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擁有「選擇權」

人生並不會因為有錢而快樂很多。“金錢確實會帶來快樂,但是有一定限度,超過限度之後的效果就不那麼明顯。”——哈佛心理學教授,Tal Ben-Shahar

這位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曾經在北大發表了關於幸福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說,成功並不一定能帶來幸福,很多人以為是,所以當成功沒有帶來意料中的幸福,大家反而會出現抑郁失望的情緒。

有錢、成功、達成一個你在經濟、地位上追逐的目標,不一定能帶領你到幸福的彼岸。

如果為了擁有更多的金錢、成功,而放棄自己本心的選擇、一直做著自己不那麼喜歡的事情、背棄自我的信念,不但不會過得開心,反而會失去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歷程的機會。

被任何事物捆綁、比如金錢,就難以擁有自由的人生。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其實是一種強有力地掌控著自己人生的感覺,即我能為我自己做主、可以選擇自己的喜好、拒絕不喜歡的自由,我把這種幸福感,叫做“選擇權”。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擁有「選擇權」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擁有“選擇權”。

如果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的就不必走那麼遠的路

很多人都聽過下面這個故事。

一個有錢人去海邊度假遇見了一個當地的年輕人,在釣魚。

看到年輕人一副悠閒自在,自得其樂的樣子,有錢人覺得有必要給他上上課,便非常誠懇地對年輕人說:“小伙子,你這麼年輕,怎麼不去努力拼搏事業,卻在這裡釣魚呢?趁你年輕,你要有長遠的計劃。你可以先把釣到的漁去集市上賣掉,慢慢存些錢,去買更好的漁具;有了更好的漁具就可以釣到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等錢存多了,可以買只小船出海,釣到更多更大的魚,賣更多的錢,然後可以買更大更好的船,到更遠更深的海裡釣更大更好的魚,這樣一直下去,就可以買更多的船,開一個捕魚公司,雇很多人,到世界各地捕魚,賣錢。公司越做越大,錢越掙越多。常年以往,等你到我這樣年紀,你一定會成為千萬富翁!”

年輕人聽完之後,問有錢人,“變成千萬富翁之後能干什麼?”

有錢人回答:“有了錢,你就可以享受生活了,沒事到海邊來釣釣魚……”

這個故事說的其實是,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明確自己真正需要的、看重的東西,那麼也許就不必走那麼遠的一段路。

因為這個東西可能就在眼前。

但是我們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而且走出去很遠才發現,我們為之努力的,並不是我最需要的。

基本的金錢大家都需要,但是更多更多的金錢也是必需嗎?沒有一套學區房,你的生活就無法幸福嗎?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擁有「選擇權」

在一些人的“認知”裡,沒有錢和成功,就談不上去實現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愛好,這種認知就是正確的嗎?或者說它適用於每個個體嗎?

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了一種心理學現象“巴納姆效應”——即一種不能正確認識自我,易受外界信息干擾,從而盲目從眾的心理狀態(或傾向)。

“有很多錢,才能擁有自己人生的選擇權”的這種認知在現實中大量存在,其實因為很多人都沒有足夠穩定的核心自我,無法做出屬於自己的價值判斷,無法找到自己的真正立場,所以才會非常容易被他人的觀點影響而從眾——覺得多數人說的,就是對的。

比如你周圍很多人都在拼命工作攢錢借貸買學區房,那麼你很可能就覺得,這是一件你也必須要做的事情,你堅信,在你的人生中,它的優先順序應該是排在第一的。

殊不知你身邊的多數人,其實都和你一樣迷茫。

於是大家就這樣,相互影響,最終自己的人生被錢、房子或某件事情牢牢捆綁,再也無法獲得“做出不一樣的選擇的自由”,好像你的生活,從此刻到終結,已經被固定在某個故事裡,你是固定的角色,絕不能有另外的版本。

