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孩子「不說」自己的想法,是我們造成的! 面對他們的沉默,家長必須做出這 3點!

原來孩子「不說」自己的想法,是我們造成的! 面對他們的沉默,家長必須做出這 3點!​

有過一次印象很深刻的心理師面試經驗。

那是一個悶熱的午後。

等待室裡,

午後陣陣的熱風緩緩吹了進來,

但此刻的氣氛卻比室內的冷氣全速運轉

還要來得更加凝結....

前面幾位面試者回到等候室

無不垂頭喪氣、一臉挫敗。

那次的個案是一個整整十五分鐘

完全不說話的孩子

當我經歷完了那一場沒有語言、

度秒如年的演練

扮演個案的替代役男起身離去,

現場留下我與三位面試官的討論。

「對於這個孩子,

你打算怎麼讓他快一點說話?」

「我……沒有要他立刻說話……」

想了一下,我回答。「沒有要他講話?那諮商怎麼進行?」

另一位面試官問,

轉筆的手停了下來。我經常在諮商中面臨老師與家長的疑惑:

「孩子不講話,怎麼辦?」

的確,「說話」是我們用來溝通

最理所當然的方式。

我們想了很多方式來

「幫助」「鼓勵」孩子說話、

彷彿「不說話」是孩子身上的問題,

可是我們真的接納對方說的話嗎?

很多時候我們都表示會尊重對方表達的自由,

但事實上卻又不自覺地暗示對方「沉默是不被允許的」

因為那代表不禮貌、沒有參與、沒有主見。

但當對方表達了與我們方向不同的價值觀時,

我們卻又可能給予對方譴責。

「這件事情你有什麼想法?

不要擔心,說出來!」大人鼓勵。

於是,小孩在被鼓勵的情況下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沒想到這個想法和大人的期待

和價值觀大相逕庭,

於是孩子招來一陣責備或批評。

從此,這個孩子開始不相信大人的鼓勵

與邀請是真實的,

甚至開始降低溝通的意願。

我們經常鼓勵孩子 說出自己的想法

但我們是不是真心願意

捍衛孩子說話的自由

我想起幾年前還在學校任教時,

台灣發生了一件引起廣大爭議的新聞:

清大學生用鞋子砸中苗栗縣長的事件,

類似的行為在那陣子頻繁出現。

那段時間在課堂上經常聽到學生們的困惑:

「什麼是尊重?」

「如果被傷害了,還要尊重對方嗎?」

「是否主流價值底下的尊重常常是多餘的?」

後來我在臉書上寫下我在班上與學生分享的內容,

幾秒鐘後,

一位大學時期對於民主自由

與社會議題深具熱誠的學弟在留言底下回覆:

「胡展誥,我真的很想噓爆你!」

然後在我錯愕之際

又立刻從訊息列裡刪除,

從此之後他再也沒有出現在我的臉書上。

留言雖然刪除了,

卻讓我後來經常思考起這件事情。

每一個聲音都是

一種態度、一種價值觀

而價值觀是個人從出生

就開始被動或主動塑造的。

那是一個人賴以生存、

建立自我認同的根本,

在不危害他人與自己生命的情況下,

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值得被捍衛的。

你可以不認同他的說法,

卻不能拿某個人的價值觀

去和某個人的價值觀比較。

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

都是一段獨一無二的故事,

那無法、也沒有必要透過比較來區分優劣。

換句話說,

「要不要說話」、「說出自己的想法」

都是個人的權利。

一個不說話的人其實傳達出了許多相當重要的訊息。

例如:他為什麼選擇用不說話的方式來表達?

他性格本來就如此嗎?

他經歷過什麼事情?

對於表達,他有什麼擔心或困難?

然而,要去辨識這麼多內在深層的問題並不容易,

回到簡單一點的層面:

我們怎麼協助孩子打破沉默、多多表達自己?

★如果你鼓勵他說話,

就請捍衛他說話的空間★

如果你邀請他說話,

你就要給他一個放心表達的空間,

而不是接著回應他:

「你怎麼會這樣想?」

「這是很不好的想法」

「這麼簡單的問題有需要想得這麼複雜嗎?」

一個鼓起勇氣表達想法卻經常被批評或指責的孩子,

當然也會漸漸失去表達的意願。

更糟糕的是讓他認為向大人表達自己是危險的事情。

★陪伴與引導他

擁有更周全的思考面向★

孩子說的話多少會有我們覺得不周全、不合宜,

或甚至令我們擔心的內容。

此時建議,大人別急著去批評或阻止,

請記得:唯有他願意說話,

我們也才有更容易理解他的機會。

試著從孩子說的內容裡協助他

看到更多不同的面向,

例如:當他提到對老師的某句話感到憤怒時,

我們不是急著去要他學會對師長的禮貌

或跟著批評老師的情緒管理不當,

而是邀請他說說看讓他生氣的原因是什麼?

其他同學的反應也跟他一樣嗎?

如果可以他希望老師怎麼說會比較不傷人?

換成他自己,他將會如何說這句話?

如此一來孩子不但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沒有因為生氣而被批評,

甚至還能被引導著擴展自己的觀點。

★尊重多元想法的價值★

你的價值觀影響著你如何教養孩子。

因此,有空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

「想要教出甚麼樣的孩子?」

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期待自己的孩子獨立、

有主見、有勇氣捍衛自己的權利。

如果是這樣,

我們也得開始學著聆聽孩子不同的想法、

面對彼此衝突的時刻。

「多一點尊重、慢一些批評」

讓彼此有一個分享彼此想法的自由空間,

並且藉由你的人生智慧

引導孩子有更多不同的看見。

如此一來,

不但讓你們保持親子溝通、

擁有了解彼此的機會,

也能讓孩子藉著表達 自己而有所成長。

你可曾想過

我們是不是也犯了同樣的錯

不止在與小孩的溝通上...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