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胖不是胖?錯!超過5成長大後就是胖

「小時候胖不是胖!」許多人總用這句話安慰體型比較圓滾的家長與小孩,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很多長輩,都希望媽媽把小孩養的胖一點,如果孩子長大變瘦,好像是媽媽沒好好給小孩吃,造成媽媽很大的壓力。

小時候胖不是胖,孩子就是要胖才可愛嗎?錯了!國外研究顯示,肥胖兒童有五成以上成為肥胖成人,肥胖青少年高達8成長大繼續胖。

十二歲以前若是肥胖,將來仍然肥胖的機率,男性高達是86%、女性是88%。很多人不知道小時候的胖,才是可能奠定不可逆的肥胖基礎!

台灣學童體重過重和肥胖比率皆為亞洲之冠

國民健康署表示,台灣國小、國中學童肥胖率逼近3成,男生高於女生,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兒童罹患慢性疾病的年齡層下降,肥胖真的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

胖是現今社會越來越重視的一個議題,甚至就流感H1N1而言,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也把肥胖列為罹患新流感的高危險群!

肥胖讓孩子身心都受影響,憂鬱指數增加

肥胖對於孩子自信心及社交參與的表現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孩子精神層面的問題,也是需要重視的!根據一篇2017年「每日科學」(ScienceDaily)研究指出,體重過重,特別是小時候就出現的肥胖,會大幅增加一生中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肥胖讓身心都受影響。

兒童時期過重現象,在人際互動上,孩子受他人嘲諷與霸凌使孩子處於低自尊、沮喪,甚至自暴自棄以食物來當作安慰,而肥胖兒童容易表現出更多的心理問題,如孤獨、自我封閉、逃避社交,進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肥胖的預防從嬰幼兒時期就做起

在嬰幼兒期、兒童期,就應該開始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在餵奶與副食品的轉換時期,有些父母因為孩子不習慣喝水的問題,會想出以牛奶或是果汁,來替代喝水,甚至會有牛奶、果汁比較營養的想法,殊不之可能已種下了日後肥胖的遠因。

當孩子大一點,爸媽怕孩子吃的不飽、怕在外哭鬧,總是會準備一些餅乾、糖果來「塞嘴巴」!但這些零食除了熱量高之外,通常還帶有重口味,還很容易養成孩子吃零食的習慣。

嬰幼兒到青少年時期吃過多食物會刺激脂肪細胞數目增加,不僅養成肥胖體質,也養成錯誤的飲食習慣,成年後不易減重,從小就具備了「增胖」的本錢。

『挑三減四』飲食原則

台中榮總副院長張繼森指出,養成孩子的健康飲食習慣,應該具備以下幾種原則:

多蔬菜、多喝水、多運動、少糖、少鹽、少油、少熱量,每日鮮食蔬果要5份,肥胖有三害:零食、外食、糖飲。

但也不是只讓孩子吃水煮青菜、雞肉等等,清淡到孩子都不想吃,反而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董氏基金會建議,父母可把孩子早餐的紅茶、奶茶改成低脂鮮奶或無糖豆漿,若孩子經常想在正餐之間吃點心,可給予適量水果取代麵包、糕點,平時應多吃蔬菜、糙米飯等高纖食物。

最重要的是,盡量不要用速食或糖果餅乾作為獎勵,多帶小孩到戶外活動,增加運動量並適度曬太陽。

我們可以藉由活動和營養的搭配來改善孩子的身體組成,改善他們過胖的問題。即使孩子是標準身材,也是需要

持續的活動和健康的飲食來維持,才能持續保有良好的身體組成,預防肥胖的發生!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