,因為我們都需要一個相對而言能達成共識且準確的標準,

根據主觀對內容感受倒推作品的分類會與事實產生嚴重的分歧,因此目前還是基於出版刊物的定位進行分類更為合理。

(本文是一篇討論文,可愛的小土撥還是正義的!)

參考資料

[1] Vivian DrakBloom.《川端康成、叛逆偶像與死宅遊戲:日本少女文化小史》.

[2] 米澤嘉博《戰後少女漫畫史》.築摩書房.2007.

[3] 竹內長武《戰後漫畫五十年》.築摩書房.1995.

[4] 同[3]

[5] 同[1]

[6] 引用: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9027273

- END | 動畫學術趴 -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