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長:世界正在懲罰只會拍拍拍,卻不懂旅行的人!

提及旅行,不少人会用上遗憾一词。在这忙得连轴转的生活里,旅游度周末的人不少,但旅行越发成为一种奢侈。

但即便如此,哈佛的校长德鲁·福斯特却说,我每年都会要求自己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

作为哈佛的传奇人物,德鲁·福斯特是哈佛300多年以来的第一个女校长,也是第一个没有哈佛学历的校长,光从教育方式来看,就能领略她的不俗。

不同于旁人的教学,福斯特有着特殊的教育方式:倡导学生多去旅行。

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让你坐立不安,它强迫你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从而不断做出改变。这话也同样适用于旅行。

为此,她还身体力行,每年都带着小孩去不同的地方旅行,看外面的世界,做更好的自己。

有人说,旅行时从你活腻味的地方到别人活腻味的地方去,吃吃吃和拍拍拍。

福斯特听了想打人:世界正在惩罚只会拍拍拍,却不懂旅行的人!

真正的旅行不是拍拍拍;

而是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

旅行是什么?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旅行就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吃美食、拍美照,外加逛逛当地景点。

一趟旅程下来,也只留下了几张照片来证明“到此一游”。

但其实,那不叫真正的旅行。

古人常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常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其实真正的旅行必须让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

在全球化的今天,认识世界是门必修课;但“认识世界”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语言,在网上翻阅他国奇闻异事,

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的文化与历史、熟悉人文与生活。

每次旅行前,德鲁·福斯特都会和孩子们进行为期一周的自我培训,认真学习旅行地的文化、语言、生活细节和摄影技巧等。

在简单的培训后,孩子们已对陌生的国家有了初步认识,可以在旅途中验证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丰富自我认识,开阔眼界。

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不仅可以让人们在出发前增长对未知国家的了解,也能在旅途中丰富自我认识,看更广的世界,做更宽容的自己,接受彼此的差异。

真正的旅行不是囫囵吞枣;

而是行万里时成为实实在在的当地人。

读过万卷书,就要行万里路了。

反观我们的旅行,大多都是走马观花地看风景,或是囤囵吞枣地吃美食,只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游遍旅行地。

但福斯特却说,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真实的社会,成为“实实在在”的当地人。

你去的地方可以不多,但一定要深。

在福斯特的教育下,她的孩子可以在陌生的国度自如的乘坐地铁和公车;忙中有序的换乘柏林到科隆火车站的车;在玛丽娅广场自信的写毛笔字;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国小孩们一起踢球;

奔波在罗马的喷泉间,享受着父母布置的任务...

他们用当地人的方式去生活,在每一段路程中都与旅行地充分接触,不仅在沟通的同时提升了个人能力,还能真真切切地感受着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与魅力。

旅游就像快餐一样,将景区、景点作为集中目标,恨不得省略一切过程快速到达,以了却此生到此一游的心愿;它讲究的是走的顺利,住得舒适,玩得开心,食得美味,购得称心如意……

而旅行讲究的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无论酸甜苦辣,不惧怕遭遇雨雪风霜和艰难险阻,体验自然,感悟人生,关键是漫漫旅途中,以获取新知的品味与观察。

我想,这也是福斯特执着于“每年一次旅行”的原因吧。

真正的旅行不是到此一游;

而是行万里路后的思索回顾。

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小編想说,一千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旅行,也有会一千种不同的感受。

有的人旅行匆匆,只留下了“这个地方很漂亮”的只言片语,但有些人却可以在每段旅行中受益匪浅。

因为,眼界决定旅行的宽度,而心灵决定旅行的深度。

福斯特在演讲中提到,当一个人处于陌生的环境,他的优点和弱点都会更容易暴露出来,这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聪明的人会抓住这个机会,在陌生的冲击中重新认识自我,也构建新的思考模式,获得成长的空间。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去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千千万万个评论中,却只有一个答案被广泛认同。

“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所谓天然正确和绝对政治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以及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

看更多的世界,学习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接受并尊重不同的差异,从不同的经历中获得成长,我想,这也是福斯特要求自己每年都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的真正原因。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的领域,而在于拥有新的目光。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这才是旅行的奢侈和可贵之处。

文 / 騎驢 (ID:qilvtravel)

THE END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