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四個大夢: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

人為什麼活著?活著是為什麼?生命有何意義?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每一個充滿幻想的青年,幾乎都會思索這個亙古難題。於是,許許多多的青年帶著這種困惑走進了中年,他們中有的人成功了,有的卻失敗了,更多的只是平庸地活著。在耗費了寶貴的時間之後,他們才發現:人生有無數條單行的軌道,條條都通向未來,而他們的所謂“探索”,往往表現為無從選擇地、漫不經心地、甚至刻意地走錯了人生的單行道,或許他們會終於明白:人生終究不是用來“探究”的,活著並精彩地演繹生活,才是惟一的人生。

然而,人生要活得多姿多彩,卻不能沒有夢!

珍惜愛與被愛——這是青年追求夢想的基本原則。吳靜吉博士認為,在說“相愛不難,分手容易”的追求感覺的這個時代,惟有懂得“愛”人,才會真正被人所“愛”。這也許是對“愛”的定義的最完美的理解。在吳博士看來,“愛”並不是什麼“可遇不可求”的東西,相反,“愛”不只“可遇”,而且“可求”,核心是

被動等待與主動尋求之間的抉擇。在於用熱愛一切、擁抱一切的美好情懷,才會恰如其分地得到“人緣”,得到尊重——這就是“規劃”人生之夢的先決條件和心理準備。在人的一生當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人們,他們或多或少將影響著你的人生之路,其中有些人甚至決定你的人生成功與否。活在人群中,惟有去“愛”人,人們才能真正“愛”你,才會有開創嶄新空間的機會。

“學會放棄,擁有真理”。吳博士認為,青年為了“尋求人生的價值”,雖然身處名利場,為物質生活的富足纏繞在營營之間,但

若是心在千裡之外,神游於空靈之間,自然難免挫折和失敗,然而只要能“適應”挫折,學會放棄無謂的、不能影響你追尋人生夢想的東西,放棄在挫折面前的種種自棄自虐自責自悔的念頭,把人生的種種不幸,作為前行中沾上的灰塵,定當能找到人生的大自在。

青年如何追求人生的理想?如何規劃未來生涯?對於青年而言,這兩個問題不是所謂大哉問,而是必須面對正視的問題,尤其青年人已擺脫青少年時期的稚澀與幻想,累積的知識與經驗應足以思考自己性向與興趣,已能就現實環境尋找出自己的人生方向,同時得在追尋人生理想的過程中,不斷思索面對困境的自處,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吳靜吉教授談論青年四個大夢,是希望青年面對人生,與其花時間和精神怨天尤人,不如將同樣的時間與精力,製造機會或把握機會,了解並實現自己的四個大夢,由於吳教授著重在潛能的自我發揮,鼓勵青年讓生命活的更有意義,這樣的觀念受到青年們歡迎,學者的知識引導也的確讓青年人受益匪淺。

不過,現實環境青年族群的困擾多多,是不爭的事實,加上台灣經濟環境丕變,求學的青年憂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求職的青年則擔心失業隨時會降臨,然當青年人對未來迷惘,對現實困惑,執政當局能一味要青年們不要不滿、不要抱怨嗎?至少政府應給予青年人製造機會、把握機會、能充分選擇的環境。

尋求人生的價值

當遭遇生活中挫折、不如意時,青年們會開始思索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但面臨困境的青年們並不一定知道如何尋求解答,當然會前往被動等待青年上門的青輔會等機構者更是有限。政府若要協助青年「尋求人生的價值」,首先應先主動瞭解青年們的不滿,協助其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問題,能由問題解決中肯定自我,並在實踐中體驗其自身存在的意義。而現實情況中,青年會有哪些不滿呢?政府可曾自問是否已經建立了機會均等的公義社會?是否已經提供給青年自主多元的成長空間?因唯有保障青年受教權、參政權與就業機會的均等,才能激發青年追求個人未來生涯發展的動力,提供青年自主多元成長環境,更能讓青年們有機會從求學或工作中實現自我。

尋求一位良師益友

部分青年們因社會經驗不足受騙上當已不算新鮮事,一旦受騙損失財物事小,若因此造成對於人性偏差的觀念,甚至產生對團體、人際關係的疏離感,可說是社會的重大損失與負擔,但良師益友並非隨手可得,常常是可遇不可求。若政府能協助青年們尋求或提供「良師益友」,將有助於年輕人增進學習技能與價值觀,並達成正面人生目標的態度。以美國為例,早就已有「良師益友計畫」〈Mentor Programs〉輔導青少年及青年。青少年良師益友計畫旨在讓成人與青少年連結在一起,由年紀較長的輔導老師提供青少年指引,幫助他們對工作及社會負責,且經研究顯示,一些行為表現較差的年輕人,能經由良師益友計畫的互動得到助益。而良師益友計畫之內容,也視計畫重點及接受輔導之對象而定,例如對青年有幫助上大學的計畫,內容以家教及課業輔導、認識大學了解申請程序、就業準備等為主,活動中還包括帶領青年到良師們的工作場所、傳授與工作有關技巧、或幫助青年人獲得暑期工作或實習之機會等,值得有關部門參考。

尋求終身的職業或事業

根據全國勞動力調查發現,我國在十五歲到三十歲人口的勞動率遠低於美國、日本、新加坡 、印尼、泰國等國家,顯示國內青年追求高等教育意願非常高,但青年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卻不見得能獲得穩定職業的保障,從行政院主計處發布九十一年全年台灣地區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全年平均失業率為5.17﹪,按年齡觀察,十五至廿四歲年齡者失業率為11.91﹪,廿五至四十四歲年齡者失業率為4.73﹪,屬於青年族群橫跨的兩個年齡層失業率均創下歷年新高,尤其青年們從學校畢業後,往往無法找到合適工作,不是畢業即失業,就是屈就於專長不符的臨時性工作,失業與恐懼失業的痛苦與日俱增,在失業率不斷攀升、青年失業問題嚴重之際,政府青年輔導工作經費卻連年鉅幅負成長,且未見任何有助於青年創業輔導替代方案,現實環境對於青年人而言,不是已有工作機會能尋求終身的職業或事業,而是先被困於失業的危機。

愛的尋求

青年人的愛不只是情感情愛,而應泛眾愛,推而廣及服務人群,尤其在近年來志工服務的推廣,鼓吹年輕人投入社會服務工作已見成效,也激發青年朋友們樂於助人、樂觀進取、關愛社會的人生觀,然為持續鼓勵青年的自主、自發,政府應給予青年人願意投入社會服務的誘因,尤其應設法解決青年失業率問題,不要讓青年族群失去信心,因青年勞動參與率持續偏低,將導致青年人失去承擔,漸趨逃避、閒散、逸樂、鬆散取向的價值觀念,對國家、青年人的未來都容易產生不良問題。

心懷夢想,志存高遠,人生之夢需要實實在在的“規劃”才能“追尋”,《青年的四個大夢》這樣告訴人們。人生的理想,青年的夢懷,要靠智慧去把握實現——關鍵是執著地創造與把握機會。吳靜吉博士以滿懷淑世的熱情,關懷著每一個青年的人生長路。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