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教書的是老師,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还记得第一次知道怀了孩子的那种初为父母的喜悦嘛!孩子从一颗芝、樱桃、大枣到降临人间,多么的喜悦与激动!

为什么到5、6岁后,上学后,孩子就成了厌恶的对象,成了被父母打的对象?成了被学校老师体罚的对象?但又为什么不是每个父母都打孩子,每个老师都打孩子?


“教书育人”通常还有另外四个字一起“为人师表”,这都是说老师的品德及作风的。

但教书与育人完全是两个层次,一叶一根的关系,区区一个老师就能搞定?


“孩子在1岁时形成安全型依恋,在学前期表现出更好的适应力,好奇心,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能力”儿童心理学。

大概意思即是:除科学文字知识外,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是从1岁的时候就开始建立了,如果家庭环境和谐稳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在2-7岁间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基本上不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事物,都是按照自己的直觉看待一个东西或事情。

比如小孩子都小气,玩具零售是不会轻易给他人的,或者你动了他的东西他就要闹。


但父母把孩子交给老师那是7岁的事情,在这6年中父母对孩子的性格成长、情商成长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等你把孩子给老师的时候,孩子的心性基本已经定型。

育人。养育人身体成长是父母的职责,培育人心性的成长的关键或是基础也都在于父母,老师仅有后天辅助矫正的机会。

所以“为人师表”也不仅是老师的行为道德规范。

父母育人不力,则会打骂孩子……


7岁前孩子是直觉思维,那么7-11岁小孩子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比如7岁前先知道2X4=8,但4X2=?就会比较模糊,但7岁后就会自然地想到。为什么坚持7岁才能上一年级,有一定有科学基础。

7岁后,父母交给老师的是符合受知识教育的孩子,但不一定是懂礼貌讲规矩的孩子。

懂礼貌讲规矩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学校或老师的教学管理,很快就上了学习的正轨,整个小学阶段的成绩基本正常。

反之,上课说话、吃东西、东张西望暂时难以接受新的校园管理,如果老师或父母不全力引导或引导方式不对,就会出现习惯性成绩差、不听话的孩子。

而这种孩子,就会成为老师极端管理的重点对象,比如批评、体罚、叫家长等。


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对错,先看教师为什么体罚学生?

第一是教育方式,老师本人奉行棍棒教育理念,这种教师也体罚自己的孩子,如同学生的虎爸一样,不好评价。

第二种是体罚不听话捣乱的学生,教育学生的行为。

第三种是体罚成绩差的学生,教育学生的学习。


教师体罚不听话捣乱的学生,是对学生学习外的行为的一种纠正,但更多的责任在于家长在学前期的育人责任。

体罚成绩差的学生。除了弱智儿童,其实每个孩子都有100分的潜力,虽然导致成绩差有很多因素,但如果都因成绩体罚学生则是一种很明显的责任推卸。

教师教书不力,则会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只有当老师与家长各尽其责,都为人师表,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有100分的机会,才不会出现教师体罚被辞退,家长打孩子的极端教育行为 。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