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袈裟」竟藏有如此多的秘密!

袈裟,在一般人心中的印象便是佛教出家人所穿的衣服。然而,袈裟的意義絕非僅止於此:它是為求解脫之人所穿法服,因而有著「善哉解脫服」之稱;它更有著自利、利他的種種功德,所以也叫做福田衣。袈裟上的條紋有如田地一般,正是其代表「福田」的象徵──田地有生長的意義,代表了佛法的利己利人、種種功德的相互滋長。

u=1100331214,3102207106&fm=21&gp=0.jpg

  根據《四分律》的記載,佛陀曾經告訴阿難:「過去諸佛著如是衣,得成佛道;未來諸佛亦當著如是衣,得成佛道。」袈裟功德殊勝,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龍善神皆會給予守護。

  著袈裟的功德

  據戒壇經說:「五衣表斷貪,凈身業也。七衣表斷嗔,凈口業也。大衣田相,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並表斷痴,凈意業也。」又據悲華經說:「佛於寶藏佛前,發願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

  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

  二者:天龍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

  三者:「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

  四者:若眾生共相違背,念袈裟力,尋生悲心。

  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摘自釋氏要覽)

  另據大般涅槃經說:「龍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鳥之難」。地藏十輪經說:「有一犯人,被判綁縛棄置曠野之間。頭頂袈裟指許,得免鬼魅之難」。又經雲:「有一獼猴,趁僧不在,戲著袈裟;歡喜跳躍,失足墮谷,命終得生天上。後九十劫,得出世道」。阿含經說:「破舊袈裟,不堪更用,懸於曠野山林;人畜鳥獸,若有見者,得種福善」。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舉袈裟十利,即穿袈裟有十種功德:

  一、以之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

  二、離寒熱、蚊蟲、惡獸;

  三、示現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

  四、是人天寶幢相,可生梵天之福;

  五、穿著之時,生寶塔想,滅除諸罪;

  六、染為壞色,斷離五欲想,不生貪愛;

  七、袈裟是佛凈衣,永斷煩惱而作良田;

  八、消罪而生十善;

  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道;

  十、如甲胄,煩惱之毒箭不能害。

  袈裟的披著法

  有通掛左右肩之通肩,與露右肩披左肩之偏袒右肩兩種。於對佛及師僧修供養時偏袒右肩,若外出遊行或入俗舍時,披通肩法。

  「袈裟」的種類及用處

  主要的凡有三種,它們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稱為「三衣」。

  一、「五衣」:「五衣」梵語「安陀會」,義譯為「中著衣」。此衣是用五條布料,每條一長一短做成,共計十隔。

  二、「七衣」:「七衣」梵語「郁多羅僧」,義譯為「上衣」。此衣是用七條布料,每條兩長一短做成,共計二十一隔。

  三、「大衣」:「大衣」梵語「僧伽黎」,義譯為「眾聚時衣」或「大衣」。此衣共分九品。——「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兩長一短。「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三長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這三品衣全是每條四長一短。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條,每條三隔,共計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條,每條四長一短,共計一百二十五隔。

  「五衣」是平常起臥時用的。也有說是工作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作務衣」。不過在我國來說,僧尼們在工作時,都穿著國式的褲襖,並未著用「五衣」。「七衣」是聽經聞法、誦經禮懺、或是大眾集會時用的,所以它也叫做「入眾衣」。「大衣」是說法、論辯、羯磨,或是面見國王重臣時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