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這兩種養老方式,簡直是太棒了!

作者:德國優才計劃

文章來源於:德國優才計劃/轉載授權請與原作者聯繫

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一首詩歌——《When you are old》,被翻譯成中文,譜成了歌曲。

一句“當你老了”感動了無數人……

當你老了,你想去哪裡?

是守著子女,同住在一個屋簷下?還是遠離子女,獨自生活?亦或是在養老院裡,孤獨終老?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00萬人,佔總人口16.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4386萬人,佔總人口10.5%。預計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3億。其中,空巢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獨居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近10%

年輕時,苦苦奮斗,為家庭為孩子傾盡所有。年邁後,牽掛子女,成了生活中的主旋律。中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但是很大一部分老人,無法享受到天倫之樂。

不止是中國,其實德國也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根據聯合國的數據,目前在德國,每20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超過80歲。到2050年,德國每6個人之中就會有1個人超過80歲。

作為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德國為了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竟建了一個全球最酷,最逆天的養老村!

究竟有多酷呢?看看這裡老人們的生活,你就知道了!

這是養老村的平面圖

養老村裡,擁有各種不同功能的住宅。殘疾人公寓、老年公寓、精神病患者公寓、教育、培訓、科研中心……這裡就像是一個小型老年社會,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設施,全都能在這裡找到!

平價,還有打折商品的超市

時尚的美容店,

老人們可以來這裡做個發型,

保養保養皮膚。

養老村的公共大廳,

經常會進行電影播映、時裝表演、

周末舞會、戲劇演出,

老人們可以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

登上舞台表演。

在村裡的交友社,

可以認識到新的朋友,

一起聊天、購物、畫畫……

甚至還能找到伴侶。

養老村裡還有小酒館,給老人們提供午餐和咖啡。郵局裡有值班的職員,正常收取和寄送信件和包裹。村裡還有一家報紙媒體——《村公報》,老人們通過它,可以快速地了解外面世界發生的大事,這裡還有專門為信徒們建造的教堂……

並且養老村每天都會為老人們安排活動,比如:記憶訓練、休息體操、游戲、唱歌、烘烤食物……讓老人過得充實而快樂。

公寓區包含十二個不同建築風格的房屋,大部分房間是單身公寓,設有獨立浴室,以及電話和有線電視等基本的生活設施。

並且你還可以按照自己的風格,要求量身定做家具。另外,這裡允許飼養小動物!

為了能讓殘疾人便利地出行,幾乎所有的公寓都位於地面層。實在是太周到了!

在“福利德納村”邊緣地帶和自然保護區接壤的樹林邊上,有20棟“森林別墅”。這些別墅是單層公寓,上半層是半木結構,為居住區域。客廳配有內置廚房和內部天井,臥室布置得極其舒適。下面是架空的連接一個小花園的庭院,在庭院的公共區域內,還布置了半磚石結構的多用途房。

養老村還配備了專門的“精神療養花園”,花園建於2012年,佔地面積1100平米,是萊茵蘭地區第一個具有醫療功能的療養花園。利用自然植物和輔助設施進行精神療養。尤其對老年痴呆患者,有很大的作用。

這個花園,由杜伊斯堡艾森大學,杜伊斯堡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室外空間療養康復研究中心(ZAPP),等多個大學和科研部門共同參與完成。

養老院裡有專業的護理人員。他們會與每位老人的家庭醫生和專業醫生、藥房、治療師接觸,並討論出“定制化的護理程序”。護理者不僅會在日常生活中,細心地照顧老人,還會對老人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在行將就木的年紀,還能做喜歡的事,吃想吃的食物,見喜歡的人,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該有多麼地幸福啊!

許多人好奇,村裡的房租是由誰來付的?

