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M華文理解作答技巧 (供參考)

SPM華文理解作答技巧 (供參考)

現代文閱讀理解

近年來,"現代文理解"在大馬教育文憑華文試卷二所佔的"地位"日趨重要,越來越具挑戰性,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許多考生在現代文理解一環答不到點上,這反映出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不全面。因此,考生們應在這方面加強本身的閱讀與理解能力。

現代文閱讀理解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它的提高需要學生進行相關知識與技巧的積累,需要一篇又一篇地閱讀文章,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進行練習。只有通過持之以恆的積累,閱讀解題能力才有可能進入游刃有余的境界。

考生在閱讀篇章時,要盡量要求自己能做到以下幾點:

1 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2 能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3 能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4 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5 能聯系文化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評價;

6 能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

7 了解作品幾種常用的描寫方法及其作用。

一、如何整體感知文章?

"整體感知"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將一篇文章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通讀全篇,觀其大略,對材料所承載的主要意思、作品的結構特征、作者的情感態度和文章的寫作意圖做到完整認知、全面把握。

在進行文章的整體感知時,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 感知文章基本內容

a. 瀏覽標題,領悟基本內容。

b. 通讀全文,把握材料的要義,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i. 如果是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要弄清楚文中寫了哪些人,其中主要人物是誰,圍繞主要人物選取了哪些事件來寫,哪些事件詳寫,哪些事件略寫等。

ii. 如果是以敘事為主的記敘文,要抓住記敘的線索和要素,弄清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明確文中重點敘述的是事件的哪一過程。

iii. 如果是寫景狀物類的記敘文,則要弄清文中寫了哪些景、物,著重描繪景、物的哪些方面,分別抓住它們的什麼特點來寫的等等。

2. 感知文章思路結構

3. 感知文章中心主旨

一天早上,我決定嘗試一種經歷。我戴上眼罩,眼睛完全看不到東西,跌跌撞撞地走進屋子。我試著完成失明狀態下最簡單的任務:

我想喝水,卻將水龍頭對准自己的衣袖。

我走到冰箱前拿果凍。結果我弄出來的是花生三明治味道怪怪的。

我想看書,卻看不見。

我想看電視劇,結果既看不到圖像,也無法跟上劇情。

我想將一張唱片放到唱機上,卻分不清我想要的唱片是哪張。

最後,我坐在起居室中央的地板上感到非常沮喪。從那天早上過後,我再也沒有像從前那樣看待殘疾人。

有一天,我想小睡一會兒,但孩子已在我床上睡著了。我不想吵醒他,於是我在他的床上躺下。真是糟糕透了!我翻來覆去,無論采取何種睡姿,床上的彈簧和床墊老是抵著我的背脊令我無法安睡。小孩平時總是抱怨他的床,但他的麻煩一直未得到解決。現在這個問題擺在我面前,我一下子明白了。 ([美]柯特•漢克思《穿著別人的鞋子走路》) 

思考 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件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寫這些事的用意是什麼?

解答 

我們運用歸納法可以概括第一件事的主要內容:戴上眼罩喝水、拿東西、看書、看電視、聽音樂,這是對盲人生活的嘗試,結果因為諸事不便,心中非常沮喪;

通過梳理記敘的要素可以概括第二件事的內容:事情的起因——孩子睡了"我"的床,"我"無處可睡,經過——"我"睡在孩子的床上,結果——無法入睡,因此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睡孩子的床無法安睡"。

 對於作者的寫作目的,可以通過看標題和分析文章內容的方法來把握。這篇文章的題目《穿著別人的鞋子走路》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地告訴人們,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文中所記敘的兩件事都是處在別人位置上的感受,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二、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

所謂主旨,是指作者寫作的意圖、目的。它是閱讀文章的重點所在。理解文章的主旨一般有以下方法:

1. 分析文章標題

2. 分析文中的議論抒情句

例1

……人生最有意義的事將會對我們產生恆久的影響,會成為我們一生中一直閃亮的燈塔,會影響到我們人生的航線和生命的質量。

我常常在想,生命裡最有意義的事,往往就靜默於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卻會在你生命的某一時刻,呈現出強烈的意義來。

那是一年夏天的事。…… (《夏日原野上的追趕》節選) 

這裡節選的是文章的開頭,它以精辟的議論開宗明義地告訴讀者: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會對我們產生恆久的影響","會影響到我們人生的航線和生命的質量"。

3. 抓住文中人物的重要語言去分析

4. 分析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5. 運用歸納法概括文章的主旨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一年,然後到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茫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裡,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月是故鄉明》節選)

思考 作者描寫世界各地美妙絕倫的月亮,其用意是什麼?

