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工廠不會離開亞洲,有太多的動機促使它們在海外生產

為什麼美國工廠不會離開亞洲,有太多的動機促使它們在海外生產

作者:王德華

美國總統特朗普喜歡吹噓,他正在把制造業帶回美國。事實上,隨著全球貿易放緩,象征著現代經濟全球化的全球供應鏈似乎正在收縮。

不要急於將“沒有國界”生產的想法斥為上世紀90年代的僥幸。即使它們的影響比以前有限,但分布廣泛的供應鏈,幾乎肯定仍將是全球制造業的一個事實。企業繼續在全球各個角落生產和采購的動機實在是太多了——從大量廉價勞動力到技術能力,再到不斷變化的消費支出模式。

當然,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頭十年,美國一些生產被“外包”到中國或墨西哥等成本較低的地區。倡導組織“回流倡議”說,有1,389家公司報告說,2018年它們正在回流美國,或在美國的新制造業務中進行外國投資,較上年增長38%。特朗普的關稅並不是唯一的激勵因素。波士頓咨詢集團指出,各國在制造成本和競爭力方面的差距也在縮小,這讓制造商在離家更近的地方建廠有了更大的靈活性。

按贊本專頁獲取更多環球課題==》 環球課題

這可能會激起那些工人和政策制定者的憤怒,因為他們認為邪惡的外國人偷走了工廠的工作。不過,到目前為止,對貿易和供應鏈的實際影響微不足道。咨詢公司科爾尼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最新“回流”指數顯示,2018年從亞洲14個低成本國家進口到美國的商品,繼續以高於國內工廠產出的速度增長,這表明美國企業並沒有在很大程度上關閉全球供應鏈。

他們也不太可能這麼做。中國美國商會兩個分支機構今年5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考慮將生產遷出中國的企業中,選擇美國作為新目的地的不到6%。相反,近25%的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了東南亞。

部分原因是勞動力成本。在某些行業,比如服裝,即使是現代工廠也需要很多人手。根據日本對外貿易組織最近的一項調查,印度工廠工人的月工資為265美元,越南為227美元,孟加拉國僅為109美元——與美國相比,這只是九牛一毛。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少量服裝生產回到了美國的原因之一。美國服裝鞋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盡管2009年至2017年美國服裝產量激增67%,但仍只佔市場的3%。

最重要的是,那些想要搬回家的制造商們是否能在美國找到他們需要的工人,目前還遠不清楚。美國的工廠已經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制造業有50多萬個職位空缺。缺乏可用的工人,使台灣富士康(Foxconn)鼓吹的在威斯康辛州建廠的計劃陷入困境。這個問題只可能變得更糟。德勤和美國制造業協會的一項研究估計,到2028年,美國制造業可能面臨240萬工人的短缺。

此外,一些供應商擁有在其他地方難以復制的技術或技術技能。例如,在餐具行業——盤子、杯子等——中國制造商的生產能力仍然無可匹敵,足以滿足沃爾瑪貨架的大量需求,並以可接受的價格和質量為目標。

最後,公司將繼續在不同的國家生產,以服務當地市場。特朗普抨擊通用汽車公司在關閉美國工廠的同時保留在中國的工廠。他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些工廠,主要是為中國司機生產汽車,而不是美國司機。隨著整個新興世界的家庭日益富裕,美國公司將不可避免地在中國和印度等地建造更多的工廠,向他們銷售產品。布魯金斯學會)估計,到2030年,中國將佔全球中產階級消費的22%(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將佔17%,美國僅佔7%。

因此,很有可能,美國公司將繼續把汽車和蘋果部件,從德國運往中國和墨西哥。試圖用關稅和其他形式的壓力來阻止他們,只會削弱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全球供應鏈不過是對經濟現實的反應。美國政界人士越早認識到這一點,美國公司就會越好。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