一般分為三種情況:

1.政府性的社會救助項目支持的入住者(如:萊茵蘭社會救助教育項目),產生的費用由萊茵蘭地區財政支付。

2.個人申請的一般性公寓,產生的費用可從個人養老保險金扣除。房價與當地同檔次平均房價基本持平。

3.如果是個人申請的特殊護理住房(如森林小屋),產生的費用要個人另外支付。房價水平比當地的同檔次住房平均房價高50%到100%。

這個養老村,是由一個叫Theodor Fliedner Stiftung的基金會(中文名:提奧多.福利德納)建設的。

早在1987年,他們就已經開始關注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了。並且認真規劃建設,融入了當下最火熱的社區概念和主題,配備多種社會服務設施,最終,建成了福利德納養老村。

福利德納養老村就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它遠離喧囂和浮躁,坐落於德國西部風景如畫的萊茵蘭地區。

目前福利德納村有600多個居民,其中200多個老年人,150個左右殘障人,40個左右的精神病患者,另外還有200多個陪護家屬和義工以及專業的服務工作人員。

許多游客特地跋山涉水而來,只為親眼目睹一下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愛在身邊,朋友就在隔壁。就算老了,也可以有豐富精彩的生活!這樣的養老聖地,是不是很向往!?

別急,讓我們再看看另一種德國老人養老的方式:

《德國“同居式”養老》

前段日子,我奉老父之命去德國看望孀居的姑媽。德國姑父前年去世,只留下姑媽一個人孤孤單單守著一間大房子過生活。姑媽雖有一個兒子,但他早就搬出去另住。在德國,子女結婚後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

一天早晨,姑媽家的門響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推門走了進來,老頭一進門就大聲說:"施密特,我們‘同居’吧?"姑媽高興地說:"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之後,他們又高興地說了一會兒話。

德國老頭走後,我向姑媽表示祝賀,祝賀姑媽再次尋找到自己的愛情。姑媽慌得忙擺手說道:"不,不,侄兒,你誤會了,此‘同居’非彼‘同居’……"原來,姑媽口中的"同居"乃是現今德國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種養老模式——"搭伴養老"。

目前德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德國總人口的23%。雖然德國的養老體制良好,德國人60歲後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根本不會拖累兒女,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厭倦療養院裡的單調生活,於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願組合在一起,過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

雖然老人們生活在"同一間屋子裡",但平時他們各做各的飯,只有每周周末在公共廚房聚一次餐,有集體活動時則共同參與——要麼到附近城市旅游,要麼到劇院聽戲。如果平日裡有誰生了病,同居好友們也會主動承擔照顧他(她)或幫助購物等。

姑媽告訴我,剛才來找她的那個老頭兒叫費舍爾,他們是在老年大學裡學油畫時認識的,他就住在姑媽家附近,兩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來,於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

其實,一起同居的還有另外兩個孤身老人。姑媽告訴我,在我來之前,他們就已經一起制定了一份"同居"規則,擬定了各自的義務,如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

姑媽還告訴我,在德國,除了老人與老人之間"同居"外,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還喜歡與年輕人一起"同居"。德國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貴得嚇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難"。於是,一些老人甘願把自己的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比如,陪老人聊一會兒天、打掃花園、外出采購,等等。

現在,德國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學服務中心,經常會介紹大學生和孤寡老人家"同居",大學生也很樂於接受這種"新型同居"的形式。

如今,"讓我們同居吧"已經成了德國老人最熱衷的行為。老人之間或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即使老人身體出現狀況也能及時被發現並得到救護。所以這裡老人的平均壽命變得越來越長,德國已成為目前歐洲最"老"的國家,大概與此很有關系。

即使無法幸運地入住福利德納養老村,老人們也可以選擇這種“同居式”養老。和幾個好朋友一起,曬太陽、散步、聊八卦……或者跟著年輕人,一起追潮流趕時尚、年輕人也可以從老人這裡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

老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就再也不用每天守在空蕩蕩的房間裡,在子女“何時能來”的疑問中,望眼欲穿。

擇人而鄰,與志同道合之人同居,老有所依,老有所樂。這樣,“老”這個人人聞之色變的詞,突然間也從冰冷變得溫暖,突然沒有那麼讓人害怕了。

老年是人生的最後階段,我們每個人都將老去。關心現在的老人,其實也是關心我們自己。子女對老人的態度決定了子女的道德品質,國家對老人的態度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德國的這樣兩種養老方式,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THE END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