說明

無論是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茫湖上、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還是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上,作者所見到的月亮,都比不上在家鄉所看到的月亮,它們無時無刻不勾起作者對家鄉那輪月亮的思念。因此,寫世界各地的月亮,目的是為了和故鄉的月亮形成對比,突出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三、如何理解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作用?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是閱讀文章的基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把握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1. 理解多義詞的選項。

有時,遇到多義詞,要結合上下文,借助工具書,弄清詞語用的是它的本義還是引申義,亦或是比喻義。

例1 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熱愛生命》)

 "豐盈"一次有兩個含義:一指身體豐滿,二指富裕。從文中看,形容生命的價值,應該選用"豐富"這一詞義。

例2 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 

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 (《小橘燈》)

"朦朧"的兩個詞義分別是"月光不明"和"不清楚,模糊",在文中,用來形容小橘燈的光,很明顯應該用後一個詞義。

例3 天使的聲音在耳邊吹拂,這是老師的嗎?我怔了一下,緩過神,這"批評"

是對著我的嗎?怎麼聞不到硝煙味?

"硝煙味"在這裡運用的是比喻義,指老師語氣的嚴厲或大聲的批評、呵斥。

2. 揣摩詞語的指代義或概括義。

記敘文中有些詞語具有一定的指代意義,往往用來指代文中的一些人、事、物、景,其指代的對象一般出現在前文中。我們可以從上文中由近及遠地尋找,理解其含義;有些詞語概括能力很強,往往提示或總結某些內容,理解時候要結合上下文的有關內容,正確理解它的概括義。

例4 對於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議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 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不敢肯定父親對於這個計劃是不是進行了商談。 (《我的叔叔於勒》)

文中的代詞"這個"指的就是前文提到的用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的計劃。

3. 揣摩詞語的特殊含義。

特殊含義是指詞語在特殊的語境中所具有的臨時性含義。

例5 鳥兒將巢安在繁華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 (《春》)

"賣弄"的本義是有意地顯示自己的本事,帶有貶義色彩,但文中指鳥鳴的清脆悅耳,烘托出春天和悅的氣氛。

例6 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碾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故鄉》)

文中的三個"辛苦"因為指代的對象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含義。第一個"辛苦"指如"我"一樣的奔波勞碌;第二個"辛苦"指如閏土一樣的辛勤勞苦;第三個則指如官紳一類人的生活,他們行為放縱而凶暴,胡作非為。

4. 理解詞語的深層意義。

有時,對詞語的理解不能從字面分析。要注意聯系上下文乃至全文的內容,聯系全文的主旨和作品的寫作背景去理解,從中窺見詞語的深刻含義。

例7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故鄉》)

 文中"大約"和"的確"看似矛盾,其實隱含深意:從前文所敘述的情節並不能斷定孔乙己一定是死了,所以說是"大約",但是,聯系孔乙己生活的時代背景,聯系作者的寫作意圖去理解,作為失去謀生能力的孔乙己,"死"是其必然的結局,所以說是"的確"。在輕描淡寫之中,控訴了那個社會制度的惡罪。

例8 一踏進兩行菜籃的中間,就總會感覺到菜籃的後面那一雙雙渴望的目光。……若是你搖搖頭走開了,你背後的目光便暗淡下來。 (《買菜的心情》) 

