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台灣女孩花了四年時間設計出的餐具,不僅在美國賣到缺貨,背後的故事更感動了無數人 !

她是姚彥慈,一個台灣女孩,她用了4年時間設計了一款餐具,還獲得了史丹佛大獎,在美國幾乎一售而空,而她所做的這一切全都是為了外婆,但最終外婆卻沒能用上。

當時她去到美國念設計,外婆正患有失智症,在美國她也經常跟外婆通話說:「我在做一個很棒的設計,你一定要等我回台灣。」但最終外婆沒等到她回來就去世了,後來她十分後悔的說:「如果當時我知道這個病這麼嚴重,我一定會在她還在的時候多陪陪她。」

而患有失智症的人,通常做簡單的動作都特別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她想要做這個餐具設計的原因,因為她希望外婆在吃飯的時候不用那麼辛苦,因為父母在她小的時候工作忙碌,她都是由外婆一手帶大的,從小陪她玩逗她笑的是外婆,外婆在她生命中是最重要的人。

當她長大了之後,外婆也漸漸老了,她發現外婆出門買菜的時候會經常迷路,去醫院看了醫生之後,才發現外婆患有老年癡呆。

此時她正準備去美國讀設計,出國時她放心不下外婆,經常和外婆聯繫:「外婆,我現在在美國學設計,你要等我回台灣哦。」

但卻沒想到,僅僅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再和外婆通話的時候,外婆只會說:「謝謝,謝謝。」甚至都忘記了她是外孫女。

那時她快要畢業,可以回到台灣見外婆,在完成畢業論文的時候,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是,她將研究對象定成了癡呆老人。

但沒想到她還沒來得及回去,就接到電話,她的外婆去世了,那一刻她的心中無比後悔,自己為什麼沒能陪在外婆身邊。

畢業後她回到了台灣,處理了外婆的後事,後來她決定回到美國,繼續未完成的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外婆,更是為了那些和外婆一樣,患有這種病的老人。

她先是去到護理中心做義工,通過和他們接觸來了解這種疾病。

在這裡待了一段時間後,她漸漸發現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症狀。

這更加確定了她要做這個設計的決心。

通過這次實踐後,她又花了一年時間,來收集相關的資料訊息,終於了解到患病人的心理,他們並不是不願意和自己的親人聊天,只是怕自己會出錯,妨礙別人。

於是她就想著做這套適合他們的餐具,人只有先吃飽了,心情才有可能會好。

她開始花大量的心思來設計,從研究,設計,打磨開始,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最終做好一套餐具。

這套餐具看的像是為小孩設計的,但其中卻含有科學依據,根據波士頓大學的研究指出,鮮豔的色彩可以促進食慾,讓每個失智者平均多攝取24%的食物和84%以上的水分。

所以她才希望用強烈的色彩,來加強患病人的食慾量。

這些餐具的細節處也值得一談,比如每隻碗的底部都是傾斜的。

這是為了讓碗中的飯菜能自然地偏向一邊,老人能更方便的吃飯。

碗壁設計為和碗底垂直,避免了吃飯時將飯撒在外面。

勺子的設計是微彎曲的,更加吻合碗傾斜的弧度,這樣用勺取飯的時候更容易。

一套的杯具的設計也很細緻,底部還有防滑設計,不容易摔。

杯子的把柄處做的非常寬,手指能更有力的握住,不容易因手無力而掉下來。

更細心的設計就是,還未這套餐具設計了托盤,不僅能接住灑落的事物,還內嵌有餐巾紙,可謂是一舉兩得。

這樣一套完整的餐具出來,對患有失智症的老人來說,在吃飯上是如虎添翼。

當初她想要設計這套產品,是為了讓外婆能更好的吃飯,如今她有了更大的信念,她希望自己的這套產品能幫助更多和外婆一樣的老人。

首先她做出了產品,但缺投資人來助她生產,於是她就為了一家和知名機構見面的機會,大老遠的去到紐約,在當時零下的溫度下等著,沒想到卻失望而歸。

但她並沒有放棄,實在沒法了她就在坐公車的時候和旁邊的人講述她的產品,希望能拉到投資,最後還是朋友的幫助,告知她可以去參加史丹佛大學的設計競賽。

這次的機會讓她從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還一舉奪冠!

當時在場的評審官,也就是美國最大療養院負責人,這樣評價她的產品:「我尋找了很久這樣的產品,都沒能找到,沒想到竟然有學生會這麼用心把它做出來。」

還很激動的和她擁抱,這次參賽得到的獎金一萬美元,她都用來做自己的產品研發,後來她在舊金山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全靠自己的努力,在2014年發起眾籌,一年的時間她的產品上市,還在美國賣到幾乎脫銷。

後來她的產品越來越火,就連美國最大的醫療用品經銷商,都主動的要她的設計。

但她卻將所賺的錢都用來成立關愛失智症患者的基金,來幫助那些更需要的人群。

如今的她依舊做著老年產品,雖然外婆再也用不到她親自設計的這款產品,但她相信在天堂的外婆知道她用這份愛心幫助了更多人,一定會欣慰的。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