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催生?

寶寶還不退房……

什麼是催生、引產?

    引產(induction)就是在生產沒有自然發動(宮縮)前給予引產藥物來幫助發動;而催生(augmentation)則是生產自然發動後卻達不到足夠的宮縮,給予藥物幫忙增加宮縮頻率和壓力以幫助產程進展。這兩種方式都會使用到引產藥物──催產素(oxytocin),因此即使自然發動後,有時還是需要使用藥物幫忙。

    然而一般民眾不會區分那麼清楚,不論催生或引產都會統稱為「催生」。

Image result for induction labour

需要引產的5大時機

    能夠自然發動生產當然是最好,跟據研究顯示,自然發動生產也較能達到陰道生產。但是有些條件下,寶寶不合適再待在媽咪肚子裡面,媽咪肚子卻沒有動靜,醫師就會建議引產,例如:

1.過期懷孕

    通常超過預產期就要有引產的心理準備,但是最晚不能超過42週,通常40週就建議引產,因為越晚生產、胎盤功能越老化,寶寶胎便也可能先排出而吸入胎便造成肺炎。

2.破水卻沒有陣痛或是合併羊膜絨毛膜炎

    引產可以幫助寶寶快點出生,但是如果發炎情況越來越嚴重,也可能直接剖腹產。

3.妊娠高血壓或是子癇前症

    若準媽咪有高血壓,或高血壓合併水腫、蛋白尿(子癇前症,俗稱妊娠毒血症),那麼寶寶出生是唯一的治療方式!當寶寶足37週成熟了,可以考慮提早引產,減緩高血壓的惡化。

4.胎兒胎心音疑似異常

    若使用胎心音監視器發現胎兒疑似有胎心音異常,由於不能確定胎兒的狀態,也足37週以後,就可以利用催生素引產。這也是對胎兒的一種壓力測試,如果胎兒在催生素下仍舊有胎心音異常,可能就要剖腹產。

5.胎兒可能太大

    糖尿病的媽咪、前胎曾經懷過過重寶寶、孕期體重過重的媽咪,可能會懷有過重的胎兒,生產過重的胎兒可能會造成會陰部損害或是胎兒肩難產而造成母子的危險。所以當超音波測量可能超過4000公克,為了不要讓胎兒增加體重,可提早讓寶寶生產。

不能催生(引產)的條件

◎胎位不正

    由於胎位不正時,自然生產的胎位就比較高,因此現在多行剖腹產。能自然生產是因為自然發動下所發生的情況,因此醫師不會刻意催生胎位不正的胎兒。

◎多胞胎

    理由跟胎位不正相同,特別是靠近子宮頸口的胎兒胎位不正,進行催生會有風險。

◎胎兒真的太大

    健保規定超過4000公克可以給付剖腹產,但由於超音波會有誤差,若測量胎兒超過4500公克,胎兒可能是真的太大,可能會直接進行剖腹產,就不進行催生。若出生時不足4000公克,則此次剖腹會變成自費剖腹產。

◎其他不合適自然生產的狀態

    如陰道有菜花感染。

催生(引產)的方式

    一般來說,引產及催生的方式是使用催產素(oxytocin)來進行,隨著子宮收縮的表現而增加藥物劑量,因此會幫產婦打上點滴,每30分鐘增加劑量。催產素的藥效很短,如果發現子宮過度收縮,停藥後大約5分鐘內就會失去子宮收縮的效果,所以非常安全。

催生可能發生的風險

◎肺水腫

    然而催產素有時可能引起肺水腫,特別是產婦本身有心臟病、高血壓等內科疾病,若催生過程中發現產婦有喘不過氣、血氧下降的情形發生,可能就是肺水腫,此時要趕緊處理。

◎可能會演變成緊急剖腹產

    如果引產前子宮頸仍是很厚實,催生進行就會比較慢,有些醫師會使用陰道塞劑(前列腺素E2或E1)來加速催軟子宮頸,但是這種藥物同時也會促進子宮收縮,若子宮收縮太多卻不能停止,可能因此對寶寶有影響,有可能會演變成緊急剖腹產。

◎催生時間過久,可能造成子宮無力與產後大出血

    因此催生後,不論是自然產或是剖腹產,都要小心產後大出血的危險。

◎催生若合併破水,可能造成子宮內膜發炎

    因為破水可能導致細菌進入產道,會增加風險,若是子宮發炎或是產中發燒,就要剖腹產,而且生完也要小心產後大出血。

 

催生的時機點

    不論是台灣或是美國,由新生兒出生的週數與健康狀態看來,若沒有其他理由,例如母親的健康狀況,要引產(催生)或是剖腹產盡量在39週以後進行;39週以前除非是生產的好處大於繼續懷孕,否則會希望能盡量繼續懷孕,但是不要超過42週。

催生真的很痛嗎?

首先要知道第一產程(規則陣痛到子宮頸全開)通常分為幾個時期:

潛伏期(Latent phase,指子宮頸開始擴張到打開3~4公分之前)→活動期(active phase,指子宮頸打開3~4公分到全開約10公分)→生產

    其實催生(引產)和自然生產是一樣痛的,因為要達到相同收縮程度和頻率才能夠達到自然分娩,只是引產所需的時間可能比自然發動來的久,因此產婦會覺得待產的時間很久,感覺比較痛。

    若是一般自然發動,進來產房時大概都已經是潛伏期後半到活動期,比較快生產。但是催生(引產)的情況下,第一胎的媽咪需要6〜12個小時的潛伏期,然後才進入活動期,接著大概再9小時候就可以順利生產。只有2%的產婦無法達到活動期。

催生演變成剖腹產?

    根據研究,催生(引產)後18小時應該都會足夠讓大部分的產婦進入產程活動期,且不會造成母體或胎兒的風險。若超過這個時間,大概順利自然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同時若已經破水,母子雙方的風險就會開始上升,此時通常會建議剖腹產。

    由於來引產都會有一些原因,因此有可能會比較不容易達到自然生產,特別是第一胎的媽咪,因此文獻指出,引產後演變成剖腹產的機會的確比較高,可能高達1/4;若又超過41週且胎頭還是沒有下降,那麼剖腹產的機會更是一般產婦的12倍!

引產容易成功的條件

◎較瘦的媽咪: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小於30。

◎子宮頸比較鬆軟且胎頭已經下降。

◎胎兒預測體重小於3500公克。

◎第二胎以上的產婦,相對於第一胎轉成剖腹有25%的機會,第二胎以上的產婦約9%。

自然發動vs.引產

 

自然發動

引產

宮縮起始

自然發動

藥物使用後才開始

宮縮強度

一樣

一樣

週數

不一定,37〜42週都可能

建議在39〜42週進行,除非有特殊狀況

疼痛感

時間比較短,覺得較不痛。

時間比較長,覺得痛很久。

無痛分娩

可使用,但有時產程進展太快,來不及用。

可使用,約在子宮頸開4公分時使用,比較能控制時間。

轉剖腹產機會

較低

較高

結語

    能夠自然破水、落紅來發動生產是最好的,但有時寶寶遲遲不願意退房,或是孕婦有健康考量而必須及早引產時,醫師就會請孕婦入院來引產,大部分的孕婦或是家屬此時常會拒絕,但由於醫師對於孕婦與胎兒有醫療照顧上的責任,希望媽咪能夠屏除過去的迷思,在充分理解引產(催生)的必要與風險後,與醫師互相配合,以達到母子均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