"暗淡"一詞形象地表現了賣菜人心中的失望。

我茫然無措地搜尋著來自它周圍的威脅物。顯然,我沒有找到,只能任憑它像個不規則的亮點在遠處的蒼穹中變得越來越恍惚。正是在這種恍惚中,我下意識地瞅瞅我那照相器材:探出去的長鏡頭像槍口一樣,正瞄准了這只無辜的小生靈。頓時,我明白了我的錯誤。它是擔心,我按住快門的手會在瞬間發射出奪命的子彈。 

(《鏡頭下逃命的藏羚羊》)

思考 根據文意,說說下面加點的詞語"錯誤"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說明

我們在理解"錯誤"這個詞的含義時,一定要放在語境中去考察。

從前文可以知道藏羚羊受到了威脅,而"我"在看到自己的照相器材時知道了它所受的威脅來自於"我"那形狀像搶的長鏡頭,再結合語段的最後一句話就可以正確把握"錯誤"一詞在文中的含義。

四、如何理解記敘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

要理解文章中重點句子的含義,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重點句子",它一般指那些能夠表現文章中心、突出人物性格特征、體現人物內在情感或其他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

1. 從關鍵詞語入手理解句子含義。

例1 第二天,他在陽光溫暖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室裡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疊好,放在門口。闡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送一輪明月》)

要理解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首先要從關鍵詞"明月"入手,"明月"的特點是照亮黑暗,而小偷的心靈之地正缺少"明月",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禪師以自己的行為感化了小偷,使他從黑暗的生活中走出,有了光明的人生。

2. 結合寫作手法,體會句子深層的含義。

例2 過了一陣之後,作家又覺得未改行,原來創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擺渡》)

從句子所用的表現手法看,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作家的作用比作是渡工"擺渡",我們抓住他們的共同點"由此岸到彼岸"即可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作家的作用在於用自己文章中的真情實感去感染讀者,引導人們淨化心靈,走向精神升華的彼岸。

3. 聯系作者情感、作品主旨理解句子含義。

例3 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散步》)

"妻"的背上是兒子,"我"的背上有母親,我們兩人的背上,背負著的其實整個家庭的重擔。從文章的寫作意圖來看,作者所要表現的不僅是中青年人對家庭的承前啟後的重任,也表現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理解了這一點,便不難理解畫線句子的含義:我們(中青年人)的背上承擔著整個家庭和社會的重任。

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背影》) 

思考 文中畫線的句子有什麼含義?

說明

要理解畫線句子的含義,可以從理解詞語"聰明"入手,文中所說的"聰明",其實是事後反省自己時的自責之語,這裡是反話,意思是責備自己當時"聰明過分",其實是一點也不聰明。

五、如何欣賞作品中的形象?

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寫景狀物類散文中的景、物等藝術形象。

每逢山溪水漲,他就守候在溪邊,把他的學生一個一個背過小溪。驚悸的濁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聲遠播,某報撰文頌曰:《人橋》!

不久,他被提拔為文教班主任。

接替他的,是一個較小的姑娘。姑娘沒有勇氣涉過小溪,更談不上背孩子渡水, 於是一到雨天黃昏,對岸就排著一支家長的隊伍,一律褲腿高挽。

姑娘開始了奔波。她給文教辦寫信,向教育局長報告,跟家長爭吵,掏出自己的工資帶頭集資……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橋。孩子們可以順順暢暢上學了。

姑娘至今還在山村小學,教著四年級的50名學生。 《橋》 

思考 小說《橋》中的兩個人物做著幫學生過河的同一件事,但人物形象有沒有差別?

說明

我們通過對小說故事情節的分析可以知道:前者背學生過河,顯得陳舊落後,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後者想方設法在河上架起一座橋,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能夠順應今天時代發展的需要。

下面就來談談欣賞的方法。

1. 欣賞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1) 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

i. 從情節入手,把握人物思想性格。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在情節發展之中表現出來的,並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逐步完善,所以要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故事情節之中理解其思想性格。

半年後,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員工,總經理對新員工又交代了一次"不要走進那個沒掛門牌的房間"。

這時,有個年輕人在下面小聲嘀咕了一句:"為什麼?"

總經理滿臉嚴肅地答道:"不為什麼?"

