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4年生3胎,冒著生命危險再懷第四胎,半年後老公竟然做出這種事情!

小周自从结婚之后,几乎一直都在生孩子,短短4年已经生了3个,最小的现在8个月,无一例外,都是女儿。现在肚子里又怀了一个,大概5个月的样子。对于她生孩子的速度,大家都挺吃惊的,也一直劝她不要这么拼,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身体。

每次小周只是苦笑着说婆婆和丈夫都想要儿子,她又不想离开自己的丈夫,只好多生几个,直到生儿子。“你这样身体会折腾坏的”不少人都这么跟小周说过,但是小周并不听,每次都只是笑笑而已。去产检时,医生也说生育过于频繁,子宫壁已经非常薄了,这胎不能要,否则孩子大人都会有危险。但是小赵还是不听。

因为这胎怀的是男孩,她们之前找私人医院检测过了。好不容易怀了个儿子,一家人都不想放弃,更可况丈夫和婆婆一直说医生是吓唬人的,就像多赚些钱,让小赵好好养胎,别干活就行了。

婆婆和丈夫的话就像给小赵定心丸一样,加上对儿子的渴望,小赵的那点不安就烟消云散了。不幸的是到孩子8个月的时候,最害怕的事还是发生了。小赵因子宫破裂大出血,尽管医生奋力抢救,但最终小赵还是走了,孩子也没留下。

小赵出事之后,婆婆一直感叹小赵是没有福气的人,更多的却是可惜那来不及出生的孩子。而小赵的老公更是在半年之后就再娶了,谁也不再记得小赵,除了三个孩子天天找妈妈。

「4年生3胎危险」的圖片搜尋結果

適當的生產間隔是多久? 

根據美國最佳生育間隔行動聯盟OBSI(Optimal Birth Spacing Initiative)多年前所做的研究顯示,最佳生育間隔是2年。然而決定最佳生育間隔需要考量的因素不只是孕婦及胎兒的身體健康而已,還涉及到整個國家社會人口政策的走向,頗為複雜。每一個國家有各自的人口問題,因此最佳生育間隔的擬定也就需要因地制宜了。像台灣過去二、三十年前的家庭計畫口號是「三三二一」,指的是結婚三年生第一胎,再三年生第二胎,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不嫌少。

然而面對當今少子化風潮使台灣人口負成長提早到來,已逐漸影響台灣經濟成長及國力之維持,政府家計單位的家庭計畫口號已不再強調「三三二一」,而是喊出「三個不嫌多」的口號來鼓勵生育。雖然如此,目前政府對於最佳生育間隔並無清楚之強調。以產科觀點單純從生理層面考量,兩胎間隔(前一胎生產到下一胎懷孕之間)以18~24個月為宜,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標準答案,還要考慮母親年齡、產後身心復原狀況、哺育母乳情形,以及家庭經濟狀況來做修正。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懷孕間隔過度密集,例如產後一年內又再度懷孕,骨盆肌肉及子宮頸的強度都未完全恢復,容易增加早產、低體重兒、骨盆鬆弛及骨質疏鬆等後遺症的風險。

「4年生3胎危险」的圖片搜尋結果

兩胎間隔太近會有什麼問題? 

懷孕及生產時的母體處於戰鬥狀態,懷孕時體重增加幅度超過20%,荷爾蒙分泌也有顯變化,尤其骨盆腔的結構會被懷胎的子宮撐大,所以生產後一年內,骨盆肌肉都會相當鬆弛。

如果懷孕間隔太過密集,婦女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骨盆容易發生永久性鬆弛

日後恐引發尿失禁、子宮下垂等疾病,體態也容易走樣。

*骨質疏鬆

懷孕時胎兒會吸收母體營養來成長,母體損失的營養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補回來,特別是鈣質的流失。俗語說:「生一個小孩,掉一顆牙」,就是指鈣離子的流失在懷孕期特別嚴重。如果懷孕間隔太過密集,身體的鈣質來不及補回來,容易引起日後母親骨質疏鬆的風險。

*對胎兒也不好

國外研究指出,前一胎生產到下一胎懷孕之間若相隔不到半年,相較於一般胎兒,則下一胎發生早產、低體重兒(少於2500公克)的機率增加四成;若間隔在一年內,則寶寶早產、低體重的風險也會增加一成左右。

「4年生3胎危险」的圖片搜尋結果

兩胎間隔的長短應視年紀而定 

理論上來說,懷孕是一件耗費體力和能量的事,年紀輕比較能夠勝任懷孕,產後復原也比較快。但是太年輕懷孕,因母親的身心狀況不夠成熟,在懷孕過程、產後育嬰及自我照顧上都會有許多問題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生育間隔太密集反而更不好。根據國外一家生育研究機構CATALYST針對非洲、拉丁美洲、亞洲等15個開發中國家最新研究指出:30歲以下婦女最佳生育間隔為3~5年。這樣的生育間隔可以使胎兒死亡率、早產、低體重兒、新生兒死亡率、母親週產期死亡率及併發症的風險降到最低。

至於30歲以上婦女,生育能力已有逐漸退化傾向,如果採用3~5年的生育間隔來做家庭計畫,則卵巢排卵功能隨著年齡而老化,恐怕會有不孕的問題產生。因此筆者認為,30歲以上婦女的生育間隔應該要縮短,如果將產後身體復原情形加以考慮,生育間隔訂在1年半~2年比較合適。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