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父靠種地養活一家9口,供3個繼女讀名校碩士博士,網友不贊反嘲太傻,結局卻出人意料

「太傻了,不管親生兒女,卻把別人的女兒培養成才。」

「可能是基因不好吧!」

「等他S了清明節沒一個來的。」

前段時間,一則 《農民繼父供3個繼女成名校研究生》引發網友熱議。

62歲的農民李享知,早年喪偶,與有3個女兒的女子再婚後,

20多年來不辭辛苦撫養6個子女,還將3個繼女培養成名校研究生、博士。

大女兒李小玲,是海洋研究所碩士;

二女兒李小玉,是美國林肯大學、哈佛大學的碩士和博士;

小女兒李冬冬,是師范大學的在職研究生。

事跡曝光後,無數網友稱贊李享知是 

「了不起的父親」

但其中也夾雜了各種質疑和嘲諷。

有些網友抨擊李享知是 「沽名釣譽」,只顧繼女不顧親生兒女,稱 「有後媽就有後爹」

那麼故事的主人公李享知到底是太傻,還是太善良?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李享知和他的重組家庭,一探究竟。

一,一人撐起9口之家

1993年,李享知經人介紹和李水英組成新家庭。

這一年李享知33歲, 

喪偶多年,獨自照顧3個子女和聾啞智障的二哥

家徒四壁,之前沒有女人願意嫁給這個「爛攤子」。

李水英是3個女孩的母親,前夫酗酒好賭還家暴,李水英和他失婚後,帶走了小女兒李冬冬。

對過慣苦日子的李水英來說,窮不可怕, 她更看重李享知的善良忠厚和顧家。

兩個苦命人的惺惺相惜,讓這幾間破舊的紅瓦房充滿了溫度。

李水英賢惠持家,將家裡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條,李享知從地裡回來後,也能吃上一口熱乎乎的飯菜。

這樣的日子,他過得幸福而滿足。

可惜好景不長.

婚後沒幾年, 李水英患上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膝蓋腫得和大腿一般粗,

干不了重活不說,還要隔三差五去醫院治療。

家裡的重擔再次落在李享知肩上, 一家7口人,全指著幾畝薄田填飽肚子。

那幾年,盡管李享知起早貪黑,盡管李水英勤儉持家,一家人的生活還是「苦不堪言」。

吃的是紅薯拌飯,穿的是「補丁綴補丁」。

讓李享知沒想到的是, 更「苦」的日子還在後面。

1999年清明節前後,李享知忙完地裡的活計,扛著鋤頭回到家中, 

卻發現家裡來了3位陌生人。

妻子李水英看到他進門,站在一旁,低著頭不敢言語。

李水英看著這一老兩小,心裡頓時明白了。

這三個人,是妻子李水英的 兩個女兒李小玲、李小玉,以及她們80歲的爺爺封芑志。

封芑志見到李享知,佝僂的背似乎彎到了地上,顯得局促不安。

他為難地告訴李享知,他的兒子好吃懶做,不務正業,賭輸了錢就打孫女出氣。

2個孫女成績不錯,如今上不了學,家裡更是窮到沒米下鍋, 

連活下去都是問題。

他不得已才帶孫女上門,為她們討一條活路。

就在這時,小女兒李冬冬放學回家,看到久違謀面的兩個姐姐,她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默默跟姐姐站在一起。

姐妹三人站成一排,怯生生地叫了一聲 「爸爸」

妻子李水英眼眶濕潤,卻也不敢言語。

一家7口的重擔,全壓在丈夫李享知一人身上,

如今再添兩張嘴吃飯,她知道對丈夫來說,會更加力不從心。

夾在中間的李水英左右為難,只能低下頭,等丈夫做決定。

時隔多年,李享知依舊記得當天見到兩個繼女的場景。

「兩個孩子餓得面黃肌肉,看起來很可憐。」

「如果我是畫家,現在還能畫出她們當時的樣子。」

了解完情況後,李享知二話不說,伸手攬過2個繼女,將她們留在家中。

7口之家,瞬間「升級」為9口。

面對妻子感激的神情,李享知說:

「這是我應該做的,既然我們結了婚,你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女兒。」

話說出口容易,可是生存下去,卻是難事。

一家9口人,全靠他一個人養活。

農技員出身的李享知,承包了12畝田地,種植水稻、花生、紅薯、玉米等農作物。

除草、施肥、插秧、割谷……他一人攬下,一年四季沒有閒暇。

妻子在家也不閒著,頂著腫痛的膝蓋,養雞養豬,做家務,為孩子們縫補衣服。

9口人擠在幾間破舊的紅磚房裡, 吃飯是一天中最熱鬧的場景。

李水英用一口大鐵鍋做飯,打飯時就像食堂一樣,還要排隊。

為了填飽9張嘴,她不得不「掰著手指頭」過日子。

一個月買一次肉,還是挑市場上最便宜的豬頭肉。

看著孩子們和聾啞二哥在飯桌上你爭我奪,她和丈夫卻連一筷子肉也不舍得夾。

一家人相處和睦,可是日子卻真的捉襟見肘。

家裡6個孩子,三個讀國中,三個讀國小, 

一年下來學雜費就要2萬6千多元,這等於李享知在地裡勞作一年的收入。

身邊的親友不忍看李享知太過辛苦,經常勸他不要那麼傻。

以他家的經濟條件,能夠收留3個繼女,已經是「仁至義盡」, 

何苦還要費勁吧啦供她們讀書呢?