回到崗位上,那個年輕人還在不解地思考著總經理的吩咐,其他人便勸他只管干好自己的工作,別的不用瞎操心,聽總經理的,沒錯。

年輕人卻好奇地偏要刨根問底。眾人便拿出公司的規章制度,提醒他別砸了手裡讓人羨慕的飯碗。

可年輕人偏偏來了犟脾氣,非要走進那個房間看看。

他輕輕地扣門,沒有反應,再輕輕一推,虛掩著的門開了。不大的房間裡只擺了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一個紙牌,而且沾滿了灰塵,上面用紅筆寫著幾個字——把紙牌送給總經理。

年輕人十分困惑地拿起那個已沾了許多灰塵的紙牌,走出房間。

這時,聞知年輕人闖入了那個禁止進去的房間,又拿出一個紙牌,有人開始為他擔憂,有人替他出主意,勸他趕緊把紙牌送回去,大家同情地表示:一定替他保密,誰也不說他曾進入那個房間。

可年輕人卻謝絕了眾人的好意,乘電梯直奔15樓的總經理辦公室。當他將那個紙牌交到總經理的手中時,總經理一臉笑意地宣布了一項讓他震驚的結果——"從現在起,你被任命為銷售部經理"。

…… (《虛掩著的門》)

說明:文章通過對年輕人走進了一間明令禁止進入的房間,並拿出一張紙牌交給總經理從而得到重用的情節,表現了年輕人不被條條框框束縛、勇於走進某種"禁區",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特點。

(2) 通過分析小說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入手,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丫姑野性,膽子比人的個兒還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辮子七盤八繞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齒咬著辮梢兒,光了腳丫子,雙手合抱比她的腰還粗的樹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上樹梢,岔開腿騎在樹杈上。

說明:這段文字運用外貌和動作描寫表現了丫姑的野性和膽大。

六、牛刀小試

一鍋熱湯熱騰騰的竄出淡灰色的煙霧,便讓人覺得幸福,表示年節到了,五十年代,只有年節,才有可能在桌子上擺放一鍋上好的熱鍋,讓人垂涎欲滴似的,等待開動。

爸爸上桌了,嚴肅地說了一聲:"吃吧!"

孩子們飛快地把筷子斜斜插出,仿佛尋找隱伏於鍋底的寶物,一筷接一筷,在青菜與豆腐鋪底而成的火鍋中,找尋細細小小的碎肉片,將它慢慢地放入口中,混著口液,眯著雙眼,讓細肉輕輕在口腔裡滑動游移,悄悄地溜進食道,落入胃、腸之間。

一塊肉,給人無比的幸福。

五十年代的幸福好簡單,也好值得回味。 節選自游乾桂《譜寫幸福的滋味》

1. "隱伏於鍋底的寶物"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

2. "將它慢慢地放入口中,混著口液,眯著雙眼……"表示出的是

A 食不下咽的模樣。

B狼吞虎咽,差點噎住的模樣。

C慢慢品嘗,舍不得吞下去的模樣。

D食物太燙,沒辦法一口吞下去的模樣。

3. "五十年代的幸福好簡單",意思是

A 當時的人心思單純 B 當時的物價比較低廉

C 當時的人比較知足惜福 D 當時的人比較重視過年

答案: 1碎肉片 2 C 3 C

年輕的時候,總是緊緊跟隨周遭的人群,急著向前走,急著想知道一切,急著要得到我應該可以得到的東西。卻要到今天才能明白,我以為我爭奪到手的也就是我拱手讓出的,我以為我從此得到的其實就是我從此失去的。

但是,如果想改正和挽回這一切,卻需要有更多和更大的勇氣才行。人到中年,逐漸有了一種不同的價值觀,原來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竟然不再那麼重要了,而一直被自己有意忽略了的種種卻開始不斷前來呼喚我,就像那草葉間的風聲,那海洋起伏的呼吸,還有那夜裡一地的月光。

多希望能夠把腳步放慢,多希望能夠回答大自然裡所有美麗的生命的呼喚!

