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羽毛球中動作一致性與人球關系的探討

以前我在學習羽毛球過程中,教練曾經提到過一個問題,就是擊球過程中,什麼樣的擊球點才是最舒服的點。答案其實很明確,就是手剛好伸直略帶彎曲能夠到球,這個擊球點是最適合發力的。當我們在學習低手抽球的時候,教練總是要講這個道理,讓我們盡可能地讓球落到接近地面的時候再進行正/反手抽球。

關於羽毛球中動作一致性與人球關系的探討

如果擊球過早,即便是你提前到位,擊球點在膝蓋附近的時候,由於手臂是彎曲,所以無法發出大力將球抽到後場。反而,等球再落一點,落到踝關節處,再進行抽球,由於手臂可以很好地伸展,利於發力,所以教練讓我們一定要沉住氣,多等,敢等。不僅是後場低手抽球,還有前場球的接法。剛開始,作為初學者,教練多數時間是要教我們處理好人球關系的,根據球的落點,用合適的步數與步幅去接這個球,以剛好手臂伸直接得到為准。

關於羽毛球中動作一致性與人球關系的探討

當然,這對於初學者來說,肯定是正確的思路。而我在學習和教授羽毛球的過程中,也很長一段時間都堅持這一點。但是由於跟更多的高手過招,也看了更多的比賽,就有了一個新的感悟,那就是——追球要“多半步”。最近看了影子大神關於接發球變化的一篇文章,使得我更想把這些感悟都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什麼叫“多半步”?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在不是特別被動的情況下,爭取在夠得到球的基礎上,再多移動半步的距離。這半步的距離的作用,一是使得擊球的時間可以變得更早,二是球路的變化可以更多。以網前擊球為例,當手臂處於伸直狀態才能夠到球的狀態時,我們在擊球的時候,除了力度能夠控制之外,拍面其實是是很難變化角度的。但是如果我們把手臂收一點回來,相對與身體再近一些,我們就發現,拍面的變化空間就大了很多,可以很好地跟拍做延遲擊球,可以放小斜線,可以勾對角,可以做滑板,可推可挑,等等。各種變化的空間一下子就出來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球拍控制,是通過大臂,小臂,手腕手指聯合進行控制的,要讓這個變化的空間多,那麼控制的這些環節,就應該留有余地進行調節,留有的余地越多,那麼可以調節的空間當然也就越大。

關於羽毛球中動作一致性與人球關系的探討

我們可以來做一個蓋得經典假動作來體會一下:如果我們要在反手區擊球,如果球在左肩正前方,我們會發現,做一個蓋得經典假動作是很容易的;但是如果球在左肩的左前方,我們要做這個動作,無論如何球拍都轉不過來,強行擊球也只能把球往地上拍。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去追求夠得到球,我們每次擊球的時候,手臂都是近乎伸直這種利於發力這種狀態,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擊球方法沒有變化的空間,對對手很難構成威脅,難於創造機會去得分。

但是,要獲得這個擊球空間,手臂彎曲了,擊球的空間更大了,但是范圍更小了,這就要求我們從步法上彌補,所以“多半步”由此而來。所以在我們力量有剩余的時候,可以去多追求一些擊球的“空間”,要有“多半步”、“快半步”的觀念,從“打到球”中解放出來,學會更多地創造機會。也許這一點和加快節奏有一點重復的意思,但是我把“多半步”和“擊球空間的”概念單獨提出來,旨在大家對於網前假動作,甚至後場動作一致性有一個新的認識——不是球路打不出來,是因為“擊球空間”不夠。

關於羽毛球中動作一致性與人球關系的探討

講了這麼多,您再來看那篇影子大神關於接發球的文章,來體會“擊球空間”,看看在各種帶假動作的變化中,手臂的屈伸狀態以及人球關系。要打出豐富的球路,是不是擊球點都會比較靠近身體?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