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如何發力?

學書法,如何發力?

如“萬歲枯藤”、如“百鈞弩發”、如“崩浪雷奔”、如“高峰墜石”……一言以蔽之,曰筆力。關於筆力的強弱,是人所有目共鑑的,但是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筆力充盈,卻是初學所十分關心,但又感到求之無術的問題。

筆力,本源於人體,形成於鋒穎,而達之於紙上。因此,要使自己的字筆力雄健,必須具備執筆、書寫姿勢、正確地運筆,以及關於筆力的紙上反映等等的正確知識。

首先,古人常說,作書“皆須盡一身之力送之”,毫無疑問,這是事實。但言之容易,做之實難。要將全身的力量凝集到鋒尖之上,絕非單憑用力所能達到。一般說來,筆力弱的人,在這方面,大率有以下一些問題:執筆不得其法,以指運筆。試想,執筆不牢,力量如何通過指傳遞下去?即使有了正確的執筆,如果刻舟求劍,思想只停留在“擫押勾格抵”上,力聚指端,致使光有指力而無腕力臂力,更不要說全身之力了。單憑指力,其書必弱。這是一種常見的毛病。

此外,元代陳繹曾曾提倡有枕腕、懸腕沉肘的作書方法,因能偷懶取巧,影響頗大。殊不知,沉肘則肘以上之力受阻;枕腕則腕以上力被滯,都是破壞筆力的書寫姿勢。大抵,只有指、腕、肘、肩、腰等關節都鬆動通暢,全身之力方能使之於毫端。黃山谷曾評蘇東坡說:“東坡書彭城以前猶可偽,至黃州後,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而東坡自己卻說:“僕以為,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由此可知,執筆用力,在於自然。

其次,運筆之法,要數漢代蔡邕述之最詳,他說:“書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所謂“澀”乃是我們通常說的“逆勢”,即逆筆推行,發揮筆毛的彈性,致使“萬毫齊力”,方能“力透紙背”。所謂“疾”,乃是指得勢奮筆,迅捷飛騰而無所阻礙。一如王羲之所說的“爽爽若神”,又如黃山谷評米芾書所說的:“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裡,所當穿徹。”這正是初學最難之處。由於運筆不熟練,初學行筆常有粘滯現象,欲速不能,造成勢背,筆力自然被破壞。要解決這一問題,須加強作書的熟練程度,須“意在筆先,字居心後”。當然,這是功力問題。

最後,還要談一談筆力的紙上反映問題。現實中,不知何為真正的“筆力”。如果以訛傳訛,必致墮入迷津而不能自拔。一般,對筆力有以下錯誤的表現方法:

01

盲目用力。將筆鋒盡根按下,強行硬拖,導致無筆觸,無墨韻,用墨過豐,字形粗而無神,如同“墨豬”。這種用力,實則為背道而馳。南齊王僧虔所說的“拙力”,正是指這種情況。

02

蔡邕曾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確實,筆力必須藏之於點畫的內在,而不是強顯其形,不見古人就有過“綿裡藏針”的說法。有些人,不明此道,不知剛用柔顯,致筋骨暴露。張懷瓘《評書藥石論》說:“若露筋骨,是乃病也,豈曰壯哉!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棱角,是乃病也,豈曰力哉!”

03

有些人受到不良習氣影響,作書有意嫋嫋,如綰蚯蚓;機械頓挫,如排運算元。忸怩造作,故作姿態。這種書法,貌若蒼老,其實無病呻吟,最為可憎,學書斷然不能涉此邪道。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