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史」取代「中國史」 新課綱繼續歌頌日本50年的殖民貢獻

在台灣將會有一塊墓誌銘,上面書寫著傳統中國「歷史」、「民族」與「文化」的終結。

圖為高中歷史課本。(本報系資料照片)

媒體報導,12年國教歷史課綱草案中,「中國史」併入「東亞史」,歷史課程分成「台灣、東亞、世界」3個分域。新歷史課綱的調整,代表台灣正式啟動「文化台獨」史觀,這對當前不穩定的兩岸關係,恐怕會產生更多負面影響。林全院長應要求教育部懸崖勒馬,蔡總統也要正視兩岸關係失控的風險。

台灣歷史課綱分域的變革,可分成3個階段。最早是「本國史」與「世界史」兩個分域,中華民國與台灣均放在中國史的歷史脈絡中書寫。陳水扁時期改為「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中華民國的歷史被切成兩半,1945年以前放在「中國史」,以後則放在「台灣史」,意指「中華民國已是台灣」,可定位為「獨台史觀」。馬英九執政8年期間並沒有更動,沿用迄今。蔡英文政府此次的歷史課綱草案,代表進入了第3階段,也就是正式刪除「中國史」,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從此與台灣無關。如果這個課綱通過,代表「台獨史觀」完全鞏固、「文化台獨」成功。

台灣教科書修改始於1997年增加《認識台灣》課程,有學者利用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資料研究發現,《認識台灣》教科書造成台灣認同(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提高20%,顯示天然獨並不「天然」,而是學校教育出來的。由於眼前「法理台獨」、「政治台獨」條件仍不成熟,民進黨一些執著於台獨建國,甚至那些希望「脫中入日」的人,選擇先走「文化台獨」路線,用「去中國化」漸進法,讓年輕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東亞人,台灣人與中國人無關,企圖為「法理台獨」或「政治台獨」鋪路。

原住民是「文化台獨」的工具,「荷、西、明鄭、清、日本」,及1945年從大陸來台的政權,一概視為外來政權。「台獨史觀」者認為,台灣民族不同於中華民族,台灣史不需要放在中國史的脈絡中了解。

新課綱草案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等於將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放在與其他東亞國家關係同樣的位階。事實上,台灣是一個大量漢人移民、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更令人擔憂的是,所謂「東亞史」,其實是在凸顯近代日本對台灣的影響,依這些「文化台獨」者的習慣,他們會繼續歌頌日本對台灣50年的殖民貢獻。

在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期間,北京關注的重點是政治分離主義,為因應李登輝的「兩國論」與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主張,大陸在2005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並希望透過經貿交流來拉近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卻沒有察覺到「文化台獨」的嚴重。一直到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服貿協議受阻,以及馬英九任內後期通過的「課綱微調」無法落實,北京才真正認識到兩岸青年認同問題的嚴重,也了解到台灣的歷史教育將會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

蔡英文總統的競選政策綱領與就職演說,以「維持現狀」為主軸,就職演說認為台灣是多元文化社會,中華文化是重要成分,並拒絕改變「中華文化總會」名稱,且自任會長,代表她無意「去中華文化」。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9月26日接見台灣統派團體時,曾脫稿發言對兩岸認同日益分歧表示憂心。他說:「欲去其國,必先除其史;除其史,就可除其心」,似乎認為台灣「去中國化」史觀教育甚為嚴重,已對兩岸關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教育部及參與新課綱規畫的學者專家可能不了解,新歷史課綱如果成真,會對兩岸關係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去年蔡英文勝選後,大陸曾一度對蔡英文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為基礎的「維持現狀」說持開放態度,傾向同意民進黨更彈性解釋九二共識,但後來教育部及文化部官員的任命,讓大陸產生「文化台獨」的疑慮,因而收緊對九二共識的定義,現在甚至出現「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最強硬說法,民共關係漸行漸遠,兩岸關係急速倒退。

習近平與以往領導人不同,非常在意歷史與文化因素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期盼兩岸共同振興中華民族。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已使兩岸關係處於冷凍階段,如果再推出「去中華文化」、「去中國」的歷史課綱,台海不會陷入兵凶戰危嗎?

中國史與中華文化真的和台灣無關嗎?台灣需要經歷另一場兩岸動盪嗎?教育部要懸崖勒馬,蔡英文總統也要從政治層面三思。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