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變腎病的病人新希望

唐先生是一個四十五歲的生意人,他從三十歲就開始有成年型糖尿病,平常血糖都用口服降血糖藥物及胰島素控制得不錯,血壓都維持在 120/80 mmHg,最近幾年因為生意上的應酬,他開始大吃大喝,菸酒不離口,而且口服降血糖藥物及胰島素的注射也是偷工減料,最近數月他發現頭暈、視力模糊、運動性胸痛、小便有泡沫、手腳麻木,檢查發現他的血壓上升至160/90 mmHg,有視網膜病變、高血脂及狹心症、蛋白尿及輕度腎衰竭、神經病變等,於是他到腎臟科門診開始接受正規的治療。

以上這個病人說明了糖尿病控制不良的後果。根據台灣的統計,糖尿病佔了十大死因的第五位,腎臟病則佔了第七位,而在慢性腎衰竭及洗腎病人的原發疾病當中,糖尿病腎病變佔了第二位,尿毒症病人的住院率及死亡率當中也是以糖尿病人為最高,事實上糖尿病腎病變病人大都合併有小血管病變(眼睛、神經)及大血管病變(動脈硬化,如狹心症及中風),因此預後並不好,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糖尿病腎病變是可以預防的。

糖尿病腎病變的自然病程分為五期(共約十至二十年):第一期(腎臟肥大及腎功能亢進期)、第二期(寂靜期)、第三期(微白蛋白尿期)、第四期(蛋白尿期)、第五期(腎衰竭期),一旦進入蛋白尿期,血壓就會慢慢上升,而腎功能則會慢慢惡化,最終則幾乎一定會變成尿毒症,但是若提早發現微白蛋白尿,並嚴格控制血糖及血壓,則能避免腎病變進行到下一期,事實上最近數年美國及英國花費好幾億美金針對幼年型及成年型糖尿病的研究,發現控制血糖及血壓在正常範圍的確能預防及改善小血管病變(包括糖尿病腎病變)。

因此糖尿病病人平時在家一定要每日用血糖計測量飯前及飯後血糖,同時用血壓計測量血壓,並定期去看醫師(千萬不要自己診斷、治療及使用來歷不明的藥物),這時候醫師會定期(每三個月)用糖化血色素來追蹤病人的長期血糖,同時會用血清肌酸酐倒數與時間做圖的直線下降斜率來追蹤腎功能惡化的速度,也會評估飲食治療與各種口服降血糖藥物及胰島素的使用方法及劑量,例如最近發現血管張力素轉換及受器阻斷劑可能可以降低蛋白尿及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至於低鹽飲食則能改善高血壓,而低蛋白飲食則能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速度,醫師也會注意病人的視網膜病變、高血脂、神經病變及大血管病變等系統性的併發症,因為糖尿病是一個系統性的疾病,腎病變(尤其是尿毒症)也是一個系統性的疾病,所以病人必須要能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預防糖尿病的各種併發症。

總之,糖尿病腎病變是可以預防的,而且事前預防的效果遠比事後的治療有效,其密訣在勇於面對事實,有信心接受挑戰,接受醫護人員的幫助,並慶幸能活在充滿希望、創新、發明的二十一世紀。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