這其實蠻悲哀的。

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並且能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的人,是少數,但是往往也因此,他們就擁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體驗,不同的故事。

他們當然不是個個都像比爾·蓋茨或者喬布斯那麼牛,因為追隨內心的聲音就成為舉世矚目的人物,但是他們在他們的人生裡,一樣最大限度地創造了自己的輝煌。

讓我們放棄選擇權的是我們無法被填滿的安全感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擁有「選擇權」

除了從眾和相互影響,很多人即便進行了獨立思考,仍然會覺得沒有“足夠多”的金錢,自己就沒有所謂的“選擇權”。

我有一個好朋友,和老公的關系常年冷若冰霜,婚姻完全屬於一種形式,但是她老公很有錢,讓她衣食無憂。

如果協議離婚她可能會分到一筆財產,但多年沒有在外面工作的她,還是覺得有種“缺錢”的恐慌。

大家有時會鼓勵她:“你也有存款、文字和英語能力都那麼強,還有藝術天賦,想自己養自己,是可以的!”

她每次都說,我害怕有一天我會窮到走投無路,無人搭救。

我問她,到底有多少錢你就敢重新做出婚姻的選擇?開始自己的生活?

她想了想說,“五千萬吧。”

每個人心裡,要做出一個重大的換跑道的選擇,那個數字都不一樣。

無論是脫離一種關系、放棄一份工作還是離開一個地方。而且這個數字還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究竟擁有多少金錢,我們才敢做出很個人的選擇?

才敢邁向一個更自由更廣闊的方向?

才能丟掉那些我們不喜歡讓我們覺得勉強的關系、工作、身份?

可能需要很多很多,多到你需要花費幾十年,甚至永遠也達不到的一個數字。於是,盡管你不開心,可是你還是覺得自己,沒有選擇。

“因為我沒有足夠多的金錢吧。”很多人在內心深處這樣說。

真相卻不是這樣。

這不僅僅是一個金錢和自我的矛盾問題,並不是有了足夠多的金錢才能談得上自我實現。

讓我們放棄選擇權的是,我們一直無法被填滿的安全感缺失,一直無法被完美證明的足夠好的自己,一直在意的他人的看法,等等人格中不夠有力的那部分。

金錢其實代表的是安全感、價值感,如果我們總是無法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價值感,那麼對金錢,我們就總是覺得匱乏的。

不那麼有錢的人可能以為我買個學區房就足夠安全了;

有錢的人,則希望我還可以更有錢,有更多物業,更高的投資回報,來證明我的值。

這件事,沒有足夠和終點,除非你的內心真正成長。

比有錢重要的是有選擇權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擁有「選擇權」

開始覺察則不晚。

如果你總是極度地缺乏安全感、極度地不相信自己,自我價值也非常低,不自信,那麼你就往往需要很多很多金錢或者婚姻、職位、容貌等外在標簽來讓自己覺得安全、有價值、優秀。

你的努力將永無止境,沒有停歇的一天。這不是一條好的道路。

你的認知一旦到達另一個層次,看到那個真相,看到如果自己能夠以內心成長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安全感、提高自己的價值感、接納和信任自己,那麼你對於金錢和標簽的需求就會降低,這樣一種可能性。

那麼你就能切割這些外在東西的牽制,走上另外一條人生道路。相比五千萬,這是一條更容易、更自由、更開闊的路。

因為成長是需要漫長的過程的,但是至少要試圖看到,一個人一旦變得強大,她就可以擁有選擇權。而不是說,有更多錢和優秀的標簽,你才能擁有選擇。

“我很想去英國學蛋糕烘焙,我相信我自己有這種天賦,其實我現在工作五年的存款也夠我去學習和生活了,可是我學完就33歲了,我害怕,我怕自己放棄了現在這個機關工作,回來又找不到合適的職位,萬一我自己賣蛋糕也賣得不好,那就一切全完了,想要去,也厭倦現在的工作,但是實在無法下定決心。”

我的讀者跟我表達了自己的糾結苦惱。

我無法幫助她選擇。

不同的內心,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答案。

我知道的是,有的人,往往在這樣的糾結裡,就是一生。

你要怎樣的人生?