節選自席慕蓉《生命的滋味》

1. 第一段的意思是

A 時光易逝,青春不在。 C 得到了名利卻迷失了心靈。

B 說明欲速不達的道理。 D 年輕時常隨波逐流,缺乏主見。

2. 第二段"不同的價值觀",指的是心靈的

A 落葉歸根 B 返璞歸真

C 改邪歸正 D 萬境歸空

3. 根據本文,下列何者不是"大自然美麗生命的呼喚"?

A 年輕的歡笑聲

B 草葉間的風聲

C 海洋起伏的呼吸

D 夜裡一地的月光

答案:1 C 2 B 3 A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湧,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棵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叢樹間篩灑而來,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逼近窗來,助我淒涼。 節選自梁實秋《雅舍小品》

1. 本文主要在描寫雅舍的__________________。

2. "山頭吐月,紅盤乍湧"是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文中的描寫,"地上陰影斑斕",呈現出的是什麼景象?

A天空烏雲密布

B 水潑撒到地面上

C月光透過窗櫺,照射到屋內

D月光透過樹葉隙縫,照射在地面上

答案: 1月夜景象 2月亮漸漸從山邊升起的樣子 3 D

中國的文字實在奇妙,單單一個"忍"字,拆開來的意思就是心頭一把刀,可見忍耐是一門多麼艱難的功課。

在逆境中要忍耐,不要讓不順利的環境、失意的打擊一再影響自己,只要堅持信心,繼續努力,逆境也會化為順境。

在貧寒中也要忍耐,貧寒不足以消磨一個人的志氣,只有視貧寒為恥辱的人,才會陷自己於進退失據中。

失意中固然要忍耐,避免因為一時失意、他人的冷淡而憤世嫉俗,怨天尤人。

得意中固然要忍耐,人常得意忘形,驕傲自負,這時更應警惕,虛懷若谷,當能給自己營造一個更成功、更和諧的環境。

節選自杏林子《忍耐》

1. "在逆境中要忍耐,不要讓不順利的環境、失意的打擊一再影響自己",意思近於

A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C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B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D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2. 作者為什麼認為"得意中更要忍耐"?

3. 根據你對"六書"的認識,"忍"字應該是

A 象形字 B指事字

C會意字 D 形聲字

廣告

答案: 1 B 2過於驕傲容易導致失敗 3 D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句話雖然聽來未免迂腐,可是,仔細想想,它卻有很值得我們遵行的地方。

"靜坐常思己過",是一種反省的功夫。我們假如常能在靜下來的時候,想到自己在做事或待人方面有疏忽有虧欠的地方,自然就減少了對人抱怨嫉恨或報復的心情;也同時由於明白了自己的過失而得到一些警惕,以後將不致再犯同樣的過錯。這是前人勸我們"靜坐常思己過"的真正意義。

至於"閒談莫論是非"則更是我們為人處世的一條金科玉律。

把談論別人是非的精神用來"常思己過",既可減少得罪人的機會,又可隨時改正了自己的缺點,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有人說:"假如我們都知道別人在背後怎樣談論我們的話,恐怕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了。"這並不是一句否定人與人之間友情的話,相反的,它正可以告訴我們,對背後的閒話盡可不必去認真打聽和計較。

要知道,人們背後一時興之所至,談到了你的過錯或缺點,說了對你不利的話,這是人之常情。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爾一兩次順口說來的話,也並不證明他不夠朋友。假如你不知道,這事情就會和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

可是,假如你時常擔心別人背後對你的談論,而要千方百計地去打聽的話,傳話的人可能會把事情誇張些或歪曲些。這樣一來,本是無意之間的閒談,就會成為相當嚴重的有意的中傷,當然就會影響到朋友之間的感情。 節選自羅蘭《寬以待人》

1. 下列哪一項不是"靜坐常思已過"的好處?

A減少得罪人的機會。

B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C明白了自己的過失而得到一些警惕。

D反省別人對待我們有哪些疏忽或虧欠的地方。

2. "假如我們都知道別人在背後怎樣討論我們的話,恐怕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了。"這句話主要的用意是在提醒我們什麼?

