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是一種索取,愛是一種付出──在關係裡,你是哪一種?

需要是一種索取,愛是一種付出──在關係裡,你是哪一種?

《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kellysikkema

如果你覺得你很愛對方,但是對方不領情,那麼你就可以去思考一下,你可能不是「愛」他,你只是很「需要」他,而一段關係的穩定,無論是親情、愛情……都來自愛與需要的平衡。(本文摘自《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一書,作者為叢非從,以下為摘文。)

經常有人說:「我需要他是因為我愛他。我多麼多麼在乎他,多麼離不開他,我愛他愛到無法自拔。」在很多流行歌曲裡,也經常傳唱著因為不能接受對方的離開而「心痛到無法呼吸」,我們也時常被這種「愛」和故事感動,心想如果一個人這麼需要對方,沒有對方就不能活,那他們的感情一定很深吧,他一定是非常非常愛對方吧。

但如果一個人把自己寄生在另一個人身上,這樣的愛是會讓人窒息、是非常可怕的,這是一個人自我感動的獨角戲:需要就是需要,怎麼能以愛的名義來假裝偉大呢?

需要並不是愛,需要與愛,互為相反數。

需要的意思是我希望你來滿足我,是希望你做一些事情來讓我心裡感到舒服,是你要以我為中心,是想要你服務於我;愛則是我想要滿足你,是我想做一些事情來讓你的心裡舒服,是我想要以你為中心,是我想服務於你。

需要是你要滋養我,愛是我想滋養你;需要是一種索取,愛是一種付出,兩者完全出於不同的動力──一個是「你要為我做」,一個是「我想為你做」。

有的人在難過的時候,會吶喊「我這麼在乎你,你卻……」,有的人在憤怒的時候會覺得「我都是因為在乎你,才……」。在他們的想像裡,這種在乎是自己很愛對方的表現,實際上只是出於自己的一種需要:是你很需要對方來愛你,而非你很愛對方。

你覺得很難受,是因為你需要他陪你;你覺得很生氣,是因為你需要他哄你;你覺得離不開他,這更是因為你需要他留在你身邊。

我們經常說:「我太愛你了,我不能沒有你,我沒辦法接受你離開我。」這往往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當我們在為這份真誠和真心感動時,同時也暴露了我們對對方的需要,需要到不能失去對方,需要到當你不如從前對我好的時候,我就會認為你不愛我了,需要到你要為我半夜去買好吃的東西來證明你的愛,需要到沒有那個人的陪伴,自己就會無比空虛。

我不否認,的確有的人也是在為對方好,但這並不妨礙他同時也在發出渴求的信號。比如,媽媽做了可口的飯菜給孩子,這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是做完飯菜後又強迫不想吃飯的孩子吃,此刻就不只是出於愛孩子了。雖然媽媽會以為孩子身體好為由來強迫孩子吃飯,但這份強迫裡也包含了「孩子要聽我的話」的需要。

媽媽建議孩子去讀書、去寫作業,這確實是為了孩子成績著想,是媽媽在對孩子表達關心、表達愛,但不允許孩子拒絕學習、拒絕寫作業的時候,或許就是媽媽在滿足自己對掌控感的需要了。

愛是「我在為你好」,需要則是「你必須接受我的好」。

愛同樣也不是放縱,不是無止境地順從對方,更不是沒有原則地討好對方;愛的教育是溫柔而堅定的,好的習慣是要去培養的,有的規則是要去遵守的。愛是在向對方傳遞一種善意,而需要則是在向對方傳遞一種敵意、一種控制,這種感覺彷彿在說:「你必須認同我,如果你不認同我的看法和教育方式,我就會生氣。你必須配合我,你不配合我,就會激發我的挫敗感,我就會受傷,而你不能讓我受傷。」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很愛對方,但是對方不領情,那麼你就可以去思考一下,你可能不是愛他,你只是很需要他。

人有需要是無比正常且非常自然的事,也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需要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需要,卻非要以愛之名來喬裝。

愛是「我在為你好」,需要則是「你必須接受我的好」。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priscilladupreez圖/愛是「我在為你好」,需要則是「你必須接受我的好」。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priscilladupreez

關係的穩定,來自愛與需要的平衡

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必然有需要,同時也必然有愛,不用覺得自己會「愛無能」,我們必然會愛某一個人。

人不是每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時都在需要別人的,有的時候我們自身狀態比較好,就會想去滿足別人的需要,這個就是愛,而每個人都有愛他人的能力。

一段關係中,愛與需要是同時存在也是在時刻變化的,只要愛與需要能夠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就是一段可以繼續且好的關係。換句話說,好的關係就是——我擅長的地方我來滿足你,你擅長的地方你來滿足我;我狀態好的時候來滿足你,你狀態好的時候來滿足我;有時候我累了,你就來照顧我;有時候你失落了,我就來安慰你。

比較常聽到的話就是「我負責賺錢養家,你負責貌美如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我滿足你的安全感,你滿足我的價值感,而長期關係的本質,就是相互需要、相互支援、相互滿足。

在很多夫妻關係中,失意的丈夫遭遇事業上的失敗,暫時在家等待機遇,溫柔的妻子並不介意自己賺錢養家也不指責丈夫的失敗,不會催促他早日振作起來,而是給予充分的支持與鼓勵,那麼丈夫就能得到更有效的休息與調整,更有利於他的整裝待發。

時常聯繫的朋友總是會你幫我、我幫你,失戀的時候找閨密痛哭,孤獨的時候找兄弟喝酒。我們其實一直都生活在友愛中,只要我們發出需求,一般都能得到相應的回應,當我們接收到他人的需要時,我們也會根據自己當下的能力與狀態給出相應的付出,關係就是在這樣一來一回中形成並穩固。

生意合作關係通常是利益上相互需要的平衡,良好的婚戀、密友與親子關係通常是情感上相互需要的平衡,當然也有的是利益和情感相互需要的平衡。

我有一個來訪者曾經談到過,他的上司對他很好,所以他很賣命地工作,他跟他上司的關係中,他需要的是一種情感的滿足,上司需要的是利益上的滿足,而他們配合得很好,兩人的關係也就達到了和諧。一些情感陪護、聲優等職業的存在,也是一方需要情感,一方需要利益,從而達到了平衡狀態。

不管你們彼此之間需要的是什麼,總之,愛與需要二者的平衡就可以構成關係的持續,而好的關係其實就是相互依賴。從這個角度來看,關係的意義就是結盟——我的所長,補上你的所短,我的所長加上你的所長,就是一個一加一大於二的過程,我們透過彼此,都變得更強大了。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