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新加坡兩月大的嬰兒就入學?!

【學校教育】新加坡兩月大的嬰兒就入學?!

 

這是2007年的舊剪報,在整理東西時發現的。

父母自認為對孩子的關心要勝過身邊其他人,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會提早讓孩子入學,再加上越來越多的雙薪家庭,沒有人在家顧小孩,被逼送去托兒所,安親班。

提早結束孩子的童年,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見仁見智啊!

2012年,馬來西亞政府教育部曾經提議孩子的入學年齡改為5歲,最後不了了之。

延長閱讀 :

規范教育功課壓力大 5歲入學童年失樂園


目前,除了英國和荷蘭的兒童入學年齡5歲之外,國際上各國孩子的入學年齡一般處於六七歲之間。



英國為何會讓孩童5歲入學呢?原來是有這樣一個典故。



在1870年,英國制定《小學教育法》,規定兒童5歲入學,一直到今天。這項規定並非出於對教育或兒童發展的考慮,而是源於維多利亞時代,工廠老板對勞工的需求。



基於“入學越早,畢業越早,也就越早向工廠輸送勞工",英國才讓孩童在5歲入學,這項政策旨在讓孩子提早入學,可以提前一年畢業,有利國家生產力。



我國有需要在一片反對聲中,提前拘束孩子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在5歲就活在功課的壓力中嗎?



我國小學生壓力較大



我國的小學與外國的不同,外國的小學教育採取比較自由的方式,而我們是以課業為重,小學生壓力相對比較大。



目前,本地幼兒園分為兩種,一種是學前適應教育,另一種則是探索和玩樂,靈活性較大,不約束孩子。



一旦5歲孩童進入小學,就要接受規范系統的課堂教育方式。心理發育還不完善的孩童進入小學後,究竟是要適應強制的課程綱要,抑或改變課程綱要迎合學生呢?



探討孩童真正需要



教育部要推行提早入學制,首先考量的也是硬體上的考量,而非探討孩童的真正需要,這是令人感到遺憾的。



目前許多學前教育研究指出,6歲以下兒童不應接受正統學校教育。不過,也有觀點指出,小孩學習能力強,上小學難不倒他們。



5歲的兒童從此就要提早結束童年了嗎?抑或他們的未來更有保障了?



心理發育不完善  
社交能力存障礙



從事幼教的洪老師說,有的幼兒園孩童學習能力很快,他們甚至可以做二三年級的功課,但並非所有的孩子可以跟上學習進度。



她指出,今年起,華小一年級已換制度,功課並不多,5歲孩童若要進入小學一年級,要掌握課業並不難,更重要的是評估他們的社交能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孩子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更好了,但他們的心理發育還不完善,在社會交往中還存在許多的障礙。



她認為沒有必要提早孩子的入學年齡,她說,未來還有很多年要讀書,何不讓孩童好好享受童年生活呢!



“現在確有很多家長擁有怕輸心理,擔心孩子跟不上,不斷送孩子去補習社,就連幼兒園的孩子也要上補習班,剝奪了孩子的玩樂時間。"



培養學習樂趣
   課程應簡單玩樂為主



5歲入學,課程設計和指導老師是關鍵。



陽明中小學校長李曉萍指出,儘管國際學校是5歲進入1年級(year1),但課程簡單為上,玩樂為主,多以音樂、手工來教學,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樂趣。



她不諱言,太深奧及填鴨式的教學內容,會令學生對學習產生恐懼。



過早受挫折易產生恐懼



她指出,其實5至7歲的孩子不懂名次或比較成績,因此國際學校或私人學院都不強調排名,孩子過早在學業上受到挫折,很容易對學習感到意興闌珊。

她說,國際學校的課程設計沒有考試,功課不多,大多數是團隊作業,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學習。



教師要特別培訓



李曉萍認為,有一部份的孩子思想成熟,家庭啟蒙教育早,他們的智力絕對可以應付課程。關鍵的問題是,5歲孩子的性格與溝通能力,是否能融入學校的環境。

“有的孩子未能自立,初來報到的首3個月還會哭著來上課,需要老師不斷提醒他們上廁所,又或無法在特定的時間內用完餐,甚至還需要別人喂食。"她進一步指出,要教導5歲的學生,對教師也是很大的挑戰,教師都要經過特別的培訓,需要更有耐心來照顧孩子。

小班制又比大班制來得理想,因為老師必須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態度。



讀一年級學生更快自立



李曉萍也分析私立學校的幼兒園與國際學校一年級的差別。她說,私立學校的幼兒園課程十分簡單,每天上課少於4個小時,提供基礎學習;而國際學校的一年級上課時間較長,課程涉獵范圍比幼兒園廣。