3. 本文認為,人們背後一時興之所至,談論他人的過失或缺點,是

A 不夠朋友的表現 B 歪曲事實的表現

C 人之常情的表現 D 性格卑劣的表現

答案: 1 D 2背後的閒話不需認真計較 3 C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讀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榮譽,少讀也不能算羞恥。少讀如果徹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游,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則如馳騁十裡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節選自朱光潛《談讀書》

注:十裡洋場:比喻熱鬧繁華的地區。

1. 作者認為,真正的讀書應該是

A 多讀而不求甚解 B 熟讀深思好的作品

C讀書多是最高的榮譽 D 書讀得少的人通常興趣也比較低劣

2. "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意思是

A 為了提高身份與地位而讀書 B 為了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

C 可以出口成章,充實內涵 D 想賺大錢住豪宅

3. 根據本文,哪一個不是讀書的目的?

A 自己受益 B 變化氣質

C 受人尊敬 D 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

答案: 1 B 2 A 3 C

在海邊撿起的這一枚貝殼的時候,裡面曾經居住過的小小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小居所卻有許多精致、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呢!

比起貝殼裡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在千年以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節選自席慕蓉《貝殼》

1. 本文表現出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2. 作者從一枚小貝殼中得到什麼啟示?

A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C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B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D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3. 作者所謂"我留下的痕跡",應該是指

A 貝殼 B 砂粒 C 固執的心 D 文藝創作

答案: 1積極進取 2 B 3 D

老張(假定有這麼一個人)駕駛汽車,送一個得了急病的鄰居就醫。路上車輛很多,秩序紊亂,而且每隔一百多公尺就有一個十字路口。老張心裡急得要命,可是他不能闖紅燈,不能按喇叭,不能超車搶道,他得耐著性子,在緩緩的車流中若無其事。

老張是辦急事,而且是做好事,別人可能只不過是下班回家或出城兜風。盡管如此,他不能希望眾車回避,綠燈常開,由他呼嘯一聲直馳而過。他得遵守交通規則,尊重一切別的車輛。否則,他的車子也許早已四輪朝天,不但病人延誤了急救的機會,他自己也要頭破血流了。

做事要耐煩,做好事尤其如此。做壞事的人自知理屈,能忍受一切盤根錯節之處,做好事理直氣壯,容易憤慨負氣,以致人間好事多磨,而壞事常成。昔人說:世上多少好事,被壞人破壞了!也有多少好事,被好人辦壞了!好人怎會辦壞了好事呢?他心裡當然是希望辦好的,可是他缺少「成事」必須的韌性——他有的是「任性」,認為他是好人,不屑於「忍氣吞聲」,事成了是你們的好處,事敗了我沒有損失。好吧,那就讓它失敗,給你們一點教訓!

節選自王鼎均《得禮讓人》

1. 作者舉老張的例子,告訴我們如果得禮不讓人,可能會

A 馬到成功 B功虧一簣

C 弄假成真 D 頭破血流

2. 「做壞事的人自知理屈,能忍受一切盤根錯節之處」,文中「盤根錯節」是比喻事情______。

3. 為什麼「好人會辦壞好事」?

答案: 1 B 2復雜難處理 3因為好人常任性,缺乏成事必須的韌性。

寫作,其實和生活有很大的關系。梁實秋先生曾經提到作文的三個階段。他說:

第一階段在初提筆時,容易感覺文思苦澀難以為繼,或搜尋枯腸,敷衍成篇,自己也覺得內容貧乏索然寡味。

第二階段是提起筆來,有個我在,對於什麼意見都有意見;而且觸類旁通,或枝節橫生;有時逸出題目而莫知所雲;有時旁征博引而輕重倒置。

第三階段是要懂得割愛。不成熟的思想,不穩妥的意見,不切題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寫,不恰當的詞字,統統要大刀闊斧的加以削刪。刪除枝蔓之後,才能顯著整潔而有精神,清除而有姿態,簡單而有力量。

第一階段和讀書少,學識不足,以及充實了學問,甚至見聞,但仍缺乏思想的啟發有關。第二階段則是思想不夠分明、冷靜,也不能節制自己的天馬行空。第三階段是精簡濃縮,句句切題,貴精不貴多,能夠舍得。

