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取得醫生及患者的信任,是 AI 醫療應用的最大難題

隨著時代發展,人工智慧(AI)已經開始被應用在許多產業上,多數企業都將 AI 用來防止工作中的人為錯誤的可能,如果將其應用在醫療產業上,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景象呢?

post title

在 2015年百度世界大會上,一名參加者正在和百度自行開發的「小度機器人」互動。

路透社

CNBC 報導,試著想像這個畫面:在了解病人病情後,外科醫生詢問 AI 助理各種方案的操作風險,AI 助理將病人病史與全球數據庫中類似案例相比較,在經過 1 秒鐘的思考後提出幾個選擇,接著醫療團隊從中選擇最好的方案進行診治。

這就是 AI 應用可能將為醫療產業帶來的未來之一。

除了自駕車、金融理財,多國政府已開始試圖將 AI 應用在醫療產業上,新加坡政府最近就承諾,未來 5 年內將投資超過 1 億美元(約台幣 30 億元)發展 AI 領域,除了用來促進社會發展,也打算應用在醫療產業。

新加坡衛生部長 Bruce Liang 表示,AI 將能在預防、診斷、藥物管理及生產方面發會重要作用,協助解決未來增加的醫療需求。

post title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前往魁北克(Quebec)參訪機器人公司Kinova Robotics,並和展示的機械手臂來了個擊掌。Kinova Robotics專注在開發機械手臂,好協助行動不便者處理日常事務。

路透社

不僅是政府,許多企業也努力朝這個方向前進。2016 年時,中國搜尋引擎大廠百度(Baidu)就推出了一款聊天機器人「Melody」,透過「深度學習」收集整理病人的症狀描述,Melody 能在對病人進行「問診」後,向醫生提出診斷建議。

這樣的問診聽起來似乎很有幫助,畢竟理論上來說,機器在處理資訊上更有效率,不會遺漏電子病歷中的病徵,也能減少診斷或藥物分配時發生的錯誤,更能減少醫院診所的等待時間,但一些人也有不同看法。

新加坡創新機構(SGInnovate)的執行長 Steve Leonard 認為,AI 的應用會是一把雙面刃,因為醫療產業是非常棘手的領域,除了得將複雜的監管程序納入考量外,醫生有時候並不會對新程序步驟感興趣,「沒有任何不尊重的意思,我只是希望表達現實情況」。

post title

住在巴塞隆納(Barcelona)的奈米科技工程師桑多斯(Sergi Santos)抱著他一手設計的性愛機器人莎曼珊(Samantha),被植入人工智慧裝置的莎曼珊除了會和人對話外,也會依照周圍環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於機器人要用在各式各樣的領域,總是會引起諸多討論

路透社

根據普華永道(PwC)2017 年在歐洲、中東和非洲進行的調查,當被詢問到是否願意使用 AI 或機器人來協助醫療照護需求時,儘管有 55% 的受訪者願意嘗試,但仍有 38% 的人表示不願意。

若再以地區別來看,可以發現中東和非洲地區有意願的比例較高,奈及利亞有 94% 受訪者表示願意,而歐洲國家則相對較低,甚至出現不願意比例較高的情況,德國、英國就有接近半數以上沒有意願。

至於在醫療照護方式的部分,將 AI 應用在心律、血壓等身體數值監控和病情紀錄的接受度最高,約有 41% 的人願意接受此種方式協助,孕婦的產期監控及協助生產過程則接受度最低,僅有 5%、1% 的人願意嘗試。

儘管 AI 在有政府和部分企業的支持下,很有可能為醫療產業帶來極大的改變,但最終可能仍如同 Leonard 強調的,如何說服醫生、護士、患者和其他相關者信賴 AI 的決定,才會是最大的問題。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