面對人生選擇:擁有什麼比想要什麼更重要

我們每天都在面臨很多選擇。小到中午要點一個什麼外賣,大到擇校、擇偶、選職業。每一種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後果,也會給你帶來不同的收益。有一些錯誤,錯就錯了,不會讓你付出致命的代價,還有一些錯誤,能直接把你送到地獄十八層。

普通人面臨的選擇不是“拯救地球還是回家吃飯”這種大事兒,而是回老家還是留在北上廣;考公務員還是讀研;選什麼樣的人當另一半……這些事情看起來無比瑣碎,卻又決定了我們的命運。如果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會發笑,他老人家應該已經笑死了吧。

選擇,從了解自己開始

在做選擇的時候,當然要從了解自己開始。

你身邊的朋友大概也因為自己的選擇,過上了不同的人生。比如說,A聰明絕頂,GPA高到嚇人,又愛做科研,自然申請獎學金去讀PHD;B可能出身平凡,二本院校,但是很有毅力,求知欲強,也很用心,在大城市闖蕩2-3年,也能在大公司擔任不錯的職位;C喜歡吃喝玩樂,靠著爸媽找了一份國企的工作,過著打打牌唱唱歌的日子,雖然沒做出什麼厲害的事情,但是他高興。

世界上有很多條道路,沒有哪一條是非走不可的,選擇奮斗還是選擇不奮斗,都是了不起的事情。最重要的是這個選擇一定要合適你,能讓你快樂,能提升你的生活質量。

在做選擇前,比起聽三姑六婆的建議,更靠譜的做法是,你首先要問問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可以從自己的個性開始,例如,你是否可以承受壓力?你是否富有創造力,抑或是邏輯嚴謹的生物?在人際交往中,你傾向於和他人交流接觸,還是更願意宅在家裡?面對冒險,你是興奮,還是更期待安全的生活方式?

同時,你需要問問自己,我擁有什麼技能?比如說你期待成為一個設計師,你是否具有美感,是否能夠熟練使用設計軟件?如果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技能,那就請多看看不同崗位的招聘廣告。通過了解自己的個性和技能,分辨出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在做選擇的時候,擁有什麼比你想要什麼更重要。

大部分人都希望成為金字塔上最頂端的人,但你要確認自己是否具有這個天賦和意志力,有一些行業沒有天賦是根本無法做出成績的。放棄這個金字塔並不意味著放棄人生,而是去爬一棟更適合你的高樓。

你雖然登不上這個金字塔,但你有可能登上國貿三期的頂層。認清楚自己,為的是不在“不恰當”的領域裡浪費時間,虛度光陰。

如果你迷茫,請至少去嘗試

如果你讀完前面這一段,覺得對自己一無所知,甚至更加迷茫了。恭喜你,你就是傳說中的迷茫黨了。迷茫黨的困境在於,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喜歡什麼,但是又面臨著做選擇。

對於站在十字路口的迷茫黨,我有一些小小的建議:

不要放縱自己。拜電視劇和流行文化所賜,大家開始覺得旅行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無論學生還是上班族,都得了一種“遇到困難就辭職/休學旅行”的病。迷茫是因為你知道的太少,擁有的太少,選擇也不夠好,所以出去玩,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浪費時間,加劇了問題本身的難度。

