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動畫制作委員會的發展

從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動畫製作委員會的發展

絕 大多數的日本動畫在製作方面採用了製作委員會的模式,以確保多家公司共擔風險共享收益,製作委員會的出現是日本動畫產業一個劃時代的創造,除了動 畫外,日本的電視劇、電影也普遍採用這種製作出資模式。但是現在對於日本製作委員會模式的質疑也有很多,例如各方利益通過製作委員會糾纏在一起很容易讓制 作委員會官僚化,監督/導演的權力被過分的限制。製作委員會模式近幾年也有改變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國的公司開始進入到日本的製作委員會當中,給日本市場的 作品增添了新的資本力量,今天就說下日本動畫製作委員會的歷史與發展。

從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動畫製作委員會的發展

製 作委員會模式通俗來說就是多家公司聚集在一起共同參與一部作品的製作,製作委員會產生的原因除了常說的分攤風險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製作 的專業化,商業娛樂作品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來製作,如果是一家公司自己出資負責一部作品的所有製作成本,一旦作品在商業上失敗公司將會全盤皆輸。在目 前的日本動畫行業不用製作委員會模式的動畫有 Khara 的 EVA 新劇場版與 Cygames 的《巴哈姆特之怒》 TV 動畫,前者是作品的牌子硬做出來必火,後者是公司窮的只剩錢了。排除掉這些「個案」,絕大多數的日本動畫都是採用製作委員會的模式,將風險分攤到多家公司 身上,各家公司潛在的商業損失要減少一些,即便作品特別失敗,參與製作委員會的各家公司自己的風險也是可控的。而動畫製作本身又是一個非常繁雜的工程,需 要尋找聲優、製作 STAFF還要進行宣傳推廣,製作音樂、周邊商品,銷售光碟,而很多漫畫、輕小說的出版社並不涉足這些業務,而製作委員會中的音樂公司、周邊商品公司,會 負責這些動畫製作之外的配套工作,讓出版社更加專注於動畫本體的製作。

從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動畫製作委員會的發展

日 本的動畫製作委員會是從劇場版動畫開始的,典型的案例是《風之谷》與《阿基拉》,《阿基拉》的製作委員會中包含講談社、萬代、MBS、博報堂、東 邦、住友集團、Tokyo Movie。而《風之谷》的製作委員會就是博報堂與德間書店兩家。製作委員會的模式首次引入日本 TV 動畫是在 1992 年的《無責任艦長泰勒》,這部 TV 動畫的製作委員會包含了瀨戶內 TV、Big West、King Records、VAP、 Media Rings。而製作委員會模式在 TV 動畫界真正的走紅是在 1995 年的 EVA TV 版動畫,之後製作委員會模式被廣泛引入到日本各種娛樂作品的製作當中。

從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動畫製作委員會的發展

一個製作委員會的組成成員是千差萬別,像《風之谷》動畫當初的製作委員會就只有兩家公司,而有些動畫作品製作委員會可能有 10 家甚至更多的公司組成,當然製作委員會的分擔風險共享收益並不是絕對平均的,誰出的錢多誰就佔有更多的收益同時分擔更多的風險。

從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動畫製作委員會的發展

而 對於動畫製作公司來說很多時候自己就只是給製作委員會打工,而不是製作委員會的成員,甚至一些動畫公司的原創動畫也是這樣,例如已經倒閉的動畫制 作公司 manglobe 的原創動畫《武士弗拉明戈》,manglobe 自己並不在製作委員會當中。通常只有強勢的動畫製作公司才會自己進入到製作委員會當中甚至是主導製作委員會,例如東映動畫《美少女戰 士 Crystal 》製作委員會就只有東映動畫和講談社兩家公司一個動畫製作方一個漫畫原作出版社,除此之外類似的會進入製作委員會的製作公司還有京都 動畫、Production I.G、TMS、Pierrot、PA 等。

從日本走向世界,日本動畫製作委員會的發展

而 製作委員會的名單中也往往體現了各家公司之間的長期合作信賴關係,例如博報堂經常與 NBC 環球以及華納兄弟日本出現在同一家製作委員會名單當中,而這幾年來自世界各國的資本都在進入日本的動畫行業當中,也讓日本動畫製作委員會有了全新的變化, 像是《南鎌倉高中女子自行車部》這部動畫的製作委員會包含了新加坡、中國大陸(上海)、台灣、日本、美國公司也算是這一年來國際資本屬性最為濃厚的 TV 動畫作品,日本的動畫現在已經確實是不再只著眼於日本本土市場,對於與海外公司的資本合作以及對海外市場的銷售漸漸成為了日本動畫企劃的新側重點。但也不 可避免的讓日本動畫行業產生了一定的靠海外市場銷售回本就行的依賴思維,但市場和資本總有清醒過來的一天,爛片就是爛片並不會因為在海外市場銷售不錯就能 改變質量與評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