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讚美,不如給孩子不怕失敗的勇氣

作者:書摘

文│岸見一郎

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

有些小孩認為別人幫助自己是應該的,他只關心別人有沒有為自己做些什麼〈包括有沒有稱讚自己〉。這樣的小孩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是繞著自己而轉。的確,人無法離開他人生存,我們希望自己是屬於這個世界的一份子,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這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我們是待在這個世界「中」沒錯,但不是「中心」。

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會認為,我活著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這個主張是正確的。但是,假如他這麼主張,那麼當別人提出同樣的主張時,他也必須承認。也就是說,既然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在這個世界上,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在這個世界上。

我舉一個自身的經驗。我曾因為心肌梗塞昏倒,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某天,在術後傷口尚未完全恢復時,我必須搭電車到某個地方。外面的人並不知道我動過手術才剛出院沒多久,當然,也就沒人讓座給我。即使我臉色蒼白,感覺快要昏倒,我也沒有理由對別人不讓座給我這件事生氣。當然,假使我真的昏倒了,大多數的狀況下,一定會有人來幫助我,但是這樣的幫助只能說是他人的好意,而非他人的義務。

自己沒開口,別人不可能知道你需要什麼。因此,當我們開口時,不應該用命令的語氣,而是要用拜託的語氣。

相對的,當我們自己幫助別人時,聽到別人對我們說「謝謝」確實很開心,所以我們也會想對別人說謝謝,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對我們說謝謝。這時候,即使別人沒有注意到我們做的事,我們也不應該感到不滿。習慣在被稱讚的環境中長大的人,這時候就會要求別人必須以某種方式回報自己,因而引發各種問題。幫助別人,不應存有期待回報的心。

想要達到這個境界,第一步要做的是把他人看作是同伴而不是敵人。很多人即使可以喜歡自己,卻沒辦法把別人看作是同伴。尤其是在被責罵的環境中長大的小孩,很難把他人看作是同伴。老是挨罵、害怕失敗的小孩,慢慢地會失去積極主動做事的動力。當然,更別說要對他人做出貢獻。

但是,這並非無解的難題,只要他遇到一個把自己當作同伴的人,哪怕只有一個,當他知道這個世界有自己的同伴,他一定會改變。他不再只關心自己,也會關心其他人,並且想幫助他們。因為他知道,只有自己並不完整,別人也承擔了一部分的自己存在著。

正因為有這樣想法,被賦予勇氣的小孩才會主動幫助別人,並在遇到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事情時,能夠毫不愧疚地接受他人的幫助。或許很難想像,確實有些小孩完全無法信賴他人,什麼事情都由自己一肩扛下,直到自己走投無路為止。

不害怕失敗

被賦予勇氣的小孩不會害怕失敗,他會依照自己的判斷行動,因為他喜歡為他人做出貢獻,並且從不感到厭倦,和那些只考慮自己,一失敗就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的小孩完全不同。

被賦予勇氣的小孩,只會關心一件事,那就是怎麼解決課題。但是害怕失敗的小孩不但不會解決課題,還只會關心自己。他們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失敗,害怕到甚至不願試著去解決課題。被賦予勇氣的孩子們則不會這麼想。他們不在意別人的評價,即使解決課題了,也不會藉此炫耀,或表現出自己很厲害的樣子。他們從不用可能性作為藉口逃避課題,或認為「我現在只是不想做而已,只要我想做就一定做得到」。

總之,這些小孩遇到課題,就會從做得到的地方開始,一點一滴地去解決。這就是勇氣,阿德勒把這種勇氣稱作「不完全的勇氣」、「失敗的勇氣」〈Adler Speaks〉。這比起害怕失敗、連跨出第一步試著解決課題都不敢要好太多了。

不斷重複同樣的失敗確實是個問題,但沒有失敗就學不到任何東西。考完試後立刻對答案的人可以避免下次犯下同樣的錯誤,若不敢直視自己人生的缺點和錯誤,重新改過,下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

摘自 岸見一郎《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遠流出版

Photo:Alpha,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曾琳之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