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語法,馬來文不難學!

搞好語法,馬來文不難學!

根據周芳萍博士和學術研究團隊發現,華裔生的國語掌握能力不好,有三大要素。

a) 家長不關心

b) 學生本身的心態,認為出來社會工作後馬來文不重要,不是國際語言,需要修讀只是因為這是必修科。

c)華裔生的生活圈子裡很少友族朋友,因此少有機會說國語。

大多數學生不愛馬來文?

Image result for dislike face

小學階段,馬來文教學強調數方面的語言技巧,其中包括清晰聆聽和理解會話的能力,以及在

日常生活及正式場合中派上用場。

調查發現,不少裔生會對“名詞+形容詞”感到混淆。像要形容桌上有3本厚厚的書,他們會寫“Terdapat tiga buah tebal buku di atas meja itu.”學生總是搞混,“厚厚的書”。在馬來文裡,是要倒過來寫的!

在教學方式上,國小跟華小最大的差別?

Image result for the word different

國小老師比較常讓學生寫作文,華小則較多發音和造句練習。多數的學生都認為,馬來文是困難的科目,因為課程范圍涵蓋面太廣!華裔生很少閱讀馬來報,因為家中都傾向訂閱母語報章;同時也少看馬來故事書,因為父母都很少買。他們也少看以國語作為媒介語的卡通片或電視節目,他們學馬來文的方法包括通過國語廣告、與馬來朋友交談、跟家人說國語以及朗讀課文等。

總結,第二語言的學習需要系統化及加強手段,而不能以母語的學習方式相提並論。此外報告也呼籲家長和學生改變對學習第二語言的心態,家長應給孩子更多的關注。

華小生面對的學習障礙

Image result for learning obstacle

馬來文,主要是掌握imbuhan的功能、性質及應用,這是屬於比較困難的部分,再加上掌握好文法結構,學起來就無往不利了。

既然馬來文不難,那華小生學習馬來文的障礙何在?

a) 自是教科書內容太深。

b)教學法。”

馬來文語法跟中文是反其道而行,白衣不是putih baju,為baju putih。這個基本文法法則稱為“Hukum D-M”,先D──Dihuraikan,爾後才到M──Menghuraikan,當要形容的是衣服,白是它的顏色,那麼被形容的主體要置於前方,說明則在後方。衣──白,baju putih。此外,還有Imbuhan,mem和ber是動詞,置peng+an就成了名詞。

我們的問題是要如何去引導以馬來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孩子去明白其中的區別,何時要men?何時要ber?有berlari,沒有melari,tari有menari沒有bertari。

別說孩子,大人往往也未必搞得清楚!

學馬來文真的很簡單!

“是的,確是難解釋,我想一些固定動詞可以背記。”但馬來文教學的問題往往就是,語法基本功還來不及花時間打好,沒有讓學生釐清,便“長驅直入”,直接讓孩子詞句重組、造句、理解文作答。一年級詞句重組:minum adik guna straw,用中文直譯就成了adik guna straw minum,語法邏輯未搞懂就要詞句重組,自然不通!孩子們當然是一頭霧水,愈搞愈亂,愈學愈難了!而且不要忘記,華小的孩子要學三語!

周芳萍認為尤其低年級的馬來文不應太深奧,學生既要明白每個單字的意思,還要詞句重組,學生肯定跟不上,把他們嚇壞了!“現在的課本設計概念是不要抽出語法另外教,而是納入理解文裡教。這跟我那個年代不同,我們都有另外學語法。沒有另外學,會讓學生摸不頭腦。”

這位爽朗的學者坦承自小愛華文,最不喜歡的就是馬來文,是語文科裡考得最差勁的,但大學被派到國大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主修馬來文,很快也能上手。“我的經歷證明,只要用功,要學好馬來文真的一點不難!”

她的大女兒也像她,最怕馬來文,小學都考不及格,但身為大學馬來文科講師的她並不感到挫折,也沒有因此嚴厲督促,因為“她就跟我小時候一樣,我不擔心,馬來文真的很容易學。反而我認為培養閱讀的興趣最重要,學業盡力就好,分數不能代表什麼。我的馬來文也曾經不及格,哈哈!”結果她的女兒在五年級時成績果然突飛猛進!

她回憶自己學馬來文,都是通篇閱讀猜詞意,少查字典,也不將馬來文翻譯成中文來理解。這也許是另一個關鍵。“剛開始可能要依賴,但到一個程度後,就要用馬來文來思考。這也許是華裔生要克服的關卡。”

【簡介】

周芳萍博士

馬大教育學院講師。來自雪州萬津。大學選科時,她的第五志願填的是國大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主修馬來文,就這樣走進馬來文的學術世界。大學畢業後當老師8年半,當中修完碩士學位,也都是修馬來文,目前積極從事馬來文教師培訓工作。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