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 | 長翅膀卻不會飛,單身還要幫別人帶孩子

企鵝 | 長翅膀卻不會飛,單身還要幫別人帶孩子

  酷暑難耐,今天跟大家講一種聽起來就很涼快的動物——企鵝。

  因為扁平足長在身體最下面,所以總是一副直立的姿勢,走路一搖一擺,活像身穿燕尾服的紳士。但一旦遇到危險,紳士馬上變屌絲,連滾帶爬逃命,狼狽不堪。

  企鵝很古老

  幾千萬年以前,企鵝就存在了。

  企鵝第一次被發現是在1488年,在好望角。當時被發現的企鵝是生活在南溫帶的企鵝,被無知的人類稱為“不認識的鵝”。因為胖,也被叫做“肥胖的鳥”。

  直到18世紀,這些企鵝才有了“名字”。真正發現生活在南極的企鵝,也只是最近200多年的事。

  企鵝身體很特殊

  很久很久,當沒有動物園的時候,想見企鵝一面並不容易——近90%的企鵝都生活在南極。

  為了能在極寒的環境生活下去,穿越飛越千年的風雪,企鵝長成了一身密密麻麻的羽毛,像鱗片一樣,密度大概是同體型鳥的4倍,海水無法浸濕,從來不會結冰。就是零下100°,企鵝也依然可以活下去。這身羽毛一年要徹底換一次,期間不能下水,要偷偷躲起來。

  企鵝雙眼有平坦的眼角膜,在水底也能看東西。

  企鵝沒有牙齒,但舌頭和上顎有倒刺,用來吞食魚蝦等食物。

  企鵝幾乎沒有味覺,事實上它們即便有味覺,也基本沒有用。任何美味都被低溫阻擋了。

  企鵝不是路痴,可以通過太陽來判斷方向。

  企鵝有18種

  大部分企鵝都是“黑背白腹”。不同企鵝的主要區別在於頭部色型和個頭大小。帝企鵝是企鵝家族中的“姚明”,身高可以達到1.2米,但數量是企鵝家族最少的。

  最小的企鵝是小藍企鵝,體高只有帝企鵝的1/3,體重1kg。

  不同的企鵝有不同的生活環境,有些住在極地,有些住在熱帶;有些喜歡在冰面上休息,有些喜歡在岩石裡休息。完全生活在極地的只有帝企鵝和阿德利企鵝。

  但這些並不是完整的企鵝家族,有的企鵝已經滅絕了。3600萬年前,有過一種巨型企鵝,嘴巴有18釐米長,像“矛”一樣,是已知水禽中最長的。可惜,只能以化石的方式與它見面。

  企鵝有翅膀卻不會飛

  可能很久很久以前,企鵝的祖先面臨過“飛行”與“遊泳”的兩難選擇。最後,它們選擇了後者。

  為了減少摩擦和湍流,企鵝的羽毛很短;為了保溫,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

  劃不動空氣的翅膀,下水就成了有力的“劃槳”。翅膀發力,腳調整方向。和海豚一樣,潛泳一段時間,出水換氣。時速最快可以達到30千米,一天遊個160千米輕輕鬆鬆,是所有鳥類中遊得最快的。上班趕時間的話,還可以在水面跳躍,跳個1米遠沒問題。

  企鵝胃口很好

  南極的陸地很多,海面很寬,為企鵝提供了豐富的食物——浮遊生物。

  而當潛入水中,企鵝也可以一邊滑翔一邊吃磷蝦、烏賊和小魚。其中,磷蝦是企鵝的最愛。一隻企鵝每天能吃1斤半食物,吃掉的磷蝦是鯨魚的一半。

  企鵝怕海豹

  對企鵝來說,最可怕的莫非海豹了,每隻海豹一天要吃超過15只企鵝。有些企鵝,一下水,就沒了。海獅、虎鯨偶爾也會吃企鵝改善夥食。

  企鵝繁衍很奇葩

  企鵝的繁衍會受緯度影響,一般一年生一次,一次1-3個寶寶,不同品種間也有不同。有些會去內陸祖傳的“產房”去生產。找對象的時候鳴叫聲不絕於耳,孵卵時一片死寂。大部分企鵝都是爸媽一起孵的,一兩個禮拜一換,一個去找吃的一個在家孵,而帝企鵝是鵝爸一個人孵的。

  帝企鵝爸爸們依偎在一起,激情四射,把卵放在腳上,靠儲存的脂肪生活。帝企鵝媽媽離開鳥群,走100多公裡,64天後才會回來。

  小企鵝至少需要2個月才能離開爸爸媽媽生活,帝企鵝寶寶需要5個半月,最長的需要1年。期間,“5分熟”“7分熟”的小企鵝會交給單身的大企鵝照顧,就像上“幼兒園”一樣。單身鵝內心是不滿的:我單身,就該幫你們帶孩子?

  企鵝很重視社交

  企鵝性情非常憨厚,還有幾分傻勁。外表看起來有點高傲,但當人類接近時,它們不會喪膽而逃,羞羞答答嘰嘰喳喳。也許,對它們來說,人類也是稀奇的動物,想見一面也非常不容易。

  同類之間更是特別“抱團”,入群或者離群的時候,都會有各種表演和鳴叫,爸爸媽媽也會從小教育小企鵝融入大集體,如果不願意接觸集體,還可能被扇喔。

  企鵝很可愛,不過隨著全球變暖,企鵝們的日子也將變得困難。希望這種可愛的小動物,能長長久久地生活下去。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