再說了,在當時的村子裡,很多女孩子國中沒畢業,就出去打工賺錢養家了。

當地有句口頭禪 「紅土過不得水,女兒養不得娘」,用來形容女兒長大後,就是潑出去的水。

很多人用這句話來勸李享知中止女兒們的學業,可他始終不為所動。

他說: 「我要麼不養,既然要養,就算做牛做馬,也要供她們讀書。」

李享知雖是個地道的農民, 

卻並非像網友嘲諷的「基因不好」。

他是一位「老牌高中生」。

1972年,兩個鄉鎮只有8個讀高中的名額,李享知通過考試,成為其中之一。

到了1994年,在一個干部考試中,李享知考了第5名,順利過關。

接受過教育的李享知,篤信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他殷切地希望每一個子女都能成才,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為了鼓勵6個孩子好好讀書,李享知還特地制定了一條家規:

「凡是讀到國中二年級的孩子,無論放假還是放學回家,都可以免去做家務和做農活,一心一意看書」。

或許就是父親的引導,在三姐妹心中埋下了信仰的種子。

二,父愛如山

多年後,已經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大女兒李小玲寫了一篇散文 《父愛如山》,表達了對繼父的感恩之情。

她在文中提到生父,留給她和妹妹的只有仇恨和陰影。

她和妹妹懂事聽話,成績也不錯,可是生父經常因為賭博輸了錢打罵她們。

「不是扇耳光、罰跪,就是用竹掃把打得我們身上都是火辣辣的血紅印子。」

父母失婚後,她們就成了沒人管教的野孩子,就連村子裡比她們小的孩子,都可以肆意霸凌她們。

遇到繼父後, 是繼父如山般的關愛,讓她們再次體會到幸福的滋味。

「生活雖然艱苦,但是父親一個人默默承擔起全部的重擔,

拼盡全力給我們營造一個充滿溫馨與愛的家,卻連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對我們說過。」

當時家裡所有的錢都被用來給孩子們交學費,為了省錢,李享知不肯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

有一次,妻子李水英買了幾尺布,想給他做一身新衣服,被李享知知道後,又硬生生給退了回去。

有一件事, 大女兒李小玲至今記得很清楚。

她在嘉禾一中讀高中時,有一次母親李水英腿痛突然發作出不了門,

李享知做了半天農活,代替母親跑到學校給她送生活費。

當時李享知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綴滿補丁的衣褲, 從兜裡掏出唯一一張100元遞給她

沒有多說,又立馬趕回去干農活了。

有同學問李小玲:你爸爸是不是穿著干活的衣服來的?

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李小玲難為情地點點頭。

其實她知道, 那身衣服,是父親最體面的行頭了。

「再窮不能窮教育」,就是李享知的真實寫照。

不管他如何節省,只要孩子們張嘴要錢買文具,李享知總是二話不說掏出錢來。

漫漫求學路,李享知成了三姐妹最堅強的後盾,讓她們身後有了「靠山」。

2008年初,小女兒李冬冬在郴州明星學校復讀。

恰逢寒假, 遭遇百年難遇的雪災,大雪封路,學校斷水斷電,李冬冬和家裡斷了聯系。

李享知夫婦在家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夜沒睡。

第二天早上6點,天還沒亮,李享知不願繼續等下去,決定去學校接女兒。

客車停運,李享知冒著大雪和嚴寒,步行20多裡地來到縣城。

他攔下一輛客車, 花了1300多元,開了三四個小時終於趕到女兒的學校。

平時2個小時的路程, 這天李享知花費了6個小時。

李冬冬的同學全都就近投奔親戚,只剩她一個人待在宿舍,沒有熱水,連吃了兩天的冷饅頭。

看到父親出現在面前,李冬冬鼻頭一酸,忍不住抱住父親, 

感動地大哭了一場。

父女倆回到鄉裡已經是下午5點,沒有回村的車子,馬路也因為結冰,變得滑溜溜的。

他們鞋上綁了稻草,手拉手一步步忘前挪,一共6裡地,他們走得小心翼翼,到家天已經黑透了。

用李冬冬的話說就是: 「臉凍得通紅,心卻捂得暖融融」。

花1300元錢接回李冬冬,家裡卻再沒有閒錢買肉過年。

可是李享知說,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年。

李小玲在《父愛如山》一文中寫道:

