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內疚偶爾對孩子凶,好孩子才不是誇出來的!

別再內疚偶爾對孩子凶,好孩子才不是誇出來的!

文丨盧璐說 (ID:lulu_blog)

我發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真是倒黴的一代。

我們小時候,育兒理論是,什麼都是孩子的錯。

這個小孩不聽話;那個小孩不用功;這個小孩調皮搗蛋;那個小孩撒謊騙人。

70、80後,很少聽到沒有挨過打的孩子。拎起來打屁股是正常的,用皮帶綁起來抽,拿著搟面杖掄,甚至直接扇耳光,也都有聽說過。

我也挨過打。打得最重的那次,是五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50分。我媽按著我,我爸打,拿塊小木板,噼裡啪啦,伴隨著我拼命的嚎叫聲,記憶深刻。我皮厚,屁股沒有被打腫,後來小升初,我數學96分。

終於輪到我們做父母,結果育兒理論變成了,什麼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沒有盡到責任,沒有精心專心,沒有有效陪伴,沒有教養內涵,沒有經濟能力去買幾百萬的學區房,沒有掙得贏家人生,你看人家王思聰。

頭頭是道,句句在理,還真是這麼回事兒。可是怎麼聽,怎麼心酸,請允許我先去牆角裡哭一會兒再來。

我是一個焦慮的母親,自從有孩子以後,一直自發自覺的拼命努力學習,看了很多兒童教育書。書裡講的都是正面鼓勵,積極贊美,用心陪伴;附著圖文並茂的介紹,如何開發,如何獎勵,如何鼓舞,如何正面引導,但是沒看到哪本書,有提到懲罰,就算提到,也僅僅是在陳述弊端。

一句話,現代育兒理論的基點是:孩子們都是天使,懲罰天使的必然是魔鬼。你是不是想下地獄?

我謹尋七年教育理論之後,才明白,育兒專家們沒錯,每個孩子都天真,善良,純潔無比。可是人性孱弱,有善有惡。人性中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弱點,僅僅靠贊美和鼓勵,無法跨越。

我確信所有做了父母之後的人,對孩子說過的最多的話,絕對不是“我愛你”,而是“不行”,“不要”,“不可以”!

人類的價值觀完全是後天社會屬性的表現。吃飽喝足,少出力,多偷懶,找個地方躺下來曬著,才是人性的本能。

所以,在我來看,育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絕對不是如暴風雨一樣猛砸下來的贊美和鼓勵,也不是永遠細聲慢語的耐心陪伴。育兒中最重要的是:制定規矩,透明公平,獎罰分明。

孟子三千年前就說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有一次我一個人帶著倆孩子趕火車。子覓看見別的小孩吃巧克力,她也要。我包裡有巧克力,但是檢票的時候,抱著她,牽著思迪,拉著箱子,背著自己的包,還垮了一個袋子。我實在是沒辦法掏出巧克力,撕開袋子。還要提防著她不會把巧克力掉地下,或者化在手裡,摸得滿臉都是。所以我跟她說:“等一會兒,上了車就給你。”

也許是餓了,也許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面,她煩躁不安,被拒絕後,就開始發脾氣,坐到地上,嚎啕大哭。

火車站的地有多髒,我就不形容了。我試圖去把她拉起來,她全身的力量,拼命往下拽。子覓是個很胖的小妞,那時三歲,差不多三十斤了,跟個秤砣一樣,根本拽不起來。

一個卷毛混血兒在地上嚎叫,恨不得全候車廳的人都來圍觀。人越多她哭的越厲害,我怎麼提也提不起來。所有人的票都剪完了,再不走就晚了。

我沒辦法,咬著牙,使勁的把她提起來,她還想再往下墜,還沒等她再坐下去,我手起手落的就狠狠的在肉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子覓被震住了,一下子就止住了哭聲,驚恐地看著我。

我把她抱起來,讓她勾住我的脖子,我厲聲厲氣地說:“不許再哭了。抱住我,我們上火車。”