“同是5歲的孩子就讀幼兒園或一年級,孩子的個人成長有很明顯的不同。由於一年級學生的上課時間長,相對的與老師、同學的相處時間較長。在這個階段就讀一年級的學生會比幼兒園的學生更快自立、融入環境。通常,女生比男生早熟,因此女生又比男生更快適應讀書環境。"



提早一年入學
  節省學前教育費



雖然教育界人士以及一些家長提出反對,認為此政策是在揠苗助長,不過,讓小孩提早一年入學而節省一年的幼稚園或安親班費用,對某些家長卻頗有吸引力。



目前,幼稚園學費及安親費班收費不菲,把孩子送入托兒所看顧,父母得繳付高昂的費用;倘若孩子提早入學,相對之下就減輕了父母的經濟壓力。



安親班負責人陳韻寧受詢時指出,雪隆區的幼兒園收費平均是300令吉左右;下午安親班的收費介於400至500令吉,服務包括提供食物、接送小孩放學、功課輔導及補習班。



這也意味著,雙薪家庭每個月用在一名孩子身上的教育費介於700至800令吉不等。如果實行5歲入學,可讓家長節省一年的學前教育費。



德國芬蘭挪威


6歲前不學認字算術



在芬蘭,這個國家不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且是公認全球最好的教育制度。此外,德國、芬蘭,挪威等國家的孩童,6歲或7歲之前幾乎完全不學認字和算術,然而學生的表現證實了,他們在教育路程最有耐力也跑得最遠。



芬蘭教育研究單位認為,小孩年滿7歲,身心成長逐漸健全,才適合進入小學。7歲以前只接受學前教育,瞭解孩子的需求和特質,協助打好孩子全人發展的基礎。



●荷蘭5至18歲接受義務教育



幼兒年滿4歲即可進入教育系統的基礎學校就讀,唯4歲幼兒的教育不屬於強迫教育,家長可以視狀況選擇要不要讓孩子進小學接受學前教育。



正式的義務教育是從5歲開始到18歲,因此幼兒從5歲開始即屬強迫教育階段,家長必須讓孩子入學,進入教育體制的學校就讀。



●英國5歲進幼兒學校

英格蘭、威爾斯及蘇格蘭的5歲孩童會進入“幼兒學校"(Infant School),7歲時進入“初級學校"(Junior School)。也有許多英國公立學校,結合“幼兒學校"及“初級學校",組成“Primary School",就是我們的小學。

(星洲日報)

美國研究:太多作業、太早入學 造成更多過動兒

經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臨床小兒科教授傑弗瑞‧柏斯柯(Jeffrey P. Brosco)的研究推測,自1970年代起,日益加重的課業負擔導致孩童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比例逐年增加。

“當我們著手研究從1970年代至今的教育和公共政策等相關文獻時,讓我們相當訝異的是,上頭載明孩童花在課業上的時間變化,竟勾勒出教育界在這段期間內所發生的劇烈變革”柏斯柯教授接著表示,“從孩子花費更多時間在讀書,乃至於學齡前兒入學率的顯著提升,我們發現過去40年來,孩子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比例整整多出一倍”。

擔任柏斯柯教授的計劃共同研究員,同時也是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的畢業生安娜‧波娜(Anna Bona)發現,自1981年至1997年這段期間,教師們必須花多三成的時間,來教3到5歲孩童學習字母與數字;研究團隊更發現,幼兒園全天課程的注冊率,從1970年的17%,到2005年已提升至58%;1987年6到8歲的孩童平均每周只花不到一小時做作業,到了1997年時,每周花費在作業上的時間則已超過兩個小時。

因此,家長和老師到底要如何與孩子一起對症下藥,“管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發生?以下提供兩個建議:

1. 保有玩樂與休閒的充電時刻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種跟腦神經相關的症候群,診斷是依據“年紀”與“外在環境的要求)”所展現的行為為基准;當孩童課業負擔加重,花在玩樂與休閒的時間減少,導致一些表現不太一樣的孩子的孩子,最終容易被診斷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然研究並未證明因此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孩子有多少,但卻點出應該有更多研究投入探討,課業加重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

2. 增加游戲與互動的創意時間

柏斯柯教授認為,這項研究不應該被視為在批評現有的全天候的學前教育制度,而是應該讓孩子根據不同年紀參與符合其年齡發展的學習活動,在學前時期,最重要的是自由的游戲、增加社會互動和發揮想像力。

而希望孩子提早扎根學業成就的家長們,柏斯柯教授建議先將閃字卡和學習單放到一邊,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桌游、煮一道菜或是一起共讀,這將使孩子的學習更有幫助。

“在美國,我們只想到加強學業能力,對孩童未來發展有益”柏斯柯教授慎重地表示,“但是,我們卻忽略了這也將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