「是如山的父愛,不但療愈了我幼小時充滿仇恨的心靈,而且讓我體會到了幸福的滋味,懂得了感恩。」

在李享知的呵護和教導下,在充滿溫馨與愛的家庭裡,李小玲三姐妹臉上的笑容多起來,也自信了許多。

三,亮眼的成績報答養育之恩

在學習上,三姐妹一直很用功,即使放學回到家,也肯落下功課。

她們深知上學的機會來之不易,不肯松懈半分,更期待用優異的成績,報答繼父的含辛茹苦。

生活上,三個姐妹也很懂事,從小到大, 她們穿的都是親戚淘汰下來的舊衣服。

初二那年,有同學送給李小玲一件半新的黑白花色長袖襯衫。

李小玲穿著它照了國中和高中畢業照,一直穿到讀大學。

因為年齡相近,李小玲和李小玉先後考入同一所高中。

為了省錢,姐妹倆在食堂吃一份菜。

父親每月給她們每人100元伙食費, 一個月下來,她們總能省下三分之一。

因為品學兼優,三姐妹先後獲得過省級 「三好學生」

上了大學後,憑借獎學金和勤工儉學,很少再問家裡要錢。

生活上節省,學習上拼命,這像極了李享知為家庭拼搏的模樣。

李享知時常教導女兒們, 「知識改變命運,只要你們肯讀,不管多難,爸都會供你們。」

而三個女兒也沒有辜負繼父的厚望,先後取得了亮眼的學歷。山窩裡飛出金鳳凰。

如果說女兒們考試大學,是憑借李享知勤勞的雙手,那女兒們陸續讀研讀博, 則是靠著他的遠大的格局。

女兒們大學畢業,要讀研究生時,曾經受到母親李水英的強烈反對。

她認為女孩子不需要那麼高的學歷,再說家裡條件不好,早點掙錢養家才是正道。

李享知卻站了出來,一如既往支持繼女們。

他說,只要孩子們想繼續讀,必須無條件支持。 以前那麼多年都苦過來了,也不差這兩三年。

二女兒出國時,李享知去北京送行。

為了省下200元打車費,他扛著女兒的行李箱,擠在捷運裡的人群中,到了機場,後背已經被汗水濕透。

這樣的苦,李享知下去的不計其數,可是看著女兒有出息,心裡的甜蓋過一切。

現在,三姐妹分別成了 公務員、美國硅谷軟件工程師、市級優秀高中教師

也組建了幸福的家庭,李享知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隨著媒體的報道,李享知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2022年,李享知被評為 「湖南好人」,他的家庭也先後獲得過 「湖南省最美家庭」、 

「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

這些榮譽對李享知來說,實至名歸,甚至獲得央視點贊。

榮譽紛至沓來, 隨之而來的,還有數不清的爭議。

四,親生女兒站出來維護父親

最大的爭議點是:

三個繼女全部是名校畢業,而三個親生兒女,卻只有國中學歷。

學歷的雲泥之別,讓網友質疑李享知 

「厚此薄彼」,疏忽了對親生兒女的照顧和培養。

說到這一點,李享知在媒體采訪時,也表達過愧疚。

不過後來他自己也看開了。

「這些都是孩子們自己的選擇,要是他們能讀書,想讀書,再苦再累我也會支持,我對所有孩子一樣負責。」

李享知的大女兒李海英,在看到網友質疑後,也忍不住站出來維護父親。

她說, 當時父親讓他們讀書,是她和弟弟讀不進,自動放棄的。

現在李海英在嘉禾做小生意,兩個弟弟在深圳和廣州打工。

生活上雖然不是發福大貴,但也幸福平靜。

重點是在父親的教導下, 兄妹六人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相親相愛,跟親生的沒區別。

小時候,李海英姐弟看李小玉姐妹三人瘦瘦小小, 曾經瞞著大人,拿偷偷攢的零花錢給妹妹們買包子吃;

長大後,雖然兄妹六人不能常聚,卻依舊牽掛著彼此。

前幾年,李享知的大兒子當了爸爸,在美國的李小玉得知後,還特意從美國給孩子寄回了奶粉。

今年,李海英的女兒也要參加大學聯考,她一直以三個姨媽為榜樣。

就像李享知以前常說的一樣:

「一家人相親相愛,比什麼都重要。」

早在2011年,51歲的李享知憑借努力,參加了200多人的考試,順利競爭上鄉農技站站長一職。

現在,62歲的李享知已過了退休年紀,他依舊留在村子裡,住在二兒子為他建造的樓房裡,為防疫工作做志願者。

幾個兒女雖然不能常來探望,但隔三差五為父親寄來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

對李享知來說,眼下的生活,幸福而充實。

「對我個人生活而言沒有改變,我對他們的付出是不圖回報的,

我也不需要他們給我什麼,我唯一覺得欣慰的是,不用再操心他們了。」

結語

李享知憑借一份父愛,改變了三個毫無血緣關系女兒的人生。

這份善良,這份堅毅,值得人敬仰。

所以,他哪裡是傻,他分明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大愛無疆」。

可是總有那麼一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自己做不到,何必要詆毀別人?

承認別人善良,並沒有那麼難。

多一點欣賞,少一點質疑,世界會美好得多。

對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