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會打自己的頭,該怎麼辦?

才一天的時間,就被10幾個家長詢問這個問題,讓我覺得應該好好討論一下。

首先要釐清,為何孩子要打自己

當爸爸媽媽看到孩子打自己,通常都很驚訝,也很擔心,因為有時候打的力道是真的不小,有些小孩還會去撞牆,甚至有爸媽形容,都覺得孩子是中邪了嗎?

但你知道嗎?這其實是很常見的行為,至少有20%的孩子在三歲以前都做過這種事。

因為「打自己」是一種溝通

1.大一點的孩子通常是要表達他挫折或生氣了,例如不尊重他的意思做。

2.可能是表達我緊張、害羞、焦慮,需要自我安撫,或是表達不舒服,而用打來減緩疼痛。

例如長牙時的不適感,孩子就可能用此行為來緩解不舒服,但倘若孩子一直都只打某一側的頭,就比較要擔心孩子是不是有那側耳朵不舒服的問題,例如中耳炎,可以請小兒科醫師確認。

3.小一點的孩子出現打頭或撞牆行為,一開始可能是好玩,在探索自己的身體,但接下來發現,這樣的行為可以吸引到大人的注意力、引起反應或控制,就可能一再出現了。

孩子最早出現打自己的行為,大約在6個月大到1歲間,高峰大約在1.5歲到2歲,因為這時候很想長大但又有重重阻撓,很容易受挫,隨著表達能力進步,這樣的行為就會減少,通常3歲前會消失。

在”打”的當下,你絕對不可以這樣做

「趕快制止、趕快關心、趕快教導」絕對是禁忌!

因為這都可能在告訴孩子,「做這件事,爸媽就會注意到你」,所以打自己的行為就會一再出現,因此只要在安全範圍內,第一時間就是觀察,思考孩子為何要「打」,但別讓孩子發現你很在意。

接下來就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以停止孩子正在”打”的行為,記住不能讓孩子養成,用「打」就能得到、達到目的,這點需要跟長輩充分溝通。

「打」可能是一種自我刺激

因為這樣的感覺,會讓孩子感到舒服,所以持續出現,如果家長摸不著真正的根源為何,建議可以做紀錄。

例如都是什麼時間發生?那時正在做什麼?前面有發生什麼事嗎?都是在什麼地方發生?詳細記錄有助於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

例如你可能會發現,孩子要睡覺時會撞(打)頭,是因為要安撫自己入睡、孩子在情境轉換時會打頭,是因為無法接受改變……等。

與其告訴孩子不能打頭,倒不如增加孩子這些能力

對於挫折或生氣就打頭,代表著孩子的主動表達能力是需要加強的,你可以在當下幫孩子貼情緒標籤,如「我知道你現在生氣了」,「我知道你很難過」……,然後引導孩子這個情緒處理的策略。

在孩子平靜後,可以跟孩子討論這件事,你提供孩子適當的表達方式、策略或工具,讓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能夠運用。

如果「打」只是在吸引注意力

那你的態度一定要變,在打或撞的當下,確定是在安全範圍內,那就忽略吧!並且可以教導替代行為。

例如跟孩子玩手指謠「釘子釘勾,小貓小狗,一把抓住哪一個…」,建立屬於你們的遊戲,並大大的讚美孩子,孩子會發現這樣的遊戲,你會更注意到他,他喜歡妳這樣。

所以下次當孩子又去打頭時,你可能只要說出「釘子釘勾…」時,孩子就會轉而要玩這個遊戲,久了之後甚至可能自己說出,來引起你的注意力,那你就成功地建立替代行為了。

最後,我發現有很多的家長會把這個行為跟「自殘」聯想在一起,基本上,如果是發展問題導致的自殘行為,那麼孩子一定有明顯的發展遲緩表現,例如自閉症。

因此,當孩子除了打(撞)頭外,其他發展都在正常範圍內時,就不用太擔心,仔細分析原因,教導表達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