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口連續兩個月負增長,島內專家:“荷蘭病”徵兆已浮現

台灣8日公佈了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島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根據台“財政部”8日公佈的統計數據,10月台灣出口金額為399.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0.5%,是連續第二個月負增長。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受到全球終端需求趨勢蔓延、產業鏈持續進行庫存調整所導致的。

10月,台灣進口369.5億美元,受化石燃料輸入及資本設備推升,年增8.2%。

在這份統計數據公佈之前,島內外對台灣10月的進出口就不看好。美國彭博社稱,隨著全球經濟放緩加劇以及大陸的需求持續下降,台灣可能寫下近3年來最糟糕的出口成長,威脅到台灣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彭博社採訪的經濟學家的預估,10月台灣出口可能比去年同期萎縮6%,是自2020年1月出口萎縮7.6%以來的最大降幅;進口預料減少5%,將是連續第二個月收縮。

8日的數據,應該說比上述預估要稍好一點。

台新證券的經濟學家王凱民稱,台灣出口動能將在第四季度大幅減弱,預計直至2022年年底,每個月都將出現負增長,同時大陸減少進口使台灣的出口前景更加黯淡。

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稱,考慮到通貨膨脹和島內生產總值等影響因素,台灣不一定會在利率上與美聯儲保持同步,不過因為出口的疲軟,台灣“央行”可能將不得不考慮下個月是否再次加息。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台當局官員近幾週警告年內貿易將面臨壓力,台灣9月出口自2020年以來首次萎縮,預計2022年台灣生產總值將比2021年增長約3.2%,不到去年增長的一半。

台灣《中國時報》7日稱,從台灣“財政部”與“主計總處”的統計來看,2021年第四季度的出口規模在1224億美元,如果今年第四季度整體規模還低於今年第三季度的表現,也就可能無法突破1211億美元,出現負增長。

台灣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認為,如果美國不停止加息,台灣出口不可能轉好,甚至明年一整年都可能相當低迷。

近日來,民進黨當局一直渲染台灣的經濟前景向好。

這是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的預測,稱今年台灣人均GDP約35510美元,可望超越日本和韓國。

不過,島內專家認為該數據值得商討。

台灣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稱,台灣能首度超越日本的原因,一是日元貶值速度太快,民眾所得換算成美元計價就吃了大虧;二是台灣近3年來科技業貢獻多,但台灣半導體業一枝獨秀,“荷蘭病”徵兆已經浮現。

所謂“荷蘭病”指的是單一出口產業爆炸性增長,帶動勞動者薪資增加,削弱其他產業的競爭力。

殷乃平說,與半導體沾上邊的產業以及從業人員,近3年來財富增加最多,鄰近新竹科學園區的竹北市,不僅所得居全台之冠,不動產漲幅也最為驚人;但餐飲、住宿、休閒旅遊等裁員、無薪假,產業興衰鮮明,數百萬的服務業人口幾乎享受不到經濟增長的果實。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陳尹柔表示,對多數上班族來說,今年1月到8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4311元新台幣,年增率3.08%,看似不少,不過扣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呈負增長0.02%。

調查顯示,在這波通脹壓力下,35%的上班族沒有多餘的錢儲蓄或做理財;近一半的工薪階層以兼職、打工或投資等渠道來增加收入。

10月21日,台灣整體產業電力景氣“燈號”由之前的“綠燈”轉向低迷的“黃藍燈”,是今年以來第一次出現的“黃藍燈”。

10月底,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公佈的當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61.22點,比9月下降1.37點,總指數續創13年來新低。

吳大任表示,無論是“未來半年購買耐久財”還是“未來半年家庭經濟”數值都下降,家庭經濟信心更創近9年來的新低,反映民眾對經濟景氣信心低迷,對未來家庭所得不樂觀。 11月8日,台“勞動部”發布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有2482家、15782人實施無薪假。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無薪假已燒進科學園區。

台灣中時電子報發表社論稱,台灣GDP增長主要由外銷貢獻,出口榮景主要由大陸帶動,尤其是先進芯片。 2021年,台灣半導體產品出口約佔出口總額的36%,其中60%出口大陸。

但美國最新公佈對大陸先進芯片出口的嚴厲管制措施,將對台灣半導體產生重大衝擊,加上台灣外貿9月已出現逆轉,兩者疊加出口不再樂觀。

文章稱,過去幾個月經濟下挫,已反映在股市重挫及房價下跌,但過去兩三年稅收都超徵;民進黨當局不斷撒出數千億元新台幣,或許對特定族群有綁選票之效,卻無助於產業再升級與民眾實質生活改善。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