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童年時期遭受過這三種經歷的人,潛意識裡會形成更多自卑

心理學:童年時期遭受過這三種經歷的人,潛意識裡會形成更多自卑

一個幼小的個體會隨時遭受一個強大個體的傷害,

這種現像在生物界屢見不鮮,

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但是也不會脫離這個怪圈。

今天我們就看看一個幼小的孩子是怎麼被原生家庭傷害的,

他又是怎麼樣帶著傷去奔跑的。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學家認為左右人的是潛意識,

因為它是那麼強大​​,我們的自我意識在它跟前顯得微乎其微。

但是這個潛意識的形成它是有一定的關鍵期的,

它基本形成於一個人的童年期,

而這個時期的我們,幾乎全部“受控於”家庭或者學校。

心理學:童年時期遭受過這三種經歷的人,潛意識裡會形成更多自卑

於是心理學家認為童年時期遭受過這三種經歷的人,

潛意識裡會形成更多的自卑,而這三種經歷大多存在於原生家庭。

言語上的貶低、打擊

大人往往在孩子麵前自居權威,

比如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人,或者學校的老師,

他們通常會隨意貶低一個未成年的孩子,

因為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打罵是為了他們好,

其實最怕的就是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

來滿足自己的自戀心理,

需要說明一下這裡的自戀是心理學上的術語,

是指人們會傾向性地以為自己是好的,是正確的心理特徵。

心理學:童年時期遭受過這三種經歷的人,潛意識裡會形成更多自卑

情感上的漠視

人是情緒化的動物,那是因為人類生來是有情的,

特別是幼兒,在剛出生的時候,他是害怕的,

充滿了恐懼的,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

情感是規範我們人類行為,以便於更好的與他人產生合作、互助,

以達到生存的產物,所以人的情感是一個必需品。

一旦情感上的探索受阻,個體的某些情緒就會停止,

停留在嬰幼兒的水平,比如小時候缺少關愛的人,

就會變得容易緊張、焦慮、不自信。

心理學:童年時期遭受過這三種經歷的人,潛意識裡會形成更多自卑

行為上的體罰

體罰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沒有教育意義,

沒有心理干預或者心理撫慰的體罰一定會傷害一個孩子,

倘若在家庭環境中長期存在這種行為,

勢必會給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心理影響。

要麼孩子變得完全軟弱、內向、封閉,

要麼變得暴力,不能好好表達,變得暴躁、不講理,

因為在他的心理世界裡,要麼接受體罰,

變得忍讓,但是忍讓一定不是一個好的方式,

因為當一個人不能合理的“攻擊”外部世界的時候,

他就會轉向“攻擊”自己。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以暴制暴”變得暴躁、不講理,

兩種情況其實都是心理問題的間接呈現。

都是原生家庭的產物。

心理學:童年時期遭受過這三種經歷的人,潛意識裡會形成更多自卑

一切呈現都有跡可循,在心理學上更是如此,

我們苦苦的追尋一生,修煉自己的性格,改變自己的性格缺陷,

以便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獲得更多的生存優勢。

可是殊不知,要是童年時期的原生家庭中

我們如果能更好的被對待,或許一些心理上的缺陷就不會存在,

因為對某一些人來說,那些心理上的缺陷

會成為羈絆他們一生的東西,很難被改變,

他們不願意接受,經常羨慕別人,因此時常痛苦。

記住那不是他們的錯,只是他們的運氣不太好,

我們要理解他們,如果可能請用專業的方式幫助他們。

來源:toutiao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