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讓美國農民流淚」! 這艘在海上漂泊了兩個月的美國大豆船 , 比你想像的還要慘!

這艘在海上漂泊了兩個月的美國大豆船 比你想像的還要慘

 

今天(9日),一位美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這樣感嘆道。

還記得一個月前的那一幕嗎?為了趕在7月6日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征關稅前抵達大連港,“飛馬峰號”曾在黃海上演“生死時速”。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7月5日報道截圖

當時,中國網友們曾一邊感嘆著“留給大豆的時間不多了”,一邊為“飛馬峰號”加油鼓勁,希望它能逃過一劫。

但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這艘大豆船最終沒能“闖關”成功,而前方等待它的,則是高達600萬美元的關稅。

正是這筆巨款,直接改變了事件的走向——

整整一個月後,當我們再次得知“飛馬峰號”的消息時,

這艘裝載著7萬噸美國大豆的貨船,仍然漂在海上,並不斷繞著中國大連港轉圈。

一個月來,“飛馬峰號”在海上繞圈的每一條航跡都被實時記錄了下來,這一圈又一圈的徘徊似乎又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增添了新的注腳:

貿易戰不會有贏家,但總會有受害者。

▲“飛馬峰號”航跡圖(圖片源自網絡)

繞著大連畫圈,是“飛馬峰號”所作的最好選擇

算起來,自6月8日從西雅圖出發的那天起,“飛馬峰號”至今已在海上苦苦掙扎了兩個月。

而自7月6號試圖靠港失敗之後,“作為中美貿易戰的受害者,(它)已經在太平洋上漫無目的地漂了一個月。”始終關注“飛馬峰號”命運的英國《衛報》8日報道說。

▲“飛馬峰號”貨船

再加上,“飛馬峰號”上7萬噸大豆的所有者——路易·德雷菲斯公司又遲遲拿不定主意,貨船只能繼續漂在海上等待指示。

這漂著的每一天都無異於是在“燒錢”:據稱貨主每天都要為此支付1.25萬美元的租賃費用,一個月下來額外費用差不多高達40萬美元。

但即便如此,對“飛馬峰號”而言,漂著也已經是它所能選擇的最為省錢的一條路了。

在大宗商品交易專家看來,讓“飛馬峰號”在海上繼續漂幾個月,從財務角度看有其合理性,因為貨主需要深思熟慮,以避免做出錯誤決定。

更何況,“把船從中國轉移向其他目的地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衛報》援引一位銀行分析師的觀點表示。

▲英國《衛報》網站報道截圖

同時該分析師表示,“飛馬峰號”現在采取的策略應該是“以拖待變”——寄望於中國有朝一日能給大豆進口商補貼,這樣就使進口美國大豆又變得劃算了。

而這正是大豆問題的復雜之處。

正如大家都已熟知的那樣,目前中國進口商正尋求巴西等國作為大豆的替代性進口來源,但這不妨礙美國大豆商人們同時抱有另一個隱秘的期待:巴西的大豆產量恐怕難以滿足中國需求,因此一段時間後,把美國大豆賣給中國的想法不是沒有可能……

就在幾個月前,“飛馬峰號”還“搭進去”一船高粱

在最近的一篇報道中,美國行業網站EdibleGAeography詳細介紹了“飛馬峰號”的更多細節,以及在它身上所高度濃縮的中美貿易戰故事。

“一艘散貨船,建造於2013年,與利比裡亞的許多商船一樣。她長229米,寬32.26米,是巴拿馬型,她可以攜帶並運送超過82000噸的貨物。而對於其擁有者摩根大通全球海事公司來說,得益於白宮的愚蠢政策,這艘船最近的兩次航程,看上去非常有趣。”

是的,正如報道所指出的那樣,“飛馬峰號”命運的戲劇性就在於,這並非它今年以來第一次遭受來自貿易戰的“嘲笑”和“戲弄”。

據路透社報道,早在4月份,“飛馬峰號”就載著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座谷倉的58503噸高粱,出發前往中國廣州。

航行途中,消息傳來:北京宣布對美國高粱出口發起反傾銷調查,

以報復美國對進口中國洗衣機和太陽能電池板的新關稅

“飛馬峰號”不得不改變方向,轉而前往韓國。

據路透社報道,當時的“飛馬峰號”僅僅是滿載高粱前往中國的十二艘美國貨船之一,數百萬美元的損失面前,這些貨船開始“瘋狂地向其他國家拋售高粱”。

“其中四船高粱轉售給了沙特阿拉伯和日本,另一船貨物正在前往西班牙,但毫無疑問,與此前計劃相比,價格大打折扣。”路透社說。

▲此前曾運輸美國高粱的貨船RBEDEN號

然後,時間快進幾個月,像是隱喻一般地,“飛馬峰號”再次被籠罩在了中美貿易戰最為濃重的那塊陰影之下。

“‘飛馬峰號’似乎是最後一艘試圖跑贏中國關稅的船,但絕不是唯一一艘,其他船都已經搶在六月完成卸貨了。”

8日的報道中,美國財經網站SeekingAlpha用略帶同情的語氣這樣指出“飛馬峰號”背後更大的貿易戰受害群體。

而英國《衛報》也同時報道了“飛馬峰號”的另一個難兄難弟:一艘名為“詹妮弗星號”的大豆貨船目前也已經在海上漂了兩周之久。

▲“詹妮弗星號”貨船

“不流血的貿易戰讓美國農民流淚”

無形中,“飛馬峰號”和“詹妮弗星號”成了這場貿易戰中典型的“受害者”,而它們的背後,無疑是美國被狠狠重創並慢慢開始顯露的那一部分。

從大豆到龍蝦,從高粱到威士忌……正如《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報道中所說的那句話:

“不流血的貿易戰讓美國農民流淚”

▲《日經》中文網報道截圖

流淚的,又何止農民。貿易戰陰影下,從美國普通消費者,到小成本制造商,乃至大公司高管,無不期待著美國政策制定者能“重回談判桌”。

社交媒體上,無數美國網友也在借“飛馬峰號”喊話白宮,表達對貿易戰的不滿,並呼籲政府拿出更理性的舉動解決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飛馬峰號”再次引起關注的前兩天,貿易戰情勢再起波瀾。

8月7日,美國方面公布了將於23日起對16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征25%關稅的清單,中國隨即表示,中方不得不做出必要反制,決定對160億美元自美進口產品加征25%的關稅,並與美方同步實施。

但也是在同一天,還有另外兩個細節看上去意味深長……

美國彭博社7日報道稱,美國農業部一份報告顯示,一艘名為“貝蒂斯號”的散貨船於7月29日滿載著大豆從美國出發前往上海——

這是關稅提高三周以來,開往中國的第一艘大豆船。

▲彭博社報道截圖

據報道,自6月中旬以來,算上“貝蒂斯號”,共有四艘大豆船從美國開往中國,目前只有一艘船完成了卸貨。

與此同時,新加坡《聯合早報》也於8月7日報道了這樣一組數據:前7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8.6%。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