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育」精神教育出了天下最不偏食不剩飯不挑食的日本學生?

日本“食育”精神教育出了天下最不偏食不剩飯不挑食的日本學生?

聊起日本人不偏食不剩飯的習慣,其實也是有一段歷史的。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滿目瘡痍,陷入了嚴重的糧食危機。

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勒緊了褲腰帶的日本人還是做出了一個斬釘截鐵的決定:孩子是日本的未來,讓他們先填飽肚子。

於是,他們從美國和其他國家施與的糧食援助中,抽出部分發給學校,用於供應孩子的校餐。

在1952年,校餐的提供更是從“欠食對策”的政策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日本正式制定了《學校給食法》,通過各種方式讓所有孩子都能吃上校餐。

如此,這也成為了現在日本校餐體制的雛形。

當美國對歐洲的支援告一段落後,過剩的小麥等農產品被大量運往日本,成了校餐的主要來源。

一直習慣吃米飯的日本人卻開始吃面包喝牛奶,這從很大程度改變了日本社會的飲食結構。

但這種趨勢讓日本人日益擔憂。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進入經濟快速發展期,物資充盈起來,所以日本有了把西化的國民口味扭轉過來的想法。

在1960年,日本開始調整校餐內容,一直到1976年,米飯又成為校餐的絕對“主角”,一周只提供一次面包。

在2014年,校餐以米飯為主的日本中小學佔到了總數的99.9%。

日本傳統飲食在“校餐爭奪戰”中取得了完勝。

但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的校餐可不僅僅是吃飯這麼簡單,它還是學生整體教育的重要一環,與膳食營養知識、飲食觀念、飲食文化甚至人生觀教育緊密結合,成為學生生活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學校會經常組織學生到廚房幫忙做飯、整理。

《學校給食法》第二條規定:學校要通過校餐開展“食育”,指導學生懂得營養的平衡、天然食材及環保餐具的使用,並了解料理的做法。

1954年,日本通過了《學校營養午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提出,在國內中小學校中建立營養配餐中心,配備專業營養師,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學校營養午餐計劃。

在1960年,日本學校午餐研究與改革協會成立,以便達到政府憲章規定的“研究、改善和協助提供全國的學校飲食,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並宣傳營養知識”。

對於校餐的食品安全管理,日本政府也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

文部科學省專門制定了《學校給食衛生管理標准》,對校餐衛生管理的各個環節提出了非常明確而且具有操作性的要求。

如今,日本提供校餐的學校達到總數的94.3%。

在國家教育體系中,超過1100萬名5歲至12歲的孩子都在吃校餐。

3.4萬所小學和初中裡,近一半學校有自己配置的廚房。

政府的詳細指導方針規定,一份學校午餐應提供推薦每日所需卡路裡的33%、鈣量的50%以及蛋白質、維他命和礦物質攝入量的40%。

該指導方針甚至還設定每頓午餐的含鹽量要少於3克。

而且,每3所學校配備1名營養學家,現在這個比例還在上升,約有1.2萬名營養學家是全職的。

日本學校的校餐以營養均衡、種類豐富為原則,一份午餐主要包括米飯、一葷一素兩種菜、一碗湯、一小盒牛奶和一份水果等。

每個月的午餐食譜都由專門營養師根據有關標准,結合當地條件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

所有食譜都會讓家長過目,還會邀請家長來品嘗,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在校就餐狀況。

對於校餐的費用,日本的家長們也不必擔心。

日本校餐的所有開支分為三部分:

一是家長支付的午餐費,佔經費總數的51.6%;

二是地方政府與團體出資承擔的部分,佔總數的39.5%;

三是中央政府的補助,佔總數的8.9%。

全國每份午餐用料的平均成本為260日元(約合13元人民幣)。

對於偏食的學生,學校可不會遷就,喜不喜歡都要吃得干干淨淨。

如果留下飯菜,什麼時候吃完什麼時候回去上課。

很多學生因此整個午休時間都被留在食堂“光盤”。

很多害怕被懲罰的學生最初甚至不敢告知老師,硬是吃下了讓自己過敏的食物。

此後,日本學校開始實行“備案制”,防止學生過敏。

這一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孩子挑食的毛病,這也是日本人健康長壽、很少看到胖子的重要原因。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