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利用「恐嚇」教育孩子嗎?恐嚇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作為家長,我們面對孩子的淘氣、闖禍、不聽話是往往會抓狂。每當我們抓狂的時候,育兒知識會完全從我們的腦海中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家長憤怒的表情和惡毒的語言。

可是,這樣做對孩子的傷害,父母們是否考慮過? 你還在利用“恐嚇”教育孩子嗎?嚇唬孩子,孩子真的會被嚇壞!

“寶寶今晚還和爺爺奶奶睡好不好?”小傢伙頭搖的像個撥浪鼓。“那你和誰睡啊?”“媽媽!媽媽!”她斬釘截鐵地答道。

前幾天因為一些事和家裡人鬧彆扭,加上一直想給孩子斷夜奶,一氣之下晚上我就把孩子“丟”給了爺爺奶奶。

那一夜,我是輾轉反側、心緒不寧,要知道這孩子自打出生晚上可就沒離過我。據爺爺奶奶第二天反應,小傢伙睡得乖,夜裡醒了幾次要媽媽,他們安撫了幾句也就睡了。

次日午睡,小傢伙一直要把頭埋在被窩裡才肯睡,我一掀被子她就恐懼地尖叫,雙手執意拽被子蒙頭,雙腿繃直,呼吸急促。就這樣,前半個小時的淺睡眠都在蒙著被子一頭汗中度過。

晚上,我和往日一樣先上樓整理房間,她在樓下玩的不安心,一直纏著爸爸,寸步不離要抱抱,然後指著樓梯的方向,示意她要上樓,爺爺奶奶故意逗她,還讓她晚上和他們睡,她立馬哭了,嘴上一直念叨:“媽媽,媽媽,媽媽......”

那一夜,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讓她再也不願和爺爺奶奶睡覺。

“這孩子好帶啊,夜裡醒來要你,我們就說外面黑有妖怪,她嚇得趕緊鑽到被窩一會就睡著了!”奶奶送水果到我們房間玩笑說道。

難怪!終於找到了原因!15個月大的她是被奶奶口中的“妖怪”嚇壞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或者犯錯時,都會選擇恐嚇的方式來讓孩子乖乖就範。“再不吃飯員警就要來抓你啦!”、“再不睡覺妖怪就要來吃你了!”、“你這樣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這種方式看似立竿見影,可是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恐嚇”教育的弊端。

1、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自卑。

年幼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他們分不清現實和虛幻,會把家長的恐嚇信以為真,讓他們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人,甚至對某些事物產生心理障礙。

2、增加幼兒的精神壓力和恐懼心理,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恐嚇會讓孩子的神經中樞受到強烈刺激,會讓恐懼情緒滯留,影響兒童的內分泌,從而可導致幼兒發育減緩,還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出現語言障礙,甚至會讓孩子焦慮緊張、誘發心理疾病。

3、容易形成幼兒膽小、軟弱,做事優柔寡斷,自尊心低等性格,不利於勇敢堅強性格的培養。

4、形成錯誤認識

家長隨口的“妖怪抓你”,不講科學、不合情理,會給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

5、損害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產生記仇心理,影響親子關係。孩子在長大後會意識到這種虛擬的傷害,難免會對父母產生不滿。

事實上,孩子先天恐懼的東西很少,很多都是後天習得。而孩子們心中的恐懼,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大人貪圖省事而嚇唬孩子,讓孩子立即聽話而導致的後果。

如果不幸你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教育方式該怎麼辦呢?

1、細心觀察、耐心陪伴,幫助孩子驅除內心的恐懼感。

細心觀察孩子害怕什麼,設法從心理上去消除他們的恐懼感,克服緊張情緒。比如,我們家孩子這幾天蒙著被子睡覺,我就會在睡前和她聊天。

當我說到“妖怪”時,她立馬就要蒙被子,我就會和她說“桐桐,你學大老虎叫!”,小傢伙立馬興奮地模仿老虎吼起來。

然後我會接著說“哎呀,妖怪最害怕大老虎啦!老虎是森林之王,所有的小動物都得聽它的!”,“桐桐,你來保護媽媽好不好?媽媽害怕妖怪!”。

小傢伙連續學著老虎吼,非常自豪地用雙手抱著我,玩一會累了就非常安靜可愛地睡覺了。通過這種轉移注意力法和慢慢引導。法讓孩子淡化恐懼。

2、理解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讀懂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針對性處理才能解決問題。

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就能知道,其實孩子很多“不聽話”的背後,並沒有隱藏著一個不乖的壞小孩,而是可能他們對很多事物的理解,和我們成人不一樣。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一份耐心和理解,多用鼓勵和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用孩子能聽明白的話和他們交流,我們才能真正讓孩子聽話。

3、父母要學會控制自我情緒,“恐嚇”性質的話,不要輕易說出口。

因為“恐嚇”帶來的負面影響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和溫言細語的孩子,會幸福滿滿,為人溫和寬容,幸福感強。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如果你愛孩子,就別嚇孩子!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