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毀掉一個孩子很容易,你就每天不斷地指責和訓斥他!

說到這個話題,總會想起一些父母斥責孩子的場景,即使是在大街上、商場裡、親子活動場所等公共場所,總會遇到一些父母旁若無人的大聲斥責著自己的孩子。朋友跟我講過一個例子。

有一天,她女兒課外舞蹈班下課正在穿衣服,一位同學的媽媽,不知道什麼原因開始大聲斥責自己的孩子,「磨蹭什麼?趕快換你的衣服……你傻瓜呀,先脫了舞蹈裙…….發什麼呆,做什麼都這麼慢……快點上廁所去,回來回來,你的鞋子呢?不穿鞋子就去啊,白痴啊!……自己把羽絨服穿上出來吧……」一連串刺耳的聲音,朋友陪著自己的孩子穿衣服,悄悄觀察著這個孩子,只見孩子面無表情,對媽媽的斥責似乎無動於衷,眼睛盯著一處,對媽媽發出來的每個指令有點無所適從。朋友想去提醒一下這位媽媽,但看到這位媽媽滿臉的怒氣和急躁動作,也就打消了念頭。真為這個孩子擔憂。

為什麼我們總是指責和訓斥孩子?

☆ 家長的情緒比較負面,容易責備而不是接納孩子。☆ 家長習慣了「棒下出孝子」的邏輯,以為管孩子就是罵孩子。☆ 家長沒有耐心或者能力指導孩子,只會挑毛病。☆ 家長過於自負,在孩子面前擺架子,顯示權勢。☆ 不尊重孩子,不會愛孩子,對孩子的感情不夠深厚。

當孩子做錯事時,你說過這些話嗎?

☆ 跟你說多少次了,你就是不聽!☆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還不快點,做什麼事情都這麼慢!

 你怎麼就不長點記性呢?總是丟三落四的!

☆ 我可為你操夠心了!☆ 不聽話,整天自以為是!

☆ 你想氣死我呀!

☆ 你從來就沒有讓我放心過!

☆ 你真是讓我傷透心了!

☆ 你真是個調皮的孩子!

☆ 不是早跟你說了,你還不信!

☆ 又犯這種錯誤,怎麼說你都不聽!

我們都知道,總是指責和訓斥孩子是不對的、不好的,我們甚至覺得這些話自己從來不會說,但是你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在我們氣憤時還是會冷不防的冒出這些話來。「人之初,性本善」可能是每個人都會背的吧?可是,一到了家庭養育的時候,很多家長就把性善論給忘了。我見過太多的父母像防賊一樣的防著孩子,家裡定下各種「不許」和「不準」,都是以孩子是「犯罪嫌疑人」為前提的。一旦我們認為孩子有錯,那要立刻教育!父母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抓孩子的毛病、找孩子的錯誤上。不僅僅抓已經犯的過失,對過失的萌芽、過失的徵兆都不放過。即便沒有任何萌芽和徵兆,我們還有祖傳的「誅心」論,認定孩子的動機和目的不純、不善。在這層層的監視、抓現行、指責訓斥下,孩子的心理和人格不受傷害才怪。

這樣做會對孩子造成的長久傷害

1.讓孩子產生「我是不好的」的自我認識當家長指責訓斥孩子的時候,他就像一個法官,代表了權威和正義,不容頂撞和冒犯,訓斥的話句句刺耳錐心,比威脅的威力還大。讓孩子產生「我是不好的」的自我認識。從長遠來看,這對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2.孩子會變得畏縮、猶豫,不敢嘗試 總是被指責和訓斥的孩子會變得畏縮、猶豫,不敢冒險嘗試新的領域,因為怕會犯錯。這樣的人生不舒展、不開心,如果別人的生命如蓬勃生長、茂盛生長的花草樹木,那麼總被指責的孩子的生命,就像是被鹽水漬過的蔬菜,萎縮、定型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行為上的猶豫、畏縮源於犯錯的恐懼,更源於內心的不自信,總被訓斥的孩子沒有自尊可言,因為他們沒有得到父母的尊重;沒有自信,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信任;惶惶不安,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接納。

3.孩子會養成自責的習慣總是訓斥孩子,有的孩子會養成自責的習慣,這一類孩子長大後很少能有成就。自責的人在遇到問題時,將首先想到是由誰來負責、認罪,而不是去解決問題。自責的人會被別人很平常的話惹惱,所謂惱羞成怒。他會將周圍的人視為盯著他、評判他的人,而不是同事、鄰居、不相干的路人。越是自責的人越不容易大大方方地承認錯誤,反而找種種理由和藉口推卸責任,有時其狡辯會讓人覺得無理取鬧。自責的人也容易責備他人,就像渾身被毒液浸過一樣,刻薄成性、牙尖嘴厲、心懷惡意,總把人往壞處想,毒害著別人也毒害著自己。

如何正確對待「犯錯」的孩子?

對於父母來說,調整好我們的心態是關鍵。1、換一個角度看孩子要做到不經常指責、訓斥孩子,關鍵是家長的心態和對孩子的認識的調整。要真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信任孩子是向上的、向善的,是追求真善美的。2、做孩子的靠山父母和家庭應該是孩子在外面受到挫折、受到傷害之後,回來尋求慰藉和支持的避難所、療傷處,是他充電、療養、學習、進步的休養生息的靠山,而不是法院,由最親密的人、最仰仗、信賴的人給予批評、指責、定罪、懲治。請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您的家,它是孩子的靠山還是審判所?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當我們看不慣孩子行為的時候,要做到減少對孩子的指責和訓斥。1、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告訴他這些不當行為造成的影響和後果。尤其是對他人、對自己的負面的影響以及立即的、近期的後果,而不是「將來就會如何如何」這種讓孩子看不見也想不到的結果。明確告訴孩子你的觀點和立場,感受與想法,例如:「我不同意這樣,我不喜歡這樣,因為……」,「看到你這樣我挺失望的,因為……」因為的後果列出你的原因、你看到的影響和結果。2、針對孩子的「錯誤」採取措施,而不是停留在責罵孩子上。

訓斥和指責是破壞性的,而建設性的,正向的是:教導、傳授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分析問題,了解自己言行的前因後果,從而從過失中總結教訓並習得新的方法。3、家長能夠更冷靜、客觀、包容地看待孩子的「錯誤」。如果家長能夠更冷靜、客觀、包容地看待孩子的「錯誤」,尤其是掌握了一定的知識——關於兒童發展與成長的心理知識,我們就會發現,有的時候真不一定是孩子的錯誤。 

孩子的世界其實很簡單,密切來往的人都是父母、家人、老師、個別同學。孩子身上的「問題」也好,「特點」也好,基本上都源自家庭和他的被養育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書上會說,孩子的問題都是家庭、家長的問題。話雖沒有那麼絕對,但也確定點明了孩子與家庭、家長之間的關聯。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