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大德如何報父母恩?這是虛雲老和尚丶宗密法師和睦州道蹤禪師的報恩故事⋯⋯

虛雲老和尚四十三歲時,為報父母恩,從普陀山開始起拜,三步一拜朝五台山(圖:香港大學)。

光陰似箭,轉眼間就到母親節了。

雖然母親節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孝親的精神卻是跨越古今和中外的。

那身在佛門的大師們又是如何報父母恩的呢?

我們一起來看幾個故事:

故事一:父母早喪,供僧注疏

宗密法師是華嚴宗五祖,在他的《佛說盂蘭盆經疏》開篇之中就記載了他報父母恩的方式。

法師傷感於父母早年逝世,所以遍尋藏經,希望能夠找到追薦父母的方法。

最後,他終於找到了《佛說盂蘭盆經》。

於是每年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他總是不忘以四事供養佛法僧三寶。

並且他應弟子所請,為《佛說盂蘭盆經》作疏,讓更多的人可以從中獲得佛法的大利益。

而繼慶法師不由地在《佛說盂蘭盆經疏》的跋文中感慨道:「《盂蘭經疏》,唐圭峰禪師會孝道要言以注經廣明釋門真孝,令學者得報親之方,不落異解傍岐,入佛最上乘也!」

故事二:織鞋奉母,孝感亂軍

《五燈會元》中記載:睦州道踪禪師,因為年幼時到寺院禮佛,見到僧人就像見到故知一樣,所以向父母請求出家。

父母答應了他的請求。

他出家後持戒精嚴,學通三藏,後來在黃蘗禪師門下開悟,在禪林中聲名遠揚,大家都尊稱他為「陳尊宿」。

後來父親早逝,母親無依,於是他就住在開元寺僧房之中,織蒲鞋以養母,於是後來又有「陳蒲鞋」之號。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他要織蒲鞋養母呢?」後世的禪師曾經說道:「陳尊宿之所以織鞋養母,而不用施主布施之物奉養父母,因為消受施主的布施是需要功德資持的,所以他不敢置母親於不義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亂軍將要侵城,陳尊宿將一隻大草鞋掛在城門處,亂軍想要拋掉這隻草鞋,卻費勁力氣都無法將草鞋舉起。

於是領軍者感慨道:「睦州裏面有大聖人啊!」於是棄城而去,百姓由此倖免於難。

後世有禪師感慨道:「誰謂萬夫之勇,竟不能動一草屨誠孝之所感也!」

正是因為禪師的孝感之力,所以一城的百姓得以脫離兵災之難。

故事三:母親早逝,朝山度母

記得上回有居士說舉的例子都是古代大德的例子,那就舉近代大德的例子吧。

虛雲老和尚四十三歲時,為報父母恩,從普陀山開始起拜,三步一拜朝五台山。

剛開始時,同行有四人,後來到蘇州,常州時,四人都退心離開了。

只有虛雲老和尚還在堅持。

歷盡三年艱辛,虛老終於拜到五台山,圓滿了超度父母的心願。

後來又在五十八歲時,前往阿育王寺禮拜舍利,發願燃指供佛,超度慈親,每天拜舍利三千拜。

在一天夜裏的禪坐之時,他在似夢非夢之中,見到有一條金龍飛落在舍利殿前,於是他跨上龍背。

龍將他帶到了一處山水秀麗,花木清幽的地方,而且那裏的樓閣宮殿都非常的莊嚴奇妙。

虛老見到自己的母親正在樓閣之上遠眺,於是他大叫道:「母親,請你騎上龍來到西方去!」

這時,虛老就從夢中驚醒了。

這是虛老母親得生善處的徵兆。

看完這三位大德的孝親故事,大家可有感觸?

也許會有人說,這些都太難做到了。

其實,大德的孝親之心和我們孝敬父母之心一般無二,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之中,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因為當一件事情堅持下去,做到了極致,就是一種不平凡。

孝敬父母也是一樣,對於在家居士來說,四事奉養父母,照顧父母的衣食起居,這都是日常可以做到的。

對於佛子來說,每天將自己所做功德回向給自己的父母,為父母行布施培福,這也是孝心的體現。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