旁邊思迪看到媽媽發脾氣了,也是有些驚恐。跟著我拼命的跑,沒有和平常一下,喊累喊跑不動。

我如逃難一樣,跑上車。還沒坐定,火車就開了。

我是個粗魯的母親,思迪子覓,我都打過屁股和掌心。不過現場拎起來,當著人的面揮手就是一巴掌的次數非常少見,所以這一次,我一輩子都會記得。

我想如果把這拍了視頻,請專家點評。專家肯定會說,今天子覓的表現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她能坐在地上哭,那是因為平常的時候,我對她放任。打孩子是不對的,尤其是在烏泱泱好幾百號人的公眾場合。估計還會有更有效的建議是,最好不要一個人帶著兩個幼齡孩子出門,火車站是非常危險的地方,總要有個照應……

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我首先要完成的事,是趕上這輛火車。其他的事兒,容我喘過氣來再說。

真實生活中,有很多當口,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如專家說的那樣,細心耐心,閒庭信步。這就需要成人和孩子之間建立一種相互馴養的默契關系,彼此知道對方的底線,遵守游戲規則,才能一起快速的走過。

如果說我這次是一個意外事件,那我朋友兒子挨打,則是“厚積薄發”的必然。

我朋友的兒子三歲時,喜歡拿家裡廁所刷,當作一柄劍迎風揮舞。為了增加效果,自己還會去馬桶坑裡沾點水,甩的客廳裡一地水點。

讓我們坐下來慢慢說。三歲左右,是從嬰兒期到幼兒期的一個轉型。孩子們需要不停的挑釁父母的極限,從中證實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探索自身能力,吸引注意力,擴張自己的根據地。

給他買塑料劍,木頭劍,甚至干淨沒用過的馬桶刷,爸爸媽媽陪著舞,都沒有用。因為兒子知道,只要他一揮馬桶刷,所有的大人都會朝他靠攏。五千年前,周幽王烽火戲諸,也就這麼個效果,不過結果更慘烈,丟了整個帝國。

有陣子,他們把馬桶刷藏起來。問題是,去朋友家玩,兒子會把別人的馬桶刷拿出來,在別人家的客廳裡舞,可以腦補一下尷尬指數。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知道,專家們對此有什麼辦法?不是分析原因,不是提出看法,而是有什麼有效意見,可以改變這個客廳地板上橫著一個滴水的馬桶刷的問題?

後來我朋友有一次,把兒子提起來,褲子拽下來,朝著屁股啪啪啪一頓。兒子白白的屁股上,全是紅色的巴掌印。打完之後,他把自己鎖洗手間裡,看著自己嗡嗡發麻的手,對著鏡子說:“你真是個不稱職的父親。”

從此兒子知道,玩馬桶刷會屁股疼。在自己長得比爸爸高之前,這個家裡還是老爸的地盤。偶然還會偷偷再玩一下,阿姨警告:“再玩,我就去告訴你爸爸。”兒子一臉不滿,摸摸屁股,也就放棄了。

現在兒子已經十歲了,問他為什麼那麼愛玩馬桶刷。已經長到一米五的半大小子一臉迷茫地搖頭,“怎麼可能?你們在污蔑我?”

我並不是在推崇懲罰孩子,我是推崇制定規矩。規矩制定後一定要嚴格遵守,不可以輕易放棄。

成人不應該依仗自己更高更大更強壯更有力,把懲罰作為一種優於孩子的特權。但是在育兒的問題上,懲罰也不應該是一個有意被淡化的話題。懲罰是一把鋒利的寶劍,可以切肉,也可以切手指頭,但是就因為怕切到手指頭而鎖到抽屜裡面,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如果說,規矩是壘起來的牆,懲罰就是孩子們失控後,撞到牆上的蘑菇包,撞得越狠,記得越牢。孩子都是一個個的小人精,這次在這裡撞到了,知道了疼,下次絕對盡早拐彎,只留個優美背影。

這個世界上原本就沒有天生的好孩子。每個好孩子都是七分的贊美,三分的懲罰,十分守規矩。

父母和孩子,雙方協定,共同認可,再一起制定規矩。言必信,行必果,對於父母也對於子女。

契約精神,始於孩提。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教育百師通觀點,解釋權歸文章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