如此看來,寫作和生活實在很密切。多讀書才能改變氣質,增加心靈的視野,思想的深度。而培養個人的條理紀律,保持不隨便任意評論的習慣;以及如同面對自己喜愛的文字,對自己喜愛的事物,如不切實際,就要割舍。寫作,能夠發表,甚至得到知音,也有實質的收獲,那是最好不過的事。否則,以寫作來訓練自己對於生活的態度,增加自己內在的克制力,啟發智性潛能,也都是極為有意義的人生練習。 節選自楊國明《人生練習——寫作》

注:搜索枯腸:比喻竭力思索。

1. 「容易感覺文思苦澀難以為繼,或搜尋枯腸,敷衍成篇」的原因是什麼?

2. 「寫作需割愛」,意思是文章

A 需觸類旁通 B貴精不貴多

C 不需引用太多事例 D 不要隨便任意評論

3. 作者認為寫作和生活的關系

A 毫無關系 B 非常密切

C 寫作對生活毫無實質助益 D 寫作對生活是一種甜蜜的負擔

4. 下列哪一句成語是對文章內容正面的誇獎?

A 索然寡味 B 不知所雲

C旁征博引 D味同嚼蠟

答案: 1讀書少,學識不足。 2 B 3 B 4 C

讀尋人啟事的時候,女孩正坐在長椅上,濃濃的樹陰牢牢籠罩著椅子,這就像母愛,寒冷而郁悶,女孩無言。

用女孩的邏輯講,母親不疼她,母親除了愛好掙錢之外,最大的偏愛就是苛求她。必須、不准、專制、獨裁是女孩給母親的定義,並作為對母親的代稱。

離開這個沒有溫暖的家,女孩蓄謀已久了。女孩在留下這樣一張紙條後,終於把計劃變成現實:「媽,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鐵變成鋼。別找我,我會活得很好。別忘了,我很漂亮。」

讀這留言,女孩感到報復的快意。

令女孩滿意的是,母親第二天就調動了A市的新聞媒體,登了尋人啟事,這要花很多錢的。能讓母親花不必要的錢,女孩心裡高興。

你永遠找不到我。女孩甩頭向火車站走去。在B市,女孩賣報、做工。只有在離家的時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溫暖。

半個月後,母親把尋人啟事散發到了B市,這次的尋人啟事頗有一些檢討書的味道:女兒,回來吧,媽不再……不再……女孩開始慚愧。可不能就這麼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著尋人啟事的報紙入眠,已經成了離家後女孩的一種習慣。在C市的兩個月裡,沒有新的尋人啟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後來,女孩終於在《C市日報》上找到了一篇與自己有關的文字,但不是尋人啟事,而是一則生日祝福:「女兒,生日快樂!」短短的幾個字讓女孩失眠了。

給母親打電話,女孩第一次撥通了那個自己私下默念過百遍、千遍的號碼。「此用戶尋女未歸,請留言。」掛上電話,女孩已淚流滿面。

合同期總算結束了,女孩風塵僕僕趕回A市,她顫抖著按響了門鈴,開門的卻是個陌生人。原來,為了籌資找女兒,幾天前,母親將房子賣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報紙上多了一則啟事:

尋母,速歸。  

金文吉《尋人啟事》

1. 第三段「沒有溫暖的家」是什麼意思?

2. 請根據文章內容對「沒有溫暖」作出具體說明。

3. 文章第四段說「讀這留言,女孩感到報復的快意」,請寫出這「留言」中所包含的「報復的快意」。

4. 把「母親」的三次「尋人啟事」看作一個變化過程,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女兒三次讀「尋人啟事」及給母親打電話後的心態變化說明了什麼?

答案:

1. 母親只顧掙錢,忽略了對女兒的精神關愛。

2. 對女兒限制太多。

3. 女孩借母親的話來諷刺母親;沒有你,我活的更好;我可能利用美貌作為資本來求得生存。

4. 母親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改變對女兒的態度。女兒一步一步理解了母親,加深了對母親的感情。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