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個冷知識】小豬撲滿的故事:為什麼我們最常餵豬吃銅板,而不是其他動物?

你有養過小豬撲滿嗎?

儘管撲滿的造型五花八門,唯獨小豬撲滿最為深植人心,可以說,幾乎每個人都曾擁有一隻小豬撲滿,陪伴我們從小養成儲蓄的習慣,並且體驗殺豬的生離死別

不過,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種動物,為什麼偏偏是小豬和撲滿的命運綁在一起呢?今天就來看看小豬撲滿的故事吧!

未命名

馬麻!為什麼我是豬?

 

撲滿,或稱存錢筒,是一種用來儲存錢幣的容器,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有使用類似容器收集錢幣的習慣。

早期的撲滿大多由陶、黏土製成,容器有投入錢幣的隙縫,但沒有其他出入口,當然也沒有底座的塑膠蓋,例如晉葛洪《西京雜記》卷五就曾提到:

「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其中「滿則撲之」就是「撲滿」的名稱由來,意思是「滿了就打破它」。

14261648149942

早期的撲滿大都由陶、黏土製成。

我想,看到這裡每個人多少都有點領悟,作為暫時性的儲存空間,這些容器既然最後都要打破,其實並不需要使用太好的材料嘛?沒錯,小豬撲滿(Piggy bank)的由來,據說就是來自一種廉價的橙色黏土「 Pygg 」。但也如同前面所說,由於撲滿的結局大都粉身碎骨、難以善終,所以確切起源相當難以考究,這裡就提供一個說法讓大家參考囉!

14、15世紀東爪哇滿者伯夷王朝的儲錢容器。(圖片來源)

14、15世紀東爪哇滿者伯夷王朝的土製容器。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金屬是一種相對昂貴的材料,家境清苦的人們會使用比較經濟實惠的黏土「 Pygg 」製作簡單的家用品或陶罐(Pygg jar)又因為這些陶罐常用來存放家庭積蓄,久而久之便有了「Pygg bank 」的說法。

然而不只是情慾會流動,語言和文化也是。中古英語的「 Pygg 」發音原本類似於「 Pug 」,隨著「 y 」的唸法從「 u 」 變成「 i 」,誰也沒想到「 Pygg 」的發音,有一天竟會和豬( Pig )雷同。加上物換星移,人們的習慣改變,也慢慢忘了「 Pygg 」原本是指一種黏土。

到了18、19世紀左右,有一說是當時的工匠將「 Pygg 」誤解為 「 Pig 」;另一說是「 Pygg 」和「 Pig 」諧音,讓工匠們聯想到豬;甚至也有人說,因為存錢和養豬對當時的家庭而言,都代表了累積資本的意義,無論原因為何,人們開始將撲滿做成小豬造型。

一只1960s的小豬撲滿。(圖片來源)

一只1960s的小豬撲滿。

隨著環境變化,當大人將錢送進現代化的銀行,圓滾滾的小豬撲滿也不再只是清苦家庭存放銅板的容器,成了孩子們的禮物或玩具,19 世紀末,文獻中已能看到「 Pig bank 」一詞,到了 20 世紀初,也有「Piggy bank」的記載,可以說,小豬們已經開始風行世界,渾圓飽滿的形象,常常作為企業商業廣告露出,也漸漸成為理財儲蓄的象徵。

除了小豬撲滿,1973年芬蘭Föreningsbanken銀行設計的小象撲滿「NORSU」,也是撲滿界的零死角偶像。(圖片來源)

除了小豬撲滿,1973 年芬蘭銀行 Föreningsbanken 設計的小象撲滿「NORSU」,也是撲滿界的零死角偶像。

隨著金融數位化,理財的管道越來越多,撲滿似乎成了一種 Old school 的存在。如果你曾覺得理財 App 的數字太過虛幻,或對手邊沈甸甸的 5 元 10 元感到沒轍,沒關係,撲滿的肚子很誠實,晃一晃就知道自己還有進步空間,不挑食的胃更能幫你捕捉錢包裡每一分漏網之魚,偶爾舉手之勞餵食一杯咖啡的小錢,一年也能悄悄累積上千喔!

 

 

以上就是有關小豬撲滿的小知識,喜歡的話請分享出去,讓其他人都知道小豬撲滿的故事吧!

更多冷知識,請讚好 ↓↓

十萬個冷知識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