多讀書。個人經歷&良心建議,多讀科普書和學術書籍。這些書幫助你更好地看世界,培養起有邏輯的思維方式,把你從一團漿糊中拯救出來。

多嘗試。別站在這裡想,找一些“差不多”的實習機會先做起來;沒有實習機會也要給自己找點活兒。別太早開始挑三揀四,嘗試不同的事情才會讓你找到天賦、喜好所在。

多想想如何達到目標。想去某某公司上班,或者應聘某某職位,那就正兒八經的拿出招聘簡歷。好好兒看看對方需要什麼樣的人,看看自己匹配度有多少。

在這裡特別提醒,世界上有一些無能為力的目標,比如某些非常需要裙帶關系的單位。

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能力不是第一位的,你是誰誰誰的誰才是最重要的。沒背景的最好不要往裡面擠,擠了也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經濟收入沒有什麼好處,還會遇到很多無法突破的天花板。

認真思考,再去做決定

在我們做選擇的時候,就要意識到它是有風險的。你要仔細評估這個風險,不要義氣用事,不要靠著蠻撞的沖動就踏上冒險的旅程。

你當然有可能成功,但是更可能摔個半死。我上學的時候,專業老師曾經和我說過一句話,“如果你長大以後,有人告訴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想太多,那他毫無疑問是一個思考能力有缺陷的笨蛋。或者是別有用心的壞人。”

人並不是依靠力氣大,或者跑的快而活到今天的。我們是因為具有思考的能力,創造了合適地工具,合理規避風險,才順利地繁衍到了今天。如果看到坑就往下跳,看到路就直接往前走,是絕對不可以的。

思考,不是愉快的事情。它意味著你不能把腦袋埋在沙子裡,你被迫認真地審視眼前的困境。但是,請相信我,這總比你站在困境前,卻腦子一片空白要舒服得多。如果你現在正打算做關鍵的選擇,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 我到底想要什麼?

▪ 這件事情的風險是什麼?

▪ 事情最糟糕的結果可能會怎樣?最好的情況會怎樣?一般好的情況又會怎樣?

▪ 我現在,3個月以後,一年以後需要做些什麼?

▪ 如何避免最糟糕的情況?如果發生了應該怎麼辦?

▪ 我是否能承擔這一切?能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你要思考這個事情最壞的結果,並且思考如何避免這個結果產生。如果仔細思考後,你仍然希望做某個選擇,那就大膽地做吧。

做好撤退路線,並不意味著你不能全情投入。當發生意外、不可逆的情況,請啟動你的Plan B。想好再上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傷害,還能幫助你確定“那件事情是否非做不可”。

出來混,就得舍得沉沒成本

選擇錯了愛人,但是不舍得自己之前的投入,接著拼命的愛下去,覺得某一天就會好起來;

明明做了不合適的工作,但是想到自己的辛苦,以及眼紅其他前輩的收入,就假裝這一切是有希望的,繼續忍耐下去;……有時候,我們很難承認“我選擇錯了”。

當理性(你心裡覺得不對勁)和個人感受(想到自己付出了很多,依依不舍的情緒)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會開始為不正確的事情開脫。這個行為會讓你在短期內獲得舒適感,但是很快你會陷入另外一種困境,即——你開始漸漸看不清楚客觀的事實了。

舍得扔掉“沉沒成本”,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一課。它沉重,痛苦,令人不舍。我只能告訴你這個過程並不愉快,需要你咬牙切齒,竭盡全力,但是之後你會感謝它。因為扔掉沉沒成本,避免你成為一攤腐爛的蘋果,讓你有力氣面對未來的好運。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無論你選擇了誰,或者選擇了什麼工作,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它必須是你喜歡的。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寧可忍受風險,也不要忍耐你不喜歡的生活。

如果你長時間生活在不愉快中,無論看起來多麼的風平浪靜,它給你帶來的傷害是無法避免的。你會心情低落,你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甚至你會變成一個絮絮叨叨歇斯底裡的抱怨狂。那些符合世俗意義的好生活,如果你自己不喜歡,就不算是好生活。

每一個選擇都是不容易的,謹慎用心地看待它,想好風險,然後選一個你最喜歡的。遇到困難,哭一頓再站起來做下一道選擇題。遲早有一天,你會和一